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真卿

董真卿
  • 姓名:董真卿
  • 别名:字季真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元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董真卿,字季真,元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元代经学家。深山先生董鼎之子,介轩先生董梦存之族子。鼎受业于梦存,梦存又受业于朱熹门人黄榦。真卿少承庭训,传朱子之学。后真卿复从熊禾、 胡一桂学,亦传朱熹之《易》。一桂曾撰《易本义附录纂注》,以朱熹 《本义》为据,经与传分列,注文亦专以朱学为宗。真卿认为,朱熹《本义》分经分传,意在分明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之易,然而经与传分列,不便阅读,况且四圣相承,转相发明,用传解 经,未为不可。故继一桂《纂注》之后,再作《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疏》 (又名《周易会通》)十四卷,明杨士奇称为“集大成之书”(见《宋元学案》)。经文仍从通行本, 以传附经释义也不专主朱熹,而兼采程颐《易传》以及诸儒旧说,要在平衡象数与义理二派,博大且精,气度恢宏,无门户之见,是宋元诸儒中比较通达的易学家。《新元史》有传。

董真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悉达多

悉达多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通过对主人公悉达多身上的两个“自我”——理性的无限的“自我”和感性的有限的“自我”——的描写,黑塞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悉达多》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类证活人书

类证活人书

二十二卷。宋朱肱撰。朱肱精研 《伤寒论》数十年,于大观元年 (1107)撰成此书,原称《南阳活人书》 (概因张机曾居南阳,而华佗称 《伤寒论》 为“活人书”,故名),又名 《无求子伤寒百问》、《无求子伤寒活人书》、《无求子伤寒类证活人书》。原书二十卷,后作者重校为十八卷。后世代有增加,至明吴勉学刊本析二十卷本为二十一卷,并附释音辨误药性诸篇及伤寒十劝等为一卷,共二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一论经络、切脉、表里、阴阳等,并剖述各类伤寒之症;卷十二至卷十五载《伤寒论》诸方辨析;卷十六至卷十八辑各家伤寒治方; 卷十九至卷二十一为妇儿伤寒诸证及疮疹医方;卷二十二为释音辨误药性及李子健伤寒十劝。作者根据《伤寒论》的经络说提出三阴三阳六经病机说,并且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侯指证,补充了六经脉侯,打开了后世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思路,并对后世立六经提纲证开辟先路。作者还提出了七表阳、八里阴的脉象分类,即:浮、芤、滑、实、弦、紧、洪为表为阳,迟、缓、微、涩、沉、伏、濡、弱为里为阴。这种分类成为后世论脉象分类的先驱与基础。作者特别强调病症的鉴别诊断,认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而处病不差矣。”通过辨病而辨证,区分寒温异旨,对后世颇有启发。作者主张以方类证,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这又是一个创见。作者研究《伤寒论》,但并不迷信,认为此书不能包罗万象,百灵百应,所以又从他书摘取有效之方,以为补充。同时注意妇、儿体质特点,提出遣方用药应特别慎重。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评价:“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可见此书极为后世医家所重。

词论

词论

清代词话著作。1卷。张祥龄撰。10则。张祥龄论词强调文章气运,认为诗至唐末已经作尽,所以文人才变化诗体以求发展,才有词的产生。而词体本身的发展又如春、夏、秋、冬一样,经过萌芽、发展、繁盛阶段,然后萧条冷落,最终又以元曲继之。这是从一种文体的兴衰废替立论的见解。他又重视作家天然才质的区别,“能疏宕者不能密丽,能密丽者不能疏宕”,是丹非朱,并非确论。他提倡讽世寓托,认为“词主谲谏,与诗同流”,但是又反对张惠言的胶柱鼓瑟,穿凿附会的作法。此外,他还提倡气骨,而并不摒弃绮语;反对雕凿,而又指斥鄙俚,这些意见都比较圆通,体现了他论词“不问人论何如,自叩用工甘苦”的基本立场。本书有唐圭璋辑《词话丛编》本。

鹤峰禅师语录

鹤峰禅师语录

清济悟说,上震等编。卷首收序;卷上收升座、小参、示众、机缘、拈颂;卷下收佛事、赞咏、诗偈、歌词;卷末附行状、塔志铭、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菩萨戒本宗要

菩萨戒本宗要

律学著述。唐代新罗僧太贤撰。一卷。述说《菩萨戒本》(即《梵网菩萨戒本》)的宗旨大意。开为三门:(1)申经意门;(2)能所成门;(3)修行差别门。此戒本以“宗心”为本,认为只要发心得菩萨戒,就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菩萨戒与比丘戒之不同,在于“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在“修行差别门”中,明十重四十八轻戒,认为菩萨戒以“意地为本”,以“修福捨智”、“弃大向小”、“先自后他”、“有亲怨想”为“根本重”。此书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道行般若经

道行般若经

亦称《般若道行经》。 与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姚秦鸠摩罗 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属同本异译。道安著。东汉月氏国沙门支娄迦谶译。十卷,三十品。是大乘般若学介绍进中国内地之始。从观 察色、受、想、行、识五阴开始,阐述“缘起性空” 思想,提出“般若”是导致成佛的一种特殊智慧。 将修习大乘的众生称为“菩萨”,由于一切皆空, 因而认为修般若行的菩萨不应执着于其中。菩 萨的修行被称作“菩萨行”,必须遵循布施(檀 那)、持戒(尸罗)、忍辱(羼提)、精进(惟逮)、禅 定、智慧(般若)等六种途径,其中尤以“般若”为 最尊,佛位的“一切智”(或“一切种智”)都是由 它而得以成就的。此经的译出,标志着中国佛 教已渐趋走向了义理之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