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氤

道氤
  • 姓名:道氤
  • 俗姓:长孙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长安高陵人
  • 出生日期:668
  • 逝世日期:740
  • 民族族群:

道氤(668~740)唐代僧。长安高陵人,俗姓长孙。初举进士第,后出家。善属文。任供奉之职。随玄宗至雒时,一行禅师奏请召集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大建论场;道氤被推登首座,诸师皆为屈伏。开元十八年(730),与道士伊谦辩论释、道二教之优劣,师雄论奋发,伊谦为之折伏,玄宗倍加赞叹,并赏赐绢等物。开元二十八年入寂,世寿七十三。著有对御论衡、大乘法宝五门名教、信法仪、唯识疏、法华经疏、御注金刚经疏宣演等书,其中以御注金刚经疏宣演为唐玄宗所著御注金刚经之复注本,此书于历代经籍目录中仅见其名,内容不明,直至敦煌本出,方得尽悉其奥。


释道氤。俗姓长孙。长安高陵人也。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因有娠焉。母常听讲读大乘经晓夜不辍。意行太任之胎教也。逮乎诞弥异香芬馥。成于童稚。神气俊秀学问详明。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名喧曰下。才调清奇荣耀亲里。后有梵僧扣门分卫。饭讫愿寓宵宿。氤接之谈话。言皆诣理。梵僧称叹。明晓辞诀方出门。闪然不见。氤由此无调选之心矣。乞愿出家。将知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云也。何君亲而能阻入道之猛别心焉。乃礼京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请益无替。及登戒法旋学律科。又隶经论。如是内外偕通矣。时有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谓氤曰籍汝少俊可为余造西方赞一本。遂襞纸援毫略不停缀。斯须已就。其辞典丽。清净佛国境物庄严。临文若现前矣。礼师读讫顾左右诸德曰。奇才秀句吾辈莫能测也。自后服膺窗案昼夜精励。辩给难酬善于立破。礼师仰其风规。尝于稠人广众中宣言曰。氤之论端势若泉涌。从此闻天供奉朝廷。玄宗幸雒。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御史李竫同请氤于天宫寺讲净业障经。其疏亦氤之著述也。时一行禅师国之师匠。过虑将来佛法谁堪扞御谁可阐扬。奏召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集于洛京福先寺。大建论场。氤为众推许。乃首登座于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竖立大义六科。敌论诸师茫然屈伏。一行惊异曰。大法梁栋伊人应焉。余心有凭。死亦足矣。及乎大驾西还敕令扈从。乃有小疾上表。帝降中使赐药并方诏曰。法师将息。朕此药并方甚好。服食必差。所患痊愈早来西京。其顾遇也若此。仍属此际一行迁神。敕令东宫已下京官九品已上并送至铜人原蓝田设斋。推氤表白。法事方毕。宰相张燕公说执氤手曰。释门俊彦宇内罕匹。幸附口录向所导文一本置于箧笥。由是其文流行天下也。开元十八年于花萼楼对御定二教优劣。氤雄论奋发河倾海注。道士尹谦对答失次。理屈辞殚论宗乖舛。帝再三叹羡。诏赐绢伍伯匹用充法施。别集对御论衡一本盛传于代。后撰大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初玄宗注经。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则为消灭。虽提兔翰颇见狐疑。虑贻谬解之愆或作余师之义。遂诏氤决择经之功力剖判是非。奏曰。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不可测。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熏不一。更沉注想自发现行。帝于是豁然若忆畴昔。下笔不休终无滞碍也。续宣氤造疏矣。四海向风学徒鳞萃。于青龙寺执新疏。听者数盈千计。至于西明崇福二寺。讲堂悉用香泥。筑自水际至于土面。庄严之盛京中甲焉。开元二十八年有疾将终。遣门弟子赍遗表云。某末品轻生虚均雨露。得陪缁伍许自精修。虽常袒右肩无施举袂之役。而执锡舒步得蠲负载之劳。属以时畅玄功德扬真化。不谓勤劬慕学造次养生。今月十六日苦肠忽加汤药无救。泉门自掩安沐尧风。夜台一归宁逢舜日。有定瘗于苍陇。无再谒于丹墀云。时帝览恻怛。遣中使内给事贾文瑰。将绢五十匹就院吊赠宣口敕。奉问氤弟子等。适闻法师迁神寂灭。痛惜良深。未审拟于何处安厝。赐到绢帛等。圣恩追悼。生荣死哀光于僧伍。俗寿七十三。僧腊五十三。以其年秋八月十二日葬于终南山阴逍遥园侧。白塔存焉。[《宋高僧传》卷第五]

