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正

道正
  • 姓名:道正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沧州渤海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释道正,隋沧州兰若沙门。沧州渤海人。禀质高亮言志清远。居无常处学非师授。乐习禅行宗兰若法。无问冬夏栖息深林。乞食于村。余惟常坐。系想绳床下帐独静。道俗参讯略示纲猷。令其住心缘向所授。故使四远造者各务静缘。众聚虽多而外无嚣挠。正任性行藏都无名贯。经论讲会莫不登践。皆听其深隐略其繁长。周流两河言议超邈。偏以成实知名幽冀。时有隶公贯者。引正住寺为上簿书而志骇风云曾无顾眄。还返林薄。嗣业相寻。综述宪法流之于世。名为六行。凡圣修法也。包举一化融接万衢。初曰。凡夫罪行。二曰。凡夫福行。三小乘人行。四小菩萨行。五大菩萨行。六佛果证行。都合六部极略一卷。广二十卷。前半序分后半行体。言非文质字爽词费。开皇七年赍来谒帝。意以东夏释种多沉名教。归宗罕附流滞忘返。普欲舍筌检理抱一知宗守道行禅通济神爽。具状奏闻。左仆射高颖。素承道训。乃于禅林寺大集名德述上所奏。时座中有僧曰。帝京无人。岂使海隅传法。正闻对曰。本意伸明邪正。不欲简定中边。夫道在通方。固须略于祖述。众无以抗也。而其着词言行。众又不愿遵之。于是僧徒无为而散。正知浇季之难化也。遂以行法并留京辇方禅师处。即返东川不悉终所。今骊山诸众。多承厥绪系业传云。[《续高僧传》卷十六]

道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炼狱里的灵魂

短篇小说,梅里美撰,发表于1834年,唐璜由一名有为的社会贵族青年,受唐加西亚影响,逐渐堕落,继而屡屡犯下恶行,最后在教堂杀死谦谦公子(杀死唐加西亚的凶手),受到内心残留的宗教思想谴责,猛然间开化,潜心修行,洗脱罪恶,行善积德。此类颂扬基督的宗教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号召世人弃恶从善。因此,故事取名为《炼狱里的灵魂》。

猗觉寮杂记

《猗[yǐ]觉寮[liáo]杂记》,笔记。宋朱翌撰。二卷。翌字新仲,自号潜山居士,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政和进士,南渡后官中书舍人。此书上卷是诗话,但仅仅是考证典据而不评论诗的工拙;下卷杂论文章,兼及史事。书前有洪迈庆元三年(1197)序,对作者其人其书甚为推崇,《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是“《容斋随笔》之亚”。引据精凿者固然不少,但穿凿附会,错置史事者亦有之。有《四库全书》本

台湾私法债权编

本书(二册二四九面一四九、四○○字)汇集台湾私法有关债权之事例,凡二章,共十六节。此项事例,为日据时期台湾旧惯调查会所搜集。按当时日人为实施有效统治,尝对台湾旧惯进行调查。是项调查区分二部:第一部为法制之部,第二部为农、工、商经济之部。第一部於清光绪二十七年时开始进行,前後调查三次,历时十载。其每次刊行之报告书全用日文撰述,主为台湾私法一般性之介绍;至其「附录参考书」纯为台湾私法事例之汇集,仍存中文原蹟。宣统二年时,综合三次调查资料加以整理,复将第三次报告书及其「附录参考书」修正出版。该版报告共分绪论、不动产、人事、动产、商事及债权等编,可谓集其三次调查之大成。本书之内容系以修正出版之「第一部调查第三回报告书台湾私法第三卷附录参考书上卷」第四编之第四、五两章为主,再加前一年刊行之「第三回报告书台湾私法第三卷附录参考书上卷」第八章合编而成。所集事例,统属债槽部分。第一章债权总论,分债权之物体、债权之担保二节;第二章债权各论,分赠与、买卖、消费借贷、寄托、包、运送、调处、交代、行、会、保险、赌博、不法行为十三节。本书以外,另编有商事、人事、物权等编,分见第九一、一一七、一五○种诸篇。

佛说如意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一卷, 唐 菩提留支译,佛说如意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菩提留支三藏奉 诏译。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三十三卷,别录一卷。明·觉浪道盛撰,大成、大峻、大状、大浩等编。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又称《天界觉浪禅师全录》。收录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四册、《禅宗全书》第五十九册。觉浪道盛另撰有一部十二卷本的《天界觉浪禅师语录》。两书相较,本书实为结集道盛一生语录、小参、法语、偈颂之大成者。本书卷首收兴翱赵㟲等十五篇序,卷一至卷五收所住诸刹的上堂语,卷六收小参,卷七收示众,卷八收普说,卷九收茶筵法语,卷十收法语,卷十一收机缘,卷十二收颂古,卷十三收源流赞,卷十四收赞、佛事,卷十五收偈,卷十六收附载,卷十七收塔铭,卷十八收诗,卷十九至卷二十收论,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收序,卷二十三收记,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收说,卷二十七收书札,卷二十八收题跋,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三收杂记,卷三十四是别录,收杂录《杖门随集》二卷。本书卷十有〈洞宗标正〉,以及关于五位说的详细记述与〈五位颂),颇能传达曹洞宗的禅风。

鞞摩肃经

巴利名Vekhan!asa-sutta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中阿含卷五十七鞞摩那修经为同本异译。内容叙述一外道鞞摩肃(巴Vekhan!asa )因听闻佛陀说法,遂从佛陀出家学道,乃至证得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