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氤

道氤
  • 姓名:道氤
  • 俗姓:长孙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长安高陵人
  • 出生日期:668
  • 逝世日期:740
  • 民族族群:

道氤(668~740)唐代僧。长安高陵人,俗姓长孙。初举进士第,后出家。善属文。任供奉之职。随玄宗至雒时,一行禅师奏请召集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大建论场;道氤被推登首座,诸师皆为屈伏。开元十八年(730),与道士伊谦辩论释、道二教之优劣,师雄论奋发,伊谦为之折伏,玄宗倍加赞叹,并赏赐绢等物。开元二十八年入寂,世寿七十三。著有对御论衡、大乘法宝五门名教、信法仪、唯识疏、法华经疏、御注金刚经疏宣演等书,其中以御注金刚经疏宣演为唐玄宗所著御注金刚经之复注本,此书于历代经籍目录中仅见其名,内容不明,直至敦煌本出,方得尽悉其奥。


释道氤。俗姓长孙。长安高陵人也。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因有娠焉。母常听讲读大乘经晓夜不辍。意行太任之胎教也。逮乎诞弥异香芬馥。成于童稚。神气俊秀学问详明。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名喧曰下。才调清奇荣耀亲里。后有梵僧扣门分卫。饭讫愿寓宵宿。氤接之谈话。言皆诣理。梵僧称叹。明晓辞诀方出门。闪然不见。氤由此无调选之心矣。乞愿出家。将知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云也。何君亲而能阻入道之猛别心焉。乃礼京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请益无替。及登戒法旋学律科。又隶经论。如是内外偕通矣。时有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谓氤曰籍汝少俊可为余造西方赞一本。遂襞纸援毫略不停缀。斯须已就。其辞典丽。清净佛国境物庄严。临文若现前矣。礼师读讫顾左右诸德曰。奇才秀句吾辈莫能测也。自后服膺窗案昼夜精励。辩给难酬善于立破。礼师仰其风规。尝于稠人广众中宣言曰。氤之论端势若泉涌。从此闻天供奉朝廷。玄宗幸雒。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御史李竫同请氤于天宫寺讲净业障经。其疏亦氤之著述也。时一行禅师国之师匠。过虑将来佛法谁堪扞御谁可阐扬。奏召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集于洛京福先寺。大建论场。氤为众推许。乃首登座于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竖立大义六科。敌论诸师茫然屈伏。一行惊异曰。大法梁栋伊人应焉。余心有凭。死亦足矣。及乎大驾西还敕令扈从。乃有小疾上表。帝降中使赐药并方诏曰。法师将息。朕此药并方甚好。服食必差。所患痊愈早来西京。其顾遇也若此。仍属此际一行迁神。敕令东宫已下京官九品已上并送至铜人原蓝田设斋。推氤表白。法事方毕。宰相张燕公说执氤手曰。释门俊彦宇内罕匹。幸附口录向所导文一本置于箧笥。由是其文流行天下也。开元十八年于花萼楼对御定二教优劣。氤雄论奋发河倾海注。道士尹谦对答失次。理屈辞殚论宗乖舛。帝再三叹羡。诏赐绢伍伯匹用充法施。别集对御论衡一本盛传于代。后撰大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初玄宗注经。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则为消灭。虽提兔翰颇见狐疑。虑贻谬解之愆或作余师之义。遂诏氤决择经之功力剖判是非。奏曰。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不可测。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熏不一。更沉注想自发现行。帝于是豁然若忆畴昔。下笔不休终无滞碍也。续宣氤造疏矣。四海向风学徒鳞萃。于青龙寺执新疏。听者数盈千计。至于西明崇福二寺。讲堂悉用香泥。筑自水际至于土面。庄严之盛京中甲焉。开元二十八年有疾将终。遣门弟子赍遗表云。某末品轻生虚均雨露。得陪缁伍许自精修。虽常袒右肩无施举袂之役。而执锡舒步得蠲负载之劳。属以时畅玄功德扬真化。不谓勤劬慕学造次养生。今月十六日苦肠忽加汤药无救。泉门自掩安沐尧风。夜台一归宁逢舜日。有定瘗于苍陇。无再谒于丹墀云。时帝览恻怛。遣中使内给事贾文瑰。将绢五十匹就院吊赠宣口敕。奉问氤弟子等。适闻法师迁神寂灭。痛惜良深。未审拟于何处安厝。赐到绢帛等。圣恩追悼。生荣死哀光于僧伍。俗寿七十三。僧腊五十三。以其年秋八月十二日葬于终南山阴逍遥园侧。白塔存焉。[《宋高僧传》卷第五]

