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稻生宣义
稻生宣义(公元1655—1715年)生于日本江户,名宣义(又称义),字彰信,通称正助,又称稻生若水,著有《庶物类篡》,以本草学家著称。炮炙全书》刊印于日本元禄十五年(公元1702年),参阅*国历代本草、方书及农书、博物志和经、史、方志等古籍撰成。《炮炙全书》共四卷,共收药四百七十四种,分为草、谷、菽、造酿、蔬、果、木、竹、鳞、介、羽、毛、虫、金石、水、火、土等十七类。每药记述药性、药材质量鉴别、炮炙方法、药物配伍和忌,又结合日本土药材,记述药材产地、采收及其市售、真伪鉴别等内容。今以*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日本元禄十五年壬午(公元1702年)平安书坊和大和屋重左卫门刻本进行点校,供对中药炮制有兴趣的读者参阅。
-
道绰
道绰,亦称“西河禅师”。唐代僧人。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人,一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据《续高僧传》卷二○等,俗姓卫,十四岁出家,广习经论,尤精《大般涅槃经》。隋大业五年(609)至玄中寺,见到记述昙鸾事迹的碑文,极为感动,从此服膺昙鸾,专弘净土。依昙鸾之说,立圣净二门,以圣道门为难行道,净土门为易行道。宣扬弥陀净土之殊胜,认为弥陀净土为报土,凡夫并得往生。强调称名念佛之重要,并身体力行,自四十八岁至八十三岁,每日称念佛号七万遍。念佛时必数小豆粒,念佛一声,数豆一粒,称为“小豆念佛”。又教人穿木槵子作数珠以为数法,发展为“念佛数珠”。一生说《观无量寿经》二百遍以上,从化者甚众。著《安乐集》二卷。日本净土宗尊之为支那净土五祖中二祖,净土真宗尊之为真宗七祖中四祖。弟子善导大弘净土,创立净土宗,风行天下。
-
段龟龙
段龟龙,十六国后凉人。曾任著作佐郎。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著有《凉记》。
-
丁谓
丁谓(公元966~公元1037),北宋大臣、文学家。字谓之,后更字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与孙何友善,游场屋时同袖文谒王禹偁,王大奇之,以为韩、柳后二百年始有此文,世人称之“孙丁”。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逾年,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改转运使,为三司户部判官。领峡路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权三司盐铁副使,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景德四年,知郓州,兼齐、濮等州安抚使。明年,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大中祥符初,造作天书祥瑞之事,助真宗封禅泰山,迁给事中,拜三司使。祭祀汾阴还,进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历工、刑、兵三部尚书,出知异州。天禧初,徙保信军节度使。三年,复参知政事,除枢密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以太子听政,加门下侍郎兼太子少傅。出知河南府,未行,复入相。乾兴元年,封晋国公。仁宗即位,进司徒兼侍中,为真宗山陵使,坐与内侍相勾结获罪,降太子少保,分司西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在崖州三年,徙雷州。明道中,以秘书监致仕,居光州。景祐四年卒,年七十二。
丁谓为人机敏有智谋,博闻强记,善于文章,尤工歌诗,王禹偁以为“其诗效杜子美,深入其间;其文数章,皆意不常而语不俗,若杂于韩、柳集中,使能文之士读之,不之辨也”(《送丁谓序》)。工四六文,言辞婉约,用典贴切,王铚称赏其《北迁道州谢表》中“心若倾葵,渐暖长安之日;身同旅雁,乍浮楚泽之春”之句(《四六话》卷上)。参预西崑派诗人唱酬,风格与西崑派相似。在海南作《山居》诗,有“草解忘忧忧底事,花名含笑笑何人”句,时人以为精巧隽永(《归田录》卷一)。其馀诗如《途中盛夏》、《公舍春日》、《煎茶》等篇亦为人传诵。亦能词,《凤栖梧》词描绘江南春景:“九陌风光好,堤柳岸花连复道”,也清丽生动。著有《丁谓集》八卷、《虎丘录》五十卷、《刀笔集》二卷、《青衿集》三卷、《知命集》一卷(《宋史·艺文志》七)。著述仅存《丁晋公谈录》一卷,有百川学海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一○一至一○二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二○八收其文一卷。事迹见《宋史》卷二八三本传。今人郑再时编《西崑唱和诗人年谱》有丁谓年谱。又巴蜀书社1998年出版日本池泽滋子著《丁谓研究》,附有年谱。
