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谓

丁谓
  • 姓名:丁谓
  • 别名:字谓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公元966
  • 逝世日期:公元1037
  • 民族族群:

丁谓(公元966~公元1037),北宋大臣、文学家。字谓之,后更字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与孙何友善,游场屋时同袖文谒王禹偁,王大奇之,以为韩、柳后二百年始有此文,世人称之“孙丁”。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逾年,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改转运使,为三司户部判官。领峡路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权三司盐铁副使,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景德四年,知郓州,兼齐、濮等州安抚使。明年,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大中祥符初,造作天书祥瑞之事,助真宗封禅泰山,迁给事中,拜三司使。祭祀汾阴还,进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历工、刑、兵三部尚书,出知异州。天禧初,徙保信军节度使。三年,复参知政事,除枢密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以太子听政,加门下侍郎兼太子少傅。出知河南府,未行,复入相。乾兴元年,封晋国公。仁宗即位,进司徒兼侍中,为真宗山陵使,坐与内侍相勾结获罪,降太子少保,分司西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在崖州三年,徙雷州。明道中,以秘书监致仕,居光州。景祐四年卒,年七十二。


丁谓为人机敏有智谋,博闻强记,善于文章,尤工歌诗,王禹偁以为“其诗效杜子美,深入其间;其文数章,皆意不常而语不俗,若杂于韩、柳集中,使能文之士读之,不之辨也”(《送丁谓序》)。工四六文,言辞婉约,用典贴切,王铚称赏其《北迁道州谢表》中“心若倾葵,渐暖长安之日;身同旅雁,乍浮楚泽之春”之句(《四六话》卷上)。参预西崑派诗人唱酬,风格与西崑派相似。在海南作《山居》诗,有“草解忘忧忧底事,花名含笑笑何人”句,时人以为精巧隽永(《归田录》卷一)。其馀诗如《途中盛夏》、《公舍春日》、《煎茶》等篇亦为人传诵。亦能词,《凤栖梧》词描绘江南春景:“九陌风光好,堤柳岸花连复道”,也清丽生动。著有《丁谓集》八卷、《虎丘录》五十卷、《刀笔集》二卷、《青衿集》三卷、《知命集》一卷(《宋史·艺文志》七)。著述仅存《丁晋公谈录》一卷,有百川学海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一○一至一○二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二○八收其文一卷。事迹见《宋史》卷二八三本传。今人郑再时编《西崑唱和诗人年谱》有丁谓年谱。又巴蜀书社1998年出版日本池泽滋子著《丁谓研究》,附有年谱。

丁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宗教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

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著作。1846年出版。费尔巴哈概述了宗教,尤其是自然宗教即多神教的本质,明确提出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论点。他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和依赖的最初对象,是宗教的原初对象。人依赖的自然对象各不相同,自然宗教因而也就有众多的神。人把自然看作是具有人性的东西,而后又崇拜它。自然宗教的本质同样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依附于个别的具体的自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人由物理实体变为政治实体时,当君王的占有,决定统治着、支配着人的时候,自然宗教就为精神宗教即——神教(基督教)所代替。他还阐明了自然的存在不是以神的存在为前提,而是神的存在以自然的存在为前提,说自然是由一个最高最完满的精神实体创造的,是世界上最矛盾、最颠倒和最荒唐的事情。自然存在、发展的根据就在它自身之内。

天仙正理直论增注

天仙正理直论增注

明伍守阳撰。守阳又与其堂弟伍守虚共注之。一卷, 分为九章。卷前有《道原浅说》一篇明“人所以得生之理”及养生炼丹之道。正文九章,即: (1)《先天后天二气直论》,明丹道只用先天,忌用后天;(2)《药物直论》;(3)《鼎器直论》;(4)《火候直论》;(5)《炼己直论》;(6)《筑基直论》;(7)《炼药直论》;(8)《伏气直论》;(9)《胎息直论》。此书于天仙至正之玄理, 明显直切地加以论述,系统地介绍伍柳派内丹修炼之法,谓使人无所疑惑,豁然明丹道之真谛,故称“正理直论”。收入《道藏辑要》毕集及《道藏精华录》中。

钟情丽集

钟情丽集

明代通俗言情小说。四卷,现存为弘治十六年刊本,传为成化时作者邱濬为记自己少年遇合事而作。又见于《风流十传》、《万锦情林》、 《燕居笔记》冯本(以上三种均为一卷) ; 《国色天香》、 《燕居笔记》林本、《花阵绮言》、 《绣谷春容》(以上三种为二卷, 《绣谷》篇名为《辜辂钟情丽集》)。叙辜辂和黎瑜娘的爱情故事。琼人辜辂到祖姑家读书,与祖姑的孙女黎瑜娘相爱,二人以诗词书画传情。辜生原住西轩,假说有鬼移入东轩,靠近女室,得与瑜娘通,两情缱绻。辜生两次回家后遣媒求亲,黎父允婚。后辜父死,家境衰落,生守制两年未通音信,黎父又允婚苻氏,瑜娘执意不肯,自缢得救。辜生第四次来黎家,在祖姑的帮助下,二人终于私奔。苻氏告到官府,辜辂、瑜娘陷入囹圄。虽经曲折,终成眷属。其间穿插诗词韵和,才子佳人小说格套。此小说早在明嘉靖年间晁氏宝文堂就出过单行版,后被收入《国色天香》、《绣谷春容》、《万锦情林》、《风流十种》等多种集子,在明代得以广泛流传。然而,由于《钟情丽集》与邱濬的形象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反差,此说长期备受质疑。

小窗幽记译注

小窗幽记译注

《小窗幽记》是明代著名的格言警句类小品文集,又名《醉古堂剑扫》,作者一说为陈继儒,一说为陆绍珩。全书共分为12卷共1500多则,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涵盖了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人生话题,言辞简洁,优美隽永,是晚明清言小品集大成之作。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凡二十卷。隋代净影寺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一部佛教类书,类聚佛书要目并详释之,以诠显大乘深义。要目分:教法聚、义法聚、染法聚、净法聚、杂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数法立义门,总揭二百二十二门(缺杂法聚),更设细段而详释之。本书引证赅博,义旨明晰,相当于佛教百科辞书之性质,故历来佛教术语之说明大多引用本书。依续高僧传卷八慧远条载,本书原为十四卷,二四九科。现行本有二十卷本与二十八卷本(义天录)两种。本书对染法聚中烦恼义之阐释,从二障义至八万四千烦恼义共分为三十门。又各篇之法数多从小数逐渐增至大数,每篇分为四门以至八门来解说。此种将佛教术语以法之数别排列说明而成为辞典体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时。然慧远之师法上即曾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及增数法门(内法数林)四十卷,此事载于续高僧传卷十。此外,天台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门一书,由修禅之立场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数。上列所述大多与大乘义章之项目相符,准此观之,此种类书颇流行于六世纪前后之佛教界。本书五聚之分类或系根据成实论之发聚、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等观念而来者。

耶只经

耶只经

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迦奈国婆罗门耶只舍外道归佛,不能受持五戒向佛还戒。佛默不答,有五鬼神来欲害之,佛放光救之得苏生,外道忏悔更受戒,即得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