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复

- 姓名:丁复
- 别名:字仲容,号桧亭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天台(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丁复(约1312年前后在世),字仲容,号桧亭,天台(今属浙江)人。早年有诗名,延祐初北游京师,公卿大夫奇其才,与杨载、范梈等一同被荐,拟授馆阁之职。丁复认为当权者很难赏识自己,便不等正式批复,翩然离京而去,绝黄河,憩梁楚,过云梦,窥沅湘,陟庐阜,浮大江而下,寓居金陵。买宅于金陵城北,南窗原来有两棵桧树,便名诗集为《桧亭集》(或《双桧亭诗》),共九卷。《元诗选·二集》选入丁复诗一百二十六首。据李桓《桧亭集序》,丁复前期的诗“酷类太白,杂而置之集中,见者不复能辨”,而晚年“其体稍变,将自为一家”。杨翮的《桧亭集序》中进一步说:“桧亭先生丁君仲容父,平生有隐君子之德,而以诗著名。……四方之士日载酒从之游而求其为诗,故其诗必因酒而作。引觞挥毫,若不经意,而语率高绝。饮至半酣,诗愈益奇。一饮或诗累数章,诗成,而先生亦颓然醉矣。”可见不论为人还是作诗,丁复都有与李白相近之处。擅长七言诗,七言古诗、律诗几乎占其集篇幅的三分之二。五言律诗则追摄杜甫。生平事迹见《草堂雅集》卷八、《元诗选·二集》小传、《元诗纪事》卷一四。
丁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得一录
余治撰,《得一录》是一部总汇慈善章程的善书, 在晚清民初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余治,江苏无锡县人,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别号寄云山人。过世后,其门人私谥其孝惠先生。早年入学应科举试,27岁时补金匮县学。后五应乡试不售,中年后,遂绝意仕进,“专以挽回风俗,救正人心为汲汲”。仆于江浙之地,游走于官绅与乡民之间,一意行善,广施善举。“奔走劝募,如拯溺救焚,不遗余力。”成为当时江南最具声名的善人之一,“大江南北无贤愚疏戚目之曰`余善人"”。余治在行善的过程中,将平日自己施行或所见著有成效、足资仿办的善举章程,汇编成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得一录》一书。然在刊刻过程中,“剞劂过半,旋罹劫火”,半途而废。同治六年(1867年),余治前往上海,欲再谋付梓,并重为补辑,后在友人吴宗瑛、粤商蔡桂培等人的帮助下,终竟心愿,于同治八年,刻成全书,凡十六卷。《得一录》之名,取自《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之句,其意乃是得一善事则拳拳然奉持之而不失善道,编者的寓意应是希望人人都能奉持善道,珍惜每一个从事善举的机会。该书收录的主要是各类善堂善会的章程,同时也包括一些乡规族约、家训格言、官府有关善举的文书以及教化论说。虽然余治一直对教化深为在意,但该书与一般的主要以宣传教化为宗旨的善书明显不同,其重心主要不在教化,而在求有实效。“是编所集,事事可以仿行,溥为实惠,固非空言无补可同日而语者。”(《跋》)即希望通过提供具体“切于时病,平实易行”(《许其光序》,的章程,让世人仿效而收实效。堪称晚清新型的“善举章程类善书”的代表作。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
又名《后村千家诗》。诗总集。宋刘克庄(号后村居士)编。通行本二十二卷。录唐五代及宋人五七言律诗、绝句共一千二百余首,按时令、节候、气候、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音乐、禽兽、昆虫、人品十四门类分编,每门中再分小类。其中唐人入录者凡六十五家,宋诗又多于唐。所选诗多脍炙人口、通俗易懂,但时有割裂长篇以成短章之病。有清扬州诗局刻曹寅《楝亭藏书十二种》本,上海古书流通处据以影印,但讹脱较多。另明抄二十五卷本藏北京图书馆,较之通行本增出宴赏、性适两门,文字亦稍歧异,但有佚缺。更有分前集与后集者,其前集存十五卷,大体与通行本同,后集存六卷,为通行本所无,有元刻残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另有贵州人民出版社校注本,名为《后村千家诗校注》。
国史新论
《国史新论》由钱穆先生发表的一些论文和在香港、台湾等地的讲演记录整合而成,比较简略宏观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及社会形态进行了独到的阐释。本书作者“旨求通俗,义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之特质、症结、演变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精彩剖析,内中各篇,“有以分别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变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变。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则本之于当前社会之思潮”。
圆明园总管世家
《圆明园总管世家》,作于民国年代,讲述了圆明园的守护与毁灭。
常语笔存
一卷。清代汤斌(1626—1687)撰。作者学说源于清代学者孙奇逢,介于朱陆二派之间。此书共有二十多条目,均是作者关于“存心”、“养性”、“稽古”、“敬身”等方面的心得。“常语”意为常用通行之言论。书后附有作者之子汤傅作的跋语,此书收在《汤子遗书》内。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孟子私淑录
清戴震著。三卷。撰于乾隆三十一年 (1766),后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写定为《孟子字义疏 证》。共有答问二十五条,后删去三条,又增加二十六 条,即为《绪言》。其观点与《绪言》、《孟子字义疏证》一 致,表明作者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已基本确立。书中关 于认识论问题基本未涉及,对天道性命及理欲等问题 的阐述亦不如《绪言》、《孟子字义疏证》全面成熟。戴震 本人及其后学均未明确提及此书。最早刊于1942年四 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创刊号,收入1961年中华 书局《孟子字义疏证》和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的《戴震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