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萨米

德萨米
  • 姓名:德萨米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法国旺代省吕松城
  • 出生日期:1803
  • 逝世日期:1850
  • 民族族群:

德萨米(Théoddre Dézamy,1803-1850) ,19世纪30—40年代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生于法国旺代省吕松城。学生时代学过医学、哲学和法律,当过教师。1830—1834年间参加过“四季社”等秘密革命组织,投身于法国工人运动。1840年创办《平等者》杂志,宣传平等观念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组织“平等者协会”、“人道社”等秘密组织。同年7月与皮佑等人组织政治性集会—共产主义聚餐会,发表《关于平等问题的演讲》。1843年出版其代表作《公有法典》,阐述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845.1846年间出版《被社会主义战败和消灭了的耶稣会的教义》、《自由和普遍幸福的组织》等书。1848年,德萨米加入布朗基领导的“中央共和社”。二月革命后,他出版《人权,无产者论坛报》,创办和领导“新巴贝夫主义者俱乐部”。六月起义后,回到故乡。1850年病逝。德萨米对小资产阶级和基督教社会主义进行了斗争,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潘多拉的祸害盒子”,抨击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它必将为共产主义所代替;共产主义大家庭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公社,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此为“唯一合理的宗教,人类唯一的标准状态”;它实行全民劳动,实行机器生产,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施行全民教育,并实行按比例的平等分配的原则。在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程中,有一个社会改造和政治改造的过渡时期,它在经济上剥夺敌人的“所有权”和贷币;政治上逐步建立和发展公社组织;公社组织建立在幸福、自由、平等、友爱、一致和公有制等原则的基础上;一定的公社组织构成省,多个省构成共和国,各共和国共同构成“伟大的全人类共同体”。德萨米认识到无产阶级既是受苦的阶级,又是革命的力量,并提出要向无产者头脑里灌输真理;明确提出社会革命的问题,主张暴力革命、实现革命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他还明确地提出了工业立法、农业立法,警察立法和政治立法的思想。德萨米的学说是“比较有科学根据”的共产主义学说,但未能摆脱理性主义和人性论的影响。未能从根本上突破空想社会主义的框框。

德萨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黄庭内景玉经注

黄庭内景玉经注

梁丘子(唐玄宗时人白履忠)注。《黄庭内景经》盖魏晋人所撰,主述存思法,梁丘子分三十六章注解之。

金瓯缺

金瓯缺

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徐兴业著。全书共4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第1、2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第3、4册。这部小说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宋徽宗年间,北宋联金伐辽,曾两次发动战争,均告失败。随后,金挟灭辽之威南下侵宋,战争激烈,社会极度动荡。小说的第1、2册描写了宋、辽、金之间的战争。大战前夕,北宋统治者盲目乐观,以为只要出兵巡边,就可以逼辽称臣纳贡。不料契丹(辽)民族英雄耶律大石利用宋军弱点,发动闪电般的攻势,一举击溃宋军防线,大败宋军统帅刘延庆。宋王朝为了粉饰太平,只得以重金从女真(金)人手中赎回燕京空城。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北宋王朝君臣,除马扩、刘锜、杨可世等忠臣义士力主征战外,大多不肯改变文恬武嘻的腐败状态。小说的第3册继续展开情节。金兵分两路南下,直指东京。军民们投入了气壮山河的东京保卫战。结果,金兵还是攻占了汴京。书中穿插了抗战派将领马扩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父亲、侄儿战死;爱妻于难产、流产中受尽痛楚;马扩本人尽心殚力以图救亡,却遭陷下狱。第4册写东京陷落,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北迁。最后,率部坚持抗战的马扩,潜入敌占区,探望身为女奴、病入膏肓的妻子亸娘。亸娘临终前犹不能目睹日月重光、金瓯无缺,因而抱恨终天。全书在悲愤、压抑的气氛中结束。这部小说的第1卷构思于1939年,正式动笔于1966年。作者曾说:“我们选择马扩为小说的主角,当时的意图是明确的,是要谴责领导抗战无方、甚至暗中活动投降的国民党政府,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希望中国产生无数个马扩,为抗日战争增添力量。”

诗经今注

诗经今注

《诗》学著作。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该书对《诗经》全部作品作了解题和注释。其指导思想是:“不迷信古人,不盲从旧说”,“依循它的本文,探求它的原意”,“创立新义,力求出言有据,避免游谈无根”。解题文字简洁扼要,观点明确,多用阶级分析方法理解诗歌,贵有个人新意,自成一家之言。注释文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注”,对诗句中有关字词加以解释;二是“附录”,对某些注文及解题再进一步作较为详细的说明,指出其所得结论的依据。其中亦不乏创新之处。书前还有一篇《诗经简述》,介绍“三百篇”的来历、分类、地域和时代。要之,《诗经今注》确乎以“今”见长,作者不囿旧说,在有一定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推论,敢于大胆畅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些观点和方法也还存在可商榷甚或牵强附会之处,在学术界曾引起过一定争论。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简称《冠导俱舍论》,三十卷,佐伯旭雅(Kyokuga Saeki)1869年在日本出版,曾经风靡日本。所谓“冠导”,特色就在天头上的字和夹注小字,大字就是《俱舍论》本身。《冠导俱舍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光记》《宝疏》。收于大藏经补编 第06册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凡三十卷。又作永觉和尚广录。明代僧元贤(1578~1657)所撰,为霖道霈重编。清顺治十四年(165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编集福州鼓山涌泉寺语、泉州开元寺语、杭州真寂禅院语、剑州宝善庵语、小参、普说、茶话、拈古、颂古、佛事、书问、序、记、文、考、疏、铭、诸祖道影赞、偈颂等,及卷二十七与二十八之洞上古辙、卷二十九与三十之寱言。卷首收录禅余内集序、禅余外集序、最后语序、鼓山晚录序,于林之蕃所撰之序文中谓,以上诸单行本原皆收于本广录中,其中,‘禅余内集’为语录集,‘禅余外集’则为诗文,各八卷,太冲道顺编,皆刊行于崇祯十六年(1643)。‘鼓山晚录’系元贤六十七岁至七十五岁间再住鼓山之语录,凡二卷,太冲道顺编,约刊行于永历六年(1652)间。‘最后语’系元贤八十岁示寂前之最后绝唱,凡二卷,传善编,约刊行于永历十一、十二年间。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

凡九卷。清代彭希涑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以记述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及阐教圣众如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为始,集录历代宣扬净土法门之比丘、比丘尼等凡五百人之事迹。总立十门,即:(一)净土教祖,(二)阐教圣众, (三)往生比丘,(四)往生比丘尼,(五)往生人王,(六)往生王臣,(七)往生居士,(八)往生杂流, (九)往生女人,(十)往生物类。多由历代之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择出,于各传末皆载有典据。又清代胡珽编有净土圣贤录续编四卷,体例以净土圣贤录为准,编年纪月始于清初,分比丘、比丘尼、王臣、居士、杂流、女人、物类等七科,列叙一七五人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