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德明

邓德明
  • 姓名:邓德明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邓德明(生卒不详),南朝刘宋(公元420—477年)时期南康郡赣(今赣州市)人。他自幼刻苦求学,为了更好精研学问,曾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末(约公445年)不远千里,投师于当时著名学者雷次宗名下,从此学业大进,以广闻博识,贯通古今见称。那时科举取士还未建立,邓德明空有才学,也只能困居在偏僻荒漠的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又有益于乡邦的工作。


邓德明深受老师的影响,一心学问。他以毕生精力写成《南康记》。全书以《尚书。禹贡》为据,参考后世有关山经水志方面的著作,兼用考据、叙述、描写、议论等方法,综合介绍了家乡的山川胜迹、自然景物,社会人事,以至奇闻怪事。当时的南康是郡名,治所先在雩都(今于都),后世才移至虔州(今赣州),辖区包括着现南康、赣县、赣州市、于都及宁都南部等大片土地,因而该书实际上是赣南最早的山水人文志。所以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郡人谢诏主编《赣州府志》时,称邓德明为赣南全境第一个学者,名命名列《赣州府志。文苑》之首,赞《南康记》为“此邦文献之冠”。惜当年赣南文化落后,晋以前的史事已无所考,晋以后至宋之前的文献也保存甚微,对家乡这位最早成名的学者,包括对他的著述,亦未留下更为详尽的记述。

邓德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石门县志

康熙石门县志

十二卷。清邝世培主修。祝文彦纂,杜森纂修。邝世培曾为石门县知县。《石门县志》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全书十二卷,分为:卷一二纪疆,为目十,有县表、沿革、星野、城濠、封域、山川、河梁、赋役、物产、古迹。卷三纪制,为目八,有公署、邮舍、仓廒、坛壝、庙祀、寺观、坊表、坟墓。卷四为纪官,为目八,有官制、县职、师儒、驿官、阴阳僧道官、驻防、名宦崇祀、循良。卷五纪士,为目十,有荐辟、进士、 乡举、岁贡、 胄监、戚畹、貤封、任子、武职、椽吏。卷六纪献,为目九,有乡贤、崇祀、政事、文学、高行、篇谊、才艺、列女、乡饮。卷七至十纪文,为目五,有记、序、杂文诗赋。卷十一纪闻,为目三,有灾祥、风俗、遗事。卷十二纪闻,为目四,有仙、释、方伎、丛谈。石门为越之御儿地,亦称语儿。五代时始为崇德县,历宋元明三朝。至清,康熙元年,始称石门。自宋淳祐始有《语溪志》,明正、隆、万三朝,有《崇德县志》,此篇为石门第一志。现有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十六年(1677)续修刻本。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增刻本。

罗氏字辈

罗氏字辈

罗氏字辈就是罗姓人家的世系族谱,罗氏是中国流传久远的姓氏,家谱的修订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罗氏族谱最早者,可能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

海琼问道集

海琼问道集

海琼问道集,南宋白玉蟾撰,弟子留元长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是白玉蟾于嘉定十年(1217)传授留元长。全书收录白氏散文和诗赋八篇。其中《龙虎赋》、《乌兔经》、《玄关显秘论》、《金液大还丹赋》、《金液大还丹诗》、《道阃元枢歌》等篇,分别阐述修炼内丹之理论和功法要诀。《海琼君隐山文》、《常寂光国记》二篇。前者阐述隐居山林逸趣,后者记述游历「大慧明天常寂光国」之经历与见闻感受。常寂光国是作者虚构之理想国境。

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

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

卷1、2题沈庭瑞述。沈,五代至北宋初人。卷3题“道士章元枢编《华盖山事实》”。章,北宋真宗至南宋高宗时人或稍迟。卷5、6有南宋时事。南宋刘祥、王克明集黄弥坚等二本所长列为14卷。明初江碧澄较其残缺,重刊。述三君传、灵异及华盖山峰岩宫观人物传说。

尚史

尚史

一○七卷。清李锴撰。李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自署襄平,即盛京辽阳州地人,大概为其祖籍所在。康熙中,邹平人马骕作《绎史》,采摭百家杂说,上起鸿荒,下迄秦代,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各立标题以类编次,凡所引证悉录原文,虽若不相属而实有端绪。李锴以马骕之书为稿本,经过剪裁连络改为纪传体。该书有世系图一卷、本纪六卷、世家十五卷、列传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传一卷,并在每段之下各注所出书名,而遗文琐事不入正文者,则以类附注于句下。书前自序称著书始于雍正庚戌,成于乾隆乙丑,阅十六年而就。此书一用旧文,剪裁排比,使事迹联属语意贯通,其中也偶有未能精核之处。

都部陀罗尼目

都部陀罗尼目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陀罗尼门诸部要目、陀罗尼诸部要目、诸部要目。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举金刚顶经、大日经、苏悉地经、蕤呬耶经、苏婆呼童子经、怛唎三昧耶经等之要目而加以解说。其中,于金刚顶经部分,初出大本之偈数及会数,并初会之经名,次列初会中佛部等五部之部主、眷属等之布列法、曼荼罗之种类、四种智印、四种眼等之要项,并加以解释。于大日经部分,举百六十心、十缘生句、胜义世俗之修行法、曼荼罗之造立法、护摩法之种类等。于苏悉地经部分,举出佛部等三部之真言及部主、明妃、忿怒、四种结界、五种供养、四种法修行之相应日等要目而释之。于蕤呬耶经部分,特细说分布曼荼罗及絣地法。于苏婆呼童子经部分,则就金刚杵之种类阐明其意义。于怛唎三昧耶经部分,举大轮金刚真言之功能,与不动尊之本誓等加以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