-
丁绍仪
丁绍仪(1815-1884),字杏舲,又字原汾,清无锡人,国子生,幼随父至陕,曾任东湖知县,福建经历,署汀州府同知,道光二十七年为台湾道襄理度支后罢归。有《东瀛识略》八卷,《国朝词综补》五十八卷,《国朝词综补后编》二十二卷,《听秋声馆词话》二十卷。
-
杜文澜
杜文澜(1815年至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久官吴中,历署江藩、苏藩、江安粮道等、苏松太道、常镇通海道。清同治间与恩锡开词坛于吴下。持论与吴派戈载相同,特重律与韵。有词集名《采香词》。又曾辑刻南宋“二窗”(吴文英和周密)词集,校勘订补万树《词律》为《词律补遗》及《词律校勘记》。1850年,随湖广总督裕泰镇压李元发起义,以军功赏戴蓝翎。历任海州分司运判、署东台知县、道员加盐运使衔。江北大营清军围攻扬州太平军,他献计置云梯于船尾以利爬城,因陆路误期,未能配合作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治初年,加布政使衔。
少年中举,逢太平天国战乱,参军幕,有干才,为曾国藩所称。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工词,著有《宋香词》。《曼陀罗华阁琐记》、《古谣谚》、《平定粤寇记略》及《词律校勘记》并传于世。词论有《憩园词话》。杜氏论词受常州词派周济影响,称周济所编《宋四家词选》"抉择极精。四家者,以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为冠。以晏同叔(殊)等四十三人附之。"
杜文澜,曾为湖广总督裕泰幕僚,历署江宁布政使、江苏按察使、两淮盐运使等,著有《曼陀罗华阁琐记》、《古谣谚》、《评定粤寇纪略》、《词律校勘记》、《憩园词话》、《采香词》。其《采香词》与丁至和《萍绿词》、蒋春霖《水云楼词》合称为曼陀罗华阁三家词。杜文澜的词被誉为“词界之中兴”,其词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杜文澜身处晚清,此时的国运衰微,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战争频发。而他自己也辗转为官,多次经历战乱,使得他的词难免不融入那个时代文人的惆怅情绪。独特的时代情况及个人经历影响了他词的创作。
-
邓豁渠
邓豁渠,生卒年月不详,初名鹤,又名藿初,亦简作藿,号太湖,四川省成都府内江县(今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人。豁渠为落发出家后的僧名,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曾师事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学阳明心学,被认为是泰州学派王艮思想体系的重要传承者,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推动者。后离赵落发为僧,游历天下,遍访知名学者。著有《南询录》,李贽曾为之作序。
邓豁渠为乡人赵大洲(1508-1582年,名贞吉)的学生。大洲在学问上属王心斋:徐波石(赵大洲)之阳明后学体系,为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所以邓豁渠也算得上是阳明后学中的一个人物,从他在各地流浪时和阳明学派中人广泛交往,颇得照拂这一点也能看出。只是邓豁渠的所作所为在时人看来颇为怪诞,于是具有强烈卫道精神的耿天台(即耿定向,1524~1593年,字在伦,号天台,耿定理之兄)撰写了《里中三异传》(载《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六),将他和何心隐、方山人并列,称为三“异人”。其实,人们并不完全这样认为,譬如李卓吾对邓豁渠就非常尊崇。在《明儒学案》的《泰州学案·序》巾也有关于邓豁渠及何心隐、方山人的长篇传记,此篇传记虽与《里中三异传》多有重复,却少了“狂”、“怪诞”、“异人”之类的言辞。
