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宗杲

- 姓名:大慧宗杲
- 别名:字昙晦,号妙喜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宣州(安徽)宁国人
- 出生日期:1089
- 逝世日期:1163
- 民族族群:
大慧宗杲(1089~1163),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俗姓奚,宣州(安徽)宁国人。十七岁,出家于东山慧云寺之慧齐门下,翌年受具足戒。先后参访洞山微、湛堂文准、圜悟克勤等师。宣和年间,与圜悟克勤住东京(开封),大悟后,乃嗣圜悟之法,圜悟并以所著‘临济正宗记’付嘱之。未几,令师分座说法,由是丛林归重,名振京师。靖康元年(1126),丞相吕舜徒奏赐紫衣,并得‘佛日大师’之赐号。绍兴七年(1137),应丞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能仁寺,诸方缁素云集,宗风大振。绍兴十一年,侍郎张九成至能仁寺从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张九成则为朝中之主战派。秦桧大权在握,竭力斩除异己,师亦不得幸免,于十一年五月褫夺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其间集录古尊宿之机语及与门徒间商量讨论之语录公案,辑成‘正法眼藏’六卷。绍兴二十年,更贬迁至梅州(今广东梅州),其地瘴疠物瘠,师徒百余人毙命者过半,然师犹以常道自处,怡然化度当地居民。绍兴二十五年遇赦,翌年复僧服。二十八年,奉敕住径山,道俗慕归如旧,时有‘径山宗杲’之称。师辩才纵横,平日致力鼓吹公案禅法,其禅法被称为‘看话禅’(即以考察公案、话头而求开悟之禅法),此与宏智正觉之‘默照禅’相辉映。晚年,住径山,四方道俗闻风而集,座下恒数千人。孝宗归依之,并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元年八月微恙,十日亲书遗奏,又书遗偈,掷笔委然而入寂,世寿七十五,法腊五十八。谥号‘普觉禅师’。遗有大慧语录、正法眼藏、大慧武库等书。嗣法弟子九十余人,较著名者有思岳、德光、悟本、道颜等。[明高僧传卷五、大慧年谱、嘉泰普灯录卷十五、联灯会要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九]
大慧宗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孙廷尉集
诗文集 东晋孙绰(314—371)撰。一卷。绰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文学家。居家会稽,初历著作佐郎,迁征西参军,太学博士,永嘉太守,累廷尉卿。少爱隐居,放游山水,博学善属文,名冠当时,为玄言诗代表作家。《诗品》说他“弥善恬淡之词”。以《秋日》诗有名。《隋书·经籍志》著录《孙绰集》15卷并说明“梁二十五卷”。两《唐书》著录也是15卷。宋代书目未见著录。今存明人辑本,有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孙廷尉集》2卷、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孙廷尉集》1卷。
康熙睢州志
七卷,康熙32年刻本,[清]戴斌修,汤斌纂。睢州金天德三年(1151)改拱州置。治襄邑县(今河南睢县,明省入睢州)。属南京路。辖境相当今河南睢县、柘城、民权等县地。元属汴梁路。明初属开封府,嘉靖中改属归德府。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睢县。
正德武功县志
陕西地方志。 明康海(1475—1540)纂修。三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进士,授修撰。为明中叶文学家、诗人。是志成于正德十四年(1519),约二万字。记事止正德十三年。正文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志七门, 无细目。“艺文”则附见诸门各条之下。全志文简事賅。如田赋志对田赋、人口、商税、物价、物产皆有详记。官师志善恶并书,共记五十余人。康氏开文学家修志之始,所载多关国计民生、人心习俗,于当时及后世均有较大影响。此志刻本极多,有正德十四年、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四库全书》、台北《中国方志丛书》等二十余种版本。另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玛星阿刻本附清孙景烈评注。高峰《陕西地方志考略》(《陕西图书馆》1982年创刊号)及向景安《陕西方志考略》(《陕西地方志通讯》1982、2)于此志均有论述,李之勤《陕西方志提要。正德(武功县志)》 (《陕西地方志通讯》(1982、2)等可资参考。
乐府群玉
散曲总集。全名《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元无名氏编,任讷考证为元胡存善编,未有确证。五卷。成书于《阳春白雪》之后,《太平乐府》之前。专收小令,不载套数。体例以作家为序,故称“类聚名贤”。收元刘时中、任昱等知名作者二十一家、失名者二家之小令共六百二十七首。其中三百二十五首为是集独具。又元乔吉《惺惺道人乐府》、张可久《今乐府》二书失传已久,而赖是集全录原书得存。但其中亦有少数以调系人,造成体例不一之处。有明抄本、罗振玉心井庵抄本、吴梅校新过录本、任讷《散曲丛刊》校订本(附录“诸家传略”并据《乐府群珠》补录三家八十七首)、隋树森校订本。
中国通史(第八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上下)》上册分为甲、乙、丙三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蒙元史的文献资料及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情况;论述了元皇朝的建立、发展及衰亡的历史;论述了元时期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本书吸收了国内外蒙元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目前学术界蒙元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与同类书相比,本书最具特色的是甲编序说和丙编典志,甲编对于文献资料和研究情况的全面深入的阐述是国内仅见的;丙编各章均由各专家学者负责撰稿,对这些问题均有深入的分析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下册主要是蒙古兴起至元朝灭亡这一时期重要人物的传记与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发展情况的专题论述。本书论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学术文化方面较为重要的人物,如拖雷、阿里不哥、真金、合撒儿、按赤台、斡赤斤、别里古台、木华黎等元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郭守敬、黄道婆、刘因、吴澄等重要的科技、文化人物,同时又分专题论述了元代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学科的发展状况。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
凡三卷。今残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净土慈悲集、往生净土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援引诸经论赞西方净土之文,以劝说念佛往生。据卷上归敬偈所载,系为怜愍一切众生,无明覆心迷于净土,恋着三界不求往生,六道轮回漂流生死,为斯颠倒无信凡夫,集诸经论净土法门,编成三卷。又认为若不摧邪难以显正,故立宗者,先破后立;因而初卷先叙异见,以教及理逐遣知非,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今疑滞,校量诸行出离迟疾。由上述足见全集旨趣所在及各卷之概要。其中所谓‘异见’,即指禅师(特指南宗禅诸家)之说。所引经典有无上依经、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月灯三昧经、大宝积经、净土三部经、华严经、观佛三昧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佛报恩经、金光明经、造像经、菩萨戒经、楞伽经等。本书系宋代元照所开版流通,然据佛祖统纪卷四十六载,当时四明、大梅山、法英等十八人提出抗议,一致认为本书为元照之伪作,乃假藉劝修净业之名,而毁谤禅宗。后于绍圣四年(1097)奉敕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