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昙芳守忠

    昙芳守忠

    昙芳守忠(1275-1348),号昙芳,俗姓黄氏,江西南康(今星子、永修一代)人,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生。年十二出家,曾参谒铁山琼、蒙山异、伏虎岩、玉山印,曾主持径山,天历二年(1329),曾与笑隐大䜣禅师一起受诏入京。

  • 法昌倚遇

    法昌倚遇

    法昌倚遇(1003~1079),俗姓林,漳州(今属福建)人,北宋云门宗僧人,北禅智贤禅师法嗣。他幼年时期就弃家,在当地嵩福寺出家,后住持分宁法昌寺(《五灯会元》卷一六)。神宗元丰二年卒,年七十七(《禅林僧宝传》卷二八)。

  • 弗罗拉

    弗罗拉

    弗罗拉•汤普森,1876年出生在牛津郡,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她的作品以《雀起乡到烛镇》最为闻名,她自幼生活在乡村,对于那里的生活也十分眷恋。这部小说事实上也是作者根据自己1880-1890年,少年时期在牛津郡的生活回忆而著的一部半自传体作品。原著本是三个独立的作品:《雀起乡》 (1939),《烛镇》 (1941),《烛镇绿里》 (1943),直到1945年才被合并为三部曲集出版。

  • 法舟道济

    法舟道济

    法舟道济(1487~1560)明代临济宗僧。嘉兴(浙江)秀水人,俗姓张。字法舟。二十岁入天宁寺任行者,随侍默堂宣。后又参谒吉庵祚,契悟,嗣其法。游历诸方后,先后住持觉王、景德、双髻、安隐等诸刹。嘉靖三十九年秋示寂,世寿七十四,法腊五十二。遗有天宁法舟济禅师语录行世。[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四、补续高僧传卷十六]

  • 竺峰幻敏

    竺峰幻敏

    竺峰幻敏,清代禅僧,生卒年不详。丰陵人,俗姓徐,铁壁慧机高徒。为人聪慧倜傥,飘飘欲仙。继席治平,屡迁名刹。康熙壬午主嘉禾之楞严。癸未春,圣祖仁皇帝改治平寺,赐额“振宗”,遂赉黄还蜀,终焉。伺慧机大师二十一年,后出任治平寺住持,并因其弟子别庵性统之关系,改治平寺为振宗寺。

  • 费绳甫

    费绳甫

    费绳甫(1851~1914年),清医家。名承祖。江苏武进孟河人。费伯雄之孙。承家学,精于临症,求诊者日以百计。中年迁居上海。其治虚证别有心得,重视调和胃气。又以李东垣补阳,朱丹溪补阴,谓医者当吸取两家之长而弃其短,宗其法而不泥其方。用药以“切见症,切病原,切气候,切体质”为四要。谓“轻病用轻药,轻不离题;重病用重药,重不偾事”。其部分医案由后人留存。邑中孟河育婴堂,多赖其力始予恢复。弟荣祖(字哲甫),亦承家学,应诊于苏州。侄子彬(字保彦)、孙继武均得其传授,行医于上海。次婿*徐相任,从其学,蜚声沪上。

  • 佛冤彻纲

    佛冤彻纲

    佛冤彻纲(1626~?),清初临济宗僧。四川内江人,俗姓李。号佛冤。二十三岁,礼桐梓牛山之丈雪通醉出家。顺治十一年(1654),随通醉省觐双桂破山海明;十三年,受命礼谒尧峰之费隐通容,其后通容受福严寺之请,师乃拜投苕溪道峰木之门下,后再归返通醉门下。未久,受命再礼通容,受具足戒,并参谒三塔龙渊寺之二隐行谧。康熙九年(1670),驻锡内江古字山诸古院,其后历住四川成都昭觉院、洛伽山潮音院、诸古院、四川天池山般若院等。卒年与世寿均不详,仅知康熙三十二年时,师仍在世,时年六十八。遗有佛冤纲禅师语录十二卷行世。[佛冤纲禅师语录卷五、附录自述行繇、五灯全书卷八十七]