-
丁特起
丁特起,生卒年月不详,宋代笔记作家,史学家。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太学生。绍兴五年(1135) 八月,由贵州文学为龙阳县尉。著《孤臣泣血录》,3卷,补遗1卷,今存为1卷本,疑后人合并所致。载北宋末年汴京失守、二帝播迁之事,盛行于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引用颇多。
-
戴孚
戴孚,谯郡(今安徽毫县) 人。至德二载于江东采访使李希言下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大历六年在桐庐。后官终饶州录事参军,卒年五十七。顾况《戴氏〈广异记〉序》记其《文集》二○卷、《广异记》二○卷。集佚,《广异记》散见于《太平广记》等,有方诗铭辑校本。
-
杜宝
杜宝,初唐时任著作佐郎。善文,尤长于史事。《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著录其《大业杂记》一○卷,记隋炀帝一代事,“起隋仁寿四年炀帝嗣位,止越王侗皇太三年王世充降唐事”(《郡斋读书志》)。此书之作乃因“贞观修史未尽实录,故为此书以弥缝阙漏”(《直斋书录解题》)。书已佚。生平事迹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诗话总龟》后集卷二五。
-
段国
段国,曾官新亭侯,《沙州记》作者,宋代人。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董弅
董弅[fèn],一作棻[fēn],东平人,董逌之子也。自署曰广川,盖自谓仲舒裔耳。绍兴间知严州,因辑严州诗文,自谢灵运、沈约以下,迄于南宋之初。
-
调露子
调露子,《角力记》作者,宋代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戴祚
戴祚[ zuò ],东晋小说家。字延之。江东(今安徽 芜湖以下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人。曾官西戎主 簿(一说西戎太守)。又曾从刘裕西征姚泓。著 有《西征记》、《洛阳记》,俱佚。《水经注》、《封氏 闻见记》等尚可见《西征记》佚文。又有小说《甄 异传》,亦佚,今存佚文十七则,有鲁迅《古小说 钩沉》辑本。另《隋书·经籍志》著录《宋武北征 记》,题戴氏撰,或以为亦其所作。生平事迹见 《水经注》卷一五、《封氏闻见记》卷七、《册府元 龟》卷五五五。
-
段成式
段成式(803-863)唐文学家。字柯古。祖籍临淄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县),后迁居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约生于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其先祖段志玄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外祖父为晚唐名相武元衡,其父段文昌文宗朝官至宰相。段成式以父荫官,会昌三年(843)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尚书郎,历吉州、处州和江州三州刺史,大中七年(853)归京,任太常少卿,后出为江州刺史。大中末(859)因事免官。晚年寓居襄阳,和温庭筠、余知古、韦蟾等同游襄州刺史徐商幕府,时相唱和。家中藏书颇丰,常以诗书自娱,博闻强记,尤精佛学。所作《酉阳杂俎》是著名的唐人笔记。《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分类记载各种异事方物,体制略似张华的《博物志》。虽大多是迷信神佛之说,但也不乏有精篇,如吴刚伐桂等,并保存了一些遗文秘籍,多为后人征引。段又工诗,诗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故称其诗为“三十六体”。《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汉上题襟集》十卷,系段成式和温庭筠、余知古在襄阳唱和之作,已散佚。事散见其《寺塔记》、《塑象记》及《南楚新闻》等。《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十六首,《全唐文》录存其文十八篇。另,清人辑有《段成式诗》。