猜你喜欢的书

白石山房逸稿

白石山房逸稿

明代诗文别集。张孟兼著。孟兼名丁,以字行,故其集子有的署名“张丁”。据《明史·艺文志》载,孟兼文集6卷,焦竑《国史·经籍志》所载亦同。其本久已散佚。到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能见到的张集有两种,一为五卷本,一为二卷本。乃其11世孙思煌重编,徒摭拾他书所载,与同时投赠之作,及后人诗文传志,强充卷数而已。

咸丰武定府志

咸丰武定府志

三十八卷,首一卷。清李熙龄修,邹恒纂。李熙龄,江西南城人,咸丰八年(1858)任武定府知府。旧志自乾隆二十四年知府赫达色修后,已过百年未有续修了。且旧志因历时既久,版章残缺不全,漫漶过半,内容漏略讹误甚多。李熙龄莅任后,恐百年文献渐至湮没,与郡人谋为重纂。令各州县官绅,分任采访之责,整理文献,网罗旧闻,取旧志为蓝本,正其舛谬,补其缺略,增以近事,再三审订,历数月而书成。《武定府志》咸丰九年(1859)刻本。全书三十八卷首一卷,志目为:星野、沿革、疆域、形胜、风俗、物产、山川、城池、公署、乡都、市镇、学校、坛壝、古迹、驿递、田赋、兵制、祥异、封建、职官(文秩、武秩)、宦迹、选举、征辟、进士、举人、副贡、拔贡、文化官、武进士、武举人、武仕官、封赠、恩荫、人物、名医、忠节、循节、循吏、孝友、儒林、文苑、武功、列女、艺文、杂记。卷首有序,凡例、辨误和图考。此志不分纲目,只列门类,唯选举、人物、艺文等门下附以细目。其虽分卷多,而编次条理,叙述清晰。对旧志中的谬讹,订正甚多。新增门类,皆加注明。可称之处是卷首有辨误一篇,考据详博,使读者不为旧志之说所混淆。然其不足之处,即艺文志所占篇幅太多,所收太冗太滥。

杨敬斋针灸全书

杨敬斋针灸全书

又名《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针灸著作。明陈言撰。二卷。言字西溪,建阳 (今属福建) 人。擅长针术。此书成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前。上卷有周身经穴赋、金针赋、灵火赋等。下卷有十二经脉歌、经穴起止歌、十五脉络歌、十三鬼穴歌、天星秘诀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杂病歌、血总穴歌等。内容多选用歌赋形式,易于习诵。附有十二经流注图、头部孔穴正侧四图,及背、颈、腹等大量插图,便于临床参考。但有人认为本书是托名之作,有待进一步考证。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余碧泉刊本,一九五五年群联出版社影印明万历十九年余碧泉刊本。

雷公炮制药性解

雷公炮制药性解

六卷。明李中梓。此书为本草类著作,为李氏博采诸家本草之长,结合临床经验,于崇祯二年 (1629)撰成。全书共分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九部,载药三百二十三种。金石部为三十三种,果部十八种,禽兽部十八种,谷部十一种,草部九十六种,木部五十七种,人部十种,虫鱼部二十六种。每味药下各有论案,对药性、归经、功能、禁忌、服法均作介绍,论析详明,颇有见地。有人认为此书是托名之作,因李氏有医名,故托之名。有明天启二年(1622)翁氏刻本、清文盛堂刻本。

洞真三天秘讳

洞真三天秘讳

经名:洞真三天秘讳。撰人不详,似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修行法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恒”字缺笔,或是避宋真宗名讳。劝人唤三天、三师、七星魂魄、诸将军名,并述驱邪、诵咒、卧斗之法及十诫。
  

科尔沁旗草原

科尔沁旗草原

长篇小说。端木蕻良著。写于1933年12月中旬。1939年5月始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列入《开明文学新刊》。作品以封建大地主丁家的兴衰史为主线,用抒情的笔触展现了东北农村广阔的生活画面:靠掠夺起家的地主盟首丁家,在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后又投资于商业和金融业,但由于日货、日资的骤然涌入,使经营的主动权一下子落在日本人手里。年轻的地主少爷丁宁,虽有近代资产阶级的学识与手段,但也改变不了危局,结果是一败涂地;而被名目繁多的捐税和高利贷逼上绝路的农民们,则逐渐觉醒,将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的地主阶级,决定联名“推地”,沉睡的科尔沁旗草原终于苏醒了。当“九·一八”的炮声震撼着东北大地时,崛起的农民又立即投入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作者采用影片剪接纵剖横切的结构方法,情节紧凑,重点突出。加上它在语言方面“尤为自然而漂亮”,“确立了方言给予文学的新生命”巴人《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使作品浸透着沉郁的抒情气氛和粗犷而柔媚的诗情画意。小说忠实地反映了“九·一八”前后东北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歌颂了东北农民的崛起反抗精神。郑振铎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这将是中国十几年来最长的一部小说;且在质上也极好。”“出版后,预计必可惊动一世耳目!”(《鲁迅研究资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