猜你喜欢的书

地狱的滑稽大师

地狱的滑稽大师

旧式的道口旁,一辆奇怪的敞篷车上放着一个奇怪的石膏女裸体塑像。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这个奇怪的塑像被甩到了铁轨上,并且被飞驰的列车轧过。奇怪的是,这个塑像竟流出了血,原来塑像里竟放了一具女尸……名侦探明智小五郎接手了这一前所未有的案件,在调查过程中,竟查出每个受害者死前,都会收到一个滑稽的木偶作为预告。新闻记者称凶手为地狱的滑稽大师,小五郎与这位滑稽大师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终于查出了真正的凶手。整个故事扑朔迷离,情节发展在常人意料之外,读来使人欲罢不能。

洞麓堂集

洞麓堂集

明代诗文别集。尹台(字崇基,号洞山)著。《四库全书》著录依据江西巡抚采进本,为明抄本,凡10卷,前有万历三十五年(1607)邹元标序。据《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记载,《洞麓堂集》为38卷。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怀疑是合奏议及其他著作统计之。其实,38卷本有刻本,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黄承玄刻本。即是38卷本。四库馆臣当时未寓目,实是可惜。另外,现还存尹台《思补轩漫集》明刻本,凡8卷。《洞麓堂集》一作《洞山集》,四库馆臣曾作考证:“考集首邹元标序,称《洞麓堂稿》,大宗伯洞山尹公所撰,去公家里许,有奇洞,峰峦卓诡,遂以名堂,且名其稿。然则洞山其号,洞麓则其堂名,实一集也。”并评其集说:“集凡文六卷,诗四卷。元标序称其诗数百首,力推唐雅。制疏书序记铭状表数百篇,出入汉宋,阐释名理,不屑绮语,虽乡曲之词,例皆溢美,今核其所作,尚不尽诬云。”今观其集,所言不谬。

杨公笔录

杨公笔录

宋代笔记。1卷。杨延龄著。本书为作者博览群书及所见所闻之笔记。内容涉及经史百家、朝野逸闻、风俗掌故等。此书杂论经史,间及时事。其论《易》取郑夬之说;有时称引王安石、陆佃的观点。以“四诗风雅颂”,对“三光日月星”,岳珂《桯史》以为苏轼事,据此书知为杨延龄待试兴国时梦中所得,而《桯史》附会到苏轼身上。有《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

春雨杂述

春雨杂述

书学论著。明解缙撰。一卷。本书涉及书法的部分,有《学书法》、《草书评》、《评书》、《书法详说》、《书法传授》等。在《书学详说》中论及学习书法的过程:“愈近而愈未近,愈至而愈未至。切磋之,琢磨之。治之已精,益求其精,一旦忽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而后为能学书之至尔。此余所以为书之详说也。”

道德真经集义

道德真经集义

二十卷。元刘惟永、丁易东合撰。刘惟永,字月屋,元道士,任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赐号凝远大师。与丁易东合撰《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三卷、《道德真经集义》三十一卷,今存十七卷。此书原题“凝远大师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观事刘惟永编辑,前朝奉大夫太府寺主簿兼枢密院编修丁易东校正”。据刘惟永跋称“今得石潭丁编修以其家藏名贤之注,与惟永所藏之书合而为一”(《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可知此书由刘、丁二人共同编撰。此书始编于元元真二年(1296),成于元至大初年(1308)。汉魏以来最早的《道德真经》注本有汉河上公本和魏王弼本,其后诸家注本各有所依,此书基本依王弼本。全书共分二部,皆为刘、丁二人合撰。其中第一部为《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 《道德经图说》 内含附图十六幅; 中卷为《道德真经集义诸家姓氏》和《道德真经》诸家序;下卷为《道德真经》说,辑诸家之说阐述《老子》要旨。第二部为《道德真经集义》。其每章章首有总说,阐明该章旨意,然后为经文及诸家的注释。书中所引诸家释文的原本多已散失,但释文赖此书得以留存。所以后世学者因其涉猎广博,而承认其参考价值。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预修十王生七经

预修十王生七经

全一卷。唐代藏川所述。全称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往生净土经。略称十王经、十王生七经、预修十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十二册图像。内容述说阎罗王之受记成佛及十王七斋预修之功德等。初述佛临涅槃时,授阎罗天子成佛之记,及天子住于冥途之因缘;次说此经之受持及预修十王七斋之功德;又叙秦广王乃至五道转轮王等十王检校亡人生前之罪福;终劝说修斋功德。又文中逐段记载七言四句三十三行之偈赞。关于本经之起源,诸说不一,有谓系‘地藏十王经’之同本异译,有谓恐系藏川之撰述,而以本经为伪经者。唐末以后,本经在我国广为流传,后周义楚之释氏六帖卷十六,及宋代宗鉴之释门正统卷四等,皆曾引载本经。此外,本经亦流传于韩国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