-
东阳无疑
东阳无疑,“东阳”为复姓,出东阳郡。隋志谓无疑为散骑侍郎,隋、唐志并云“东阳无疑《齐谐记》七卷,今佚。鲁迅亦谓“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有《齐谐记》七卷”。其生平事迹不详。
-
邓德明
邓德明(生卒不详),南朝刘宋(公元420—477年)时期南康郡赣(今赣州市)人。他自幼刻苦求学,为了更好精研学问,曾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末(约公445年)不远千里,投师于当时著名学者雷次宗名下,从此学业大进,以广闻博识,贯通古今见称。那时科举取士还未建立,邓德明空有才学,也只能困居在偏僻荒漠的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又有益于乡邦的工作。
邓德明深受老师的影响,一心学问。他以毕生精力写成《南康记》。全书以《尚书。禹贡》为据,参考后世有关山经水志方面的著作,兼用考据、叙述、描写、议论等方法,综合介绍了家乡的山川胜迹、自然景物,社会人事,以至奇闻怪事。当时的南康是郡名,治所先在雩都(今于都),后世才移至虔州(今赣州),辖区包括着现南康、赣县、赣州市、于都及宁都南部等大片土地,因而该书实际上是赣南最早的山水人文志。所以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郡人谢诏主编《赣州府志》时,称邓德明为赣南全境第一个学者,名命名列《赣州府志。文苑》之首,赞《南康记》为“此邦文献之冠”。惜当年赣南文化落后,晋以前的史事已无所考,晋以后至宋之前的文献也保存甚微,对家乡这位最早成名的学者,包括对他的著述,亦未留下更为详尽的记述。
-
邓椿
邓椿,南宋画论家。字公寿。双流(今四川双流县)人。活动于宋高宗建炎元年至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28-1189年)之间。曾作过通判等官。出身于世代显宦,其父邓雍在任侍郎及提举官时,曾得郭熙旧画不少,他家收藏其他画迹也很丰富。祖父邓洵武,政和中知枢密院事,颇重画学,家富书画收藏。所以邓椿对于绘画名迹,多所见闻,为其写作《画继》,提供了有利条件。椿有感于自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后近百年来无人续著画史,遂稽考文献,参以家藏闻见,辑录了219位画家小传,撰成《画继》10卷,开创了综合利用前人诗文、笔记等多方面资料撰写。《画继》是继《历代名画记》和《图画见闻志》而作,以《图画见闻志》成书的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为起点,至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止,共九十四年间有关绘画的见闻,“上而王侯,下而工技,凡二百一十九人,或在或亡,悉数毕见。又列所见人家奇迹,爱而不能忘者,为铭心绝品,及凡绘事可传可载者,裒成此书,分为十卷,目为画继”(《画继》自序)。《画继》中提出“画者,文之极也”的观点,认为“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表现出文人画与画工逐渐分道的倾向,把绘画看作是文人之能事。此外,邓椿还提倡“高雅”的画风,反对宋徽宗赵佶的偏重法度,也反对石恪的纵逸风格,这对南宋以后的绘画发展趋向,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画继》保存了我国北宋、南宋之间的宝贵画史资料。
其绘画美学思想,认为绘画是文人之能事,是纯艺术的表现:“画者,文之极也。”(《画继》卷九《杂说·论远》)重视绘画反映客观现实的功能及其认识作用:“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强调绘画的抒情寓意作用,指出李营邱所作寒林,“多在岩穴中,裁箚俱露,以兴君子之在野也。”(同上)针对当时院画注重形似、格法、师承的倾向,提出重“传神”的主张。认为绘画要曲尽万物之态,止有一法,“传神而已矣”,批评“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同上)的作品。指出气韵生动不仅是传物之神,而且要表现出画家的人格美。认为人品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画继序》)。批评画院画家因人品所限,所作多泥绳墨,未脱卑凡。推崇苏轼画竹“运思清拔,其英风劲气逼人”;范正夫水墨画“标格高秀”,李石山水画“风调远俗,盖其人品既已高,虽游戏者,而心画形矣”。提出评介绘画的审美范畴“高雅”,自称为《画继》“独推高、雅二门”。赞赏“自成一家”的独特审美个性,重视艺术创作中天赋的才能及艺术构思、创作激情的作用,强调师法造化自然。其重传神的美学思想,注意到艺术“再现”与“表现”之间的关系,强调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结合,对于推动文人画的理论有较大的影响。