  • 范罕

    范罕

    范罕(1874—1938),字彦殊,自号蜗牛,是被汪辟疆认为同光体诗人“天猛星霹雳火秦明”的南通范伯子的长子,当代著名画家范曾之祖父。范罕年少时游学日本,后返国执教席于上海,一生行迹多似乃翁,穷困牢愁兼且多病,凡所抒怀皆寄之于诗,著有《蜗牛舍诗》《蜗牛舍说诗新语》等著述。

  • 方慎庵

    方慎庵

    方慎庵(1893~1962年),安徽合肥人。受业于黄石屏,行医上海,擅长针灸。治学遵绳经典而不泥于古法,治病善变通。方氏认为:应视病之沉浮而定刺之浅深,留针之久暂,惟以气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为候;灸壮当视其腧穴肉之厚薄,病之轻重而为灸之多少大小。曾发起组织医学回澜社,宣传振兴中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曾任上海市中医师公会学术科主任,著有《金针秘传》。

  • 冯衍

    冯衍

    冯衍,汉代辞赋家。字敬通。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西汉末至东汉明帝时。少有奇才,20岁即博通群书。王莽时,被荐举,辞不肯仕。王莽末,农民起义军蜂起,派更始将军廉丹往山东镇压,廉丹辟他为掾,他劝廉丹“屯据大郡,镇抚吏士”以观时变。廉丹不听,战死。他亡命河东。更始二年(24),尚书仆射鲍永行大将军事,安抚北方。他献计言事,鲍永纳其策,任他为立汉将军,领狼孟长,屯太原。后降于光武帝,光武帝怨他归降太晚,仅任为曲阳令。后转迁司隶从事。因与外戚交往,免官归里。建武末,曾上疏自陈,终因前事而不被任用。汉明帝时死于家中。


    《后汉书》本传说他“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五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冯衍集》5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冯曲阳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得冯衍佚文27篇(有些已残缺),编为1卷。


    冯衍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晚年所作的《显志赋》。这篇赋抒发了他“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的抑郁牢落之感。赋用骚体形式写成,赋中大量借用故实及儒、道、神仙之说,并颇多采撷化用屈宋华词,曲折尽情地刻划出一种意欲超脱而仍然不能忘怀世务的矛盾心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怨恨情绪。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赋同冯衍的其他作品如《上疏自陈》、《说廉丹》一样,多用骈偶辞句,整齐缛密,对魏晋六朝骈俪文风产生了较大影响。

  • 佛音

    佛音

    佛音,梵名Buddhaghos!a ,巴利名Buddhaghosa 。又作佛鸣、觉音、佛陀瞿沙。五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佛陀伽耶人。出身婆罗门家庭,初学吠陀,精通瑜伽、数论等。其后皈依佛教,精通诸经典,为传弘佛教作狮子吼,撰著发智论(巴N~a^n!odaya )、殊胜义论(巴Atthasa^lini^ ,法聚论之注)。


    西元四三二年,渡海至锡兰,住于大寺(巴Maha^viha^ra ),从僧伽波罗长老(巴San%ghapa^la Thera )研究该寺所藏之圣典与教义,将之译为巴利语,撰著清净道论(巴Visuddhi-magga )、善见律注序(巴Samantapa^sa^dika^ ,律藏之注)等,将上座部佛教教义作较系统之阐述;其中,清净道论可谓包括三藏经典及论疏之纲要著作。后在阿努拉达普拉(Anura^dhapura)之犍陀罗寺(Granthakara parivena),将四阿含经、论藏译为巴利语,并撰注疏;其解释长部经者为吉祥悦意论(巴Suman%galavila^sini^ ),解释中部经者为破除疑障论(巴Papan~casu^dani^ ),解释相应部经者为显扬心义论(巴Sa^ratthