常璩

- 姓名:常璩
- 别名:字道将
- 性别:男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蜀郡江原(今四川重庆)人
- 出生日期:约291年
- 逝世日期:约361年
- 民族族群:
常璩(约291年 — 约361年)东晋史学家。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重庆)人。出身世家大族少时好学,後在成汉李势时曾任散骑常侍,掌著作。这个职务给了他接触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和写作的方便。永和三年(三四七年),东晋荆州刺史桓温率领军队攻灭成汉王朝後,曾经“停蜀三旬”,访求贤能。常璩便是被选拔的一个,任命他为参军,随至建康。後来由于为中原、江左士大夫们所排斥,在东晉王朝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展其志,因发愤著书,成果不少。仅据《隋书·经籍志》和郑樵《通志·艺文略》所载,便有《华阳国志》十二卷,《汉之书》十卷,《蜀平纪》十卷,《蜀汉伪官故事》一卷。今唯《华阳国志》尚存,是他的代表作。《汉之书》,记成汉历史。《华阳国志》是记载公元四世纪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陇西、湖北部分地区历史、地理的地方志,在内容上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在体裁上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列传三结合,这是常璩对中国方志编纂学的一大贡献。书中的《序志》,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他对历史著作价值的认识,深受汉末史学家荀悦的影响,认为史籍有“五善”,即“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由于对史书价值有这样的认识,《华阳国志》不像一般地方志那样“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刘知几《史通·杂述》),而是力求“表成著败,以明惩劝”, “上以彰明德,下以志违乱,庶几万分有益国史之广识焉。”(《华阳国志·大同志》)常璩的历史认识论,带有浓厚的天命论和英雄史观的色彩,但也有其独特的理解。他纵观巴蜀地区的历史,发现“世乱先违,道治后服”(即后世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巴蜀地势险要坚固、襟带易守的原因。常璩认为,帝王统天理物,必定居住于国土中央,以其德行禀受上天旨意, “非可资能恃险,以干常乱纪”。其他地方的人虽然僭称帝王之号,终究会被满门杀绝,这是因为“天命不可以诈诡而邀,神器不可以侥幸而取也。”由于这个缘故,“四岳、三涂、阳城、太室,九州之险,而不一姓;冀之北土,马之所产,古无兴国。”凭借险阻强壮的马匹,而不凭借天命,能够传国重世的,是古今所未有的。常璩还从巴蜀地区的历史得出结论,作为后世的鉴戒, “公孙、刘氏以败于前,而诸李(指成汉政权)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际,存亡之术,可以为永鉴也;于运犯历,破家丧国,可以为京观也。”整部《华阳国志》,和《三国志》的作用相同, “同见不臣,所以防狂狡,杜奸佞,以崇《春秋》贬绝之道也;而显贤能,著治乱,亦以为奖劝也。”此外,常璩研究先秦时期历史著作,认为“《左氏》素臣之功,王侯之载籍也”。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五传,号称“渊邃”, “大义洋洋,圣人之微言也”,后来仍有《吕氏春秋》。从而提出著书不嫌重复的主张, “苟在宜称,虽道同世出,一事身见,游精博志,无嫌其繁矣。”(《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
常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月沙集
朝鲜王朝仁祖年间的文臣、学者月沙李延龟的诗文集。正本63卷,附录5卷,别册7卷,共75卷22册。木刻版。1636年由其弟子崔有海第一次编纂发行,1688年他的孙子翊相和其侄子喜朝等人追加别册7卷,在大邱再版发行。
柘轩集
元末明初诗文别集。凌云翰(宇彦 )著。据瞿佑《归田诗话》载,凌云翰因“坐贡举乏人,谪南荒以卒”。故所作诗文杂著,藏稿于家。至永乐中,其孙始编为4卷。现有多种清抄本传世,另附词1卷。收入《四库全书》者即以清抄本为底本。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云翰学于陈众仲(旅),故其诗华而不靡,驰骋而不离乎轨。此说有误。案,其集有宣德年间的王羽序云:“柘轩泛扫程门”,其师事对象为程以文,而非陈旅。但推重其诗,尚有识见。凌云翰在明初诗坛上的确卓然成家。四库馆臣也很同意朱彝尊对凌诗之评价:“至谓其五言如《陪祭作》、七言如《鬼猎图》,才情奔放,不可羁靮,直可搴郁离(刘基)之旗,麾青邱(高启)之垒,则评品颇当,于云翰非溢量也。”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书以短短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欧美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中国大历史》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中国大历史》中文简体字版自1997年面世以来,十来年里二十余次刊行而不衰。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其读者面早已不限于史学界;作为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黄仁宇极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即大历史观。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近代名人轶事录
《近代名人轶事录》,不分卷,作者署名杏坡居士,杏坡居士,民国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主要记载晚清,民国数十人野史,真实性不详,有一定参考价值。
满文老档
清初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额尔德尼、达海、库尔缠等奉敕撰。凡180册。起清太祖努尔哈赤丁未年(1607),迄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依年、月、日顺序编写。此版本内缺天命七年(1622)七月至十二月,天聪七、八、九年(1633—1635)部分(其中天聪九年原稿本,1935年整理内阁大库时已被发现)。老满文的《满文老档》原稿本37册,加上1935年发现的共40册,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称《老满文原稿》。乾隆四十年(1775)仿老档字体抄写,分装成100册,即“无圈点档册”。同时又按音抄“有圈点档册”180册,今藏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将上述档册重抄一部,原藏沈阳崇谟图阁,今藏辽宁省档案馆。《满文老档》译成汉文始于金梁等人,译出百余册,择要编成《满洲老档秘录》上下编,于1929年出版。1971年以后,台湾学者广禄、李学智翻译出版了《老满文原档》两册。1979年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重译满文老档》3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的《满文老档》上下两册,199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20世纪20年代初,将沈阳所藏《满文老档》拍摄底片,藏京都大学,后由藤罔胜二等进行初步整理,部分译成日文刊行。神田喜一郎等组成《满文老档》研究会,1965年将《满文老档》译成日文分7册出版。神田信夫等又出版了《旧满洲档》第9卷(后金天聪九年)日译本。所记清入关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多为《三朝实录》等史书所不载,是研究满族早期的发展、社会性质和语言文字,以及东北地区各民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北狩行录
杂史。宋蔡鞗提点,王若冲纂修。1卷。鞗,蔡京子,靖康元年从徽宗北行。绍兴三年,徽宗欲录北迁以来所历风俗异事,鞗荐随行宦官若冲为之。是书自靖康二年(1127)二月初七日徽宗初出青城起,详记其北迁过程中思念故土、以衣易书、放生、善学、赋咏等起止言行,凡25条,故又名《太上道君北狩行录》。虽多谀颂之词,犹有他书所不备者,可供取资。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据以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