-
董真卿
董真卿,字季真,元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元代经学家。深山先生董鼎之子,介轩先生董梦存之族子。鼎受业于梦存,梦存又受业于朱熹门人黄榦。真卿少承庭训,传朱子之学。后真卿复从熊禾、 胡一桂学,亦传朱熹之《易》。一桂曾撰《易本义附录纂注》,以朱熹 《本义》为据,经与传分列,注文亦专以朱学为宗。真卿认为,朱熹《本义》分经分传,意在分明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之易,然而经与传分列,不便阅读,况且四圣相承,转相发明,用传解 经,未为不可。故继一桂《纂注》之后,再作《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疏》 (又名《周易会通》)十四卷,明杨士奇称为“集大成之书”(见《宋元学案》)。经文仍从通行本, 以传附经释义也不专主朱熹,而兼采程颐《易传》以及诸儒旧说,要在平衡象数与义理二派,博大且精,气度恢宏,无门户之见,是宋元诸儒中比较通达的易学家。《新元史》有传。
-
戴凯之
戴凯之,字庆顶,晋末刘宋王朝武昌郡 (今湖北省武昌)人。441年(宋元嘉十八年, 魏太平真君二年)宋邓琬奉命征广州, 时任南康郡(今江西省赣州市)相的戴凯之为其部将, 随邓率军出征, 戴兵败遁走, 浪迹于桂林郡、郁林郡、番禺郡(今广西、广东)诸地,沿途留心于竹类考察。回来后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竹类专著《竹谱》, 记述了61种竹子, 涉及竹类形态、分布、生长发育、竹类利用及其生产诸方面。体例以韵文为纲, 逐条注释, 备极典雅。自刘宋以来, 广为流传。历代农业书籍中, 均纂辑此书。至今仍为研究中国农林史和从事竹子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戴凯之为刘宋时代人,出身于贫寒人家。在刘宋时期,土族门阀制度森严,规定清官只能由土族高门子弟担任。戴凯之身世低微,官位不高。虽然,他会写诗作画,有真才实学,也未能受到重用,只当了一名“参军”和“南康相”,过着贫寒的生活。由于宋魏战争,刘宋皇室骨肉互相残杀,从此战争不断。身为南康相的戴凯之战败后逃走,从此过上隐居生活。他一生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后又去了交州。他沿途考察“五岭”地理位置,对我国岭南和“交州海石林”竹类进行了考察,并在广西、越南的北部地区生活了较长时间。他到过宁州,进行实地考察。晚年的戴凯之隐居在南齐时的扬州,写成了《竹谱》一书。
-
单锷
单锷,字季隐,宜兴(今属江苏)人。少从学于胡瑗,颇见推重。嘉祐四年进士,不就官,乘小舟遍历苏、常、湖 诸州,考其形势,独留心吴中水利,往来于常州、苏州、湖州之间30年,著成《吴中水利书》。 苏轼献其书于朝,不用,遂隐不仕。 大观四年卒,年八十。著有《诗》 《易》《春秋》义解,博考诸家之说,以己意论断之。有诗数百篇,已佚。 《全宋诗》卷六八九录其诗一首。 《全宋文》卷一七二三收其文一篇。 事迹见慕容彦逢《单季隐墓志铭》 (《摛文堂集》卷一五)。
-
董越
董越(1430~1502)明诗文家。字尚矩,号圭峰。江西省宁都县田头镇璜坊村人。后迁居宁都县城董屋巷。少孤贫,奉母至孝。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翰林编修。明孝宗即位,迁右庶子,与王敞一同出使朝鲜。官至南京工部尚书。谥文僖。李东阳评其诗文“大抵清峭简洁,脱去尘俗,不为诘屈怪诞之语” (《怀麓堂集》“文后稿”卷二五)。著有《朝鲜赋》、《使东日录》,诗文集名《董文僖集》(别名《圭峰集》)。今均存。另有《朝鲜杂志》,实是《朝鲜赋》之自注,为人抽出别行,改题今名。生平事迹见《国朝献征录》卷五二、《殿阁词林记》卷五。
-
段公路
