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璩

常璩
  • 姓名:常璩
  • 别名:字道将
  • 性别: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蜀郡江原(今四川重庆)人
  • 出生日期:约291年
  • 逝世日期:约361年
  • 民族族群:

常璩(约291年 — 约361年)东晋史学家。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重庆)人。出身世家大族少时好学,後在成汉李势时曾任散骑常侍,掌著作。这个职务给了他接触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和写作的方便。永和三年(三四七年),东晋荆州刺史桓温率领军队攻灭成汉王朝後,曾经“停蜀三旬”,访求贤能。常璩便是被选拔的一个,任命他为参军,随至建康。後来由于为中原、江左士大夫们所排斥,在东晉王朝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展其志,因发愤著书,成果不少。仅据《隋书·经籍志》和郑樵《通志·艺文略》所载,便有《华阳国志》十二卷,《汉之书》十卷,《蜀平纪》十卷,《蜀汉伪官故事》一卷。今唯《华阳国志》尚存,是他的代表作。《汉之书》,记成汉历史。《华阳国志》是记载公元四世纪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陇西、湖北部分地区历史、地理的地方志,在内容上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在体裁上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列传三结合,这是常璩对中国方志编纂学的一大贡献。书中的《序志》,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他对历史著作价值的认识,深受汉末史学家荀悦的影响,认为史籍有“五善”,即“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由于对史书价值有这样的认识,《华阳国志》不像一般地方志那样“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刘知几《史通·杂述》),而是力求“表成著败,以明惩劝”, “上以彰明德,下以志违乱,庶几万分有益国史之广识焉。”(《华阳国志·大同志》)常璩的历史认识论,带有浓厚的天命论和英雄史观的色彩,但也有其独特的理解。他纵观巴蜀地区的历史,发现“世乱先违,道治后服”(即后世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巴蜀地势险要坚固、襟带易守的原因。常璩认为,帝王统天理物,必定居住于国土中央,以其德行禀受上天旨意, “非可资能恃险,以干常乱纪”。其他地方的人虽然僭称帝王之号,终究会被满门杀绝,这是因为“天命不可以诈诡而邀,神器不可以侥幸而取也。”由于这个缘故,“四岳、三涂、阳城、太室,九州之险,而不一姓;冀之北土,马之所产,古无兴国。”凭借险阻强壮的马匹,而不凭借天命,能够传国重世的,是古今所未有的。常璩还从巴蜀地区的历史得出结论,作为后世的鉴戒, “公孙、刘氏以败于前,而诸李(指成汉政权)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际,存亡之术,可以为永鉴也;于运犯历,破家丧国,可以为京观也。”整部《华阳国志》,和《三国志》的作用相同, “同见不臣,所以防狂狡,杜奸佞,以崇《春秋》贬绝之道也;而显贤能,著治乱,亦以为奖劝也。”此外,常璩研究先秦时期历史著作,认为“《左氏》素臣之功,王侯之载籍也”。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五传,号称“渊邃”, “大义洋洋,圣人之微言也”,后来仍有《吕氏春秋》。从而提出著书不嫌重复的主张, “苟在宜称,虽道同世出,一事身见,游精博志,无嫌其繁矣。”(《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

常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柳如是集

柳如是集

《柳如是集》对文化史女性篇章中何以出现这种奇人奇文进行了富有诗意的诠释。奇女子柳如是的诗词百余首,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的完整呈现,袒露了柳氏自己的灵魂,表现她对人生、爱情、中华文化真谛的真实感受和无悔的追求。

宁古塔村屯里数

宁古塔村屯里数

记行著作。清佚名纂。一卷。据书内容推知,当成书于光绪十二年(1886)后。凡三千余字。所记宁古塔城周围村屯、名称、距城距离、户数诸事。最后叙述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清政府立“倭、那、玛、拉、喀、亦”字界牌八处位置、方向、与城距离,与《吉林通志》记载相印证。

唐摭言

唐摭言

简称《摭言》。笔记。唐末五代王定保(870—940)撰。十五卷。定保,南昌人。光化进士,后仕南汉,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本书为记载唐代科举制度掌故专著,十五卷,分一百○三个子目,近十万余字。每条有论赞,所述典故,有选举志所未备者。大部分篇幅记载唐代科举制度及有关活动、遗闻轶事,所记颇为详备,为史志及他书所不及。唐代诗人零章断句为别集失载者,亦多赖以保存。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从中多有取材。

反离骚

反离骚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

都门识小录摘录

都门识小录摘录

《都门识小录摘录》一卷,清末民初蒋芷侪撰。记晚清及民初北京市并百态、风俗人情,多为作者耳闻目睹,颇足采观。 据民国印本标点整理。

弥勒经游意

弥勒经游意

佛教著述。隋吉藏撰。一卷。是《弥勒经》(包括《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的论释书。分十章:序王、释名、辨经宗体、论因果、出世久远、论成道真因、辨三会人多少、论与释迦同时涅槃、明教大小、杂料简。序王章中总述弥勒“或上兜率为诸天子”,或“下阎浮提乃成神觉”之义;释名中明弥勒的不同译名及译意;辨宗体中说《上生经》以大乘为宗体,《下生经》以小乘为宗体,又提出“正法为体,因果为宗”之说。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