段公路,生卒年不详,郡望临淄邹平(今属山东),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一说为东牟(今山东蓬莱)人。穆宗相段文昌之孙。咸通间因事至岭南。咸通十年至高凉,十二年自茂名归南海。其间曾到雷州、富州等地。乾符初又至夏口。后官万年县尉。撰有《北户录》三卷,记述岭南风土物产,颇为详赅,征引汉魏至唐代有关岭南著作甚多,多数今已不存。唐人崔龟图曾为本书作注,征引典籍亦多,有《四库全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另有一卷本,不全。《唐文拾遗》卷三二收其文一篇。事迹据《新唐书·艺文志》及《北户录》,参方南生《段成式年谱》。
-
道世
道世(?—683),俗姓韩,字玄恽,避唐太宗讳,以字行。原籍伊阙(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祖上为官,久居长安。十二岁于青龙寺出家,研习律学。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参与玄奘译场,后被召入西明寺,与道宣同传律宗。总章元年(668)编纂《法苑珠林》一百卷。又著《诸经要集》、《大小乘观门》、《四分律僧尼讨要略》等。
释道世,字玄恽,姓韩氏,厥先伊阙人也。祖代因官为京兆人焉。生且渥润,渐而聪敏,俄厌众沙,思参救蚁。二亲钟爱,遏绝其请,久而遂心。时年十二,于青龙寺出家,从执德瓶,止临欣鉴,律宗研核,书籍钻寻,特慕上乘融明实性。于时籍甚,三辅钦归。显庆年中,大帝以玄奘师所翻经论,未几诏入内,及慈恩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于时,世亦预其选。及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时道宣律师当涂行律,世且旁敷,同驱五部之车,共导三乘之轨,人莫我及,道望芬然。复因讲贯之余,仍览甚深之藏。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由是搴文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蔔,以类编录,号《法苑珠林》,总一百篇,勒成十帙。始从劫量,终乎杂记,部类之前,各序别论。令学览之人,就门随部,检括所知,如提纲焉,如举领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至总章元年(668)毕轴,兰台郎李俨为之都序,此文行于天下。
又著《善恶业报》及《信福论》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禅门观》及《大乘观》共十一卷,《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共六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颇多著述,未测其终。名避太宗庙讳,多行字耳,故时称玄恽焉。
-
二宫彦可
二宫彦可(1754—1827),名献,字彦可,号拥鼻,本姓小藤,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滨田藩(现在岛根县)藩侯的侍医。他曾师从多位名医,精通汉(中国)、兰(荷兰)、和(日本)三种医学,学过口腔科、汉方内科、兰方内科、眼科等。在接受医学教育和有了数年临床经验后,他投奔长崎的外科医师兼荷兰语翻译吉雄耕牛门下专学兰方外科,后又遵师训,师从长崎著名接骨大师吉原元栋。吉原元栋的老师是从中国流亡到日本、擅正骨推拿术的陈元赞。
二宫彦可鉴于近代西医正骨重器械而不讲手法,遂根据吉原杏荫的正骨手法,结合自家经验,于 1807 年编撰成《中国接骨图说》,又名《正骨范》。该书首列接骨总论、骨骼名称及方位附图十幅,还介绍了颠骨至跟骨共三十八个部位的损伤脉证治法及十不治证等,裹帘法采自西洋医药,余均源于中国医药学。书中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的 “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八法为根基,上卷收正骨总论、脉症治法、用药法、夹缚固定法等,下卷载正骨手法,详论母法 15 则,子法 36 则,收医方 66 首。既奠定了日本柔道整复疗法的基础,也记载了众多的中国正骨推拿手法,在中日两国医学界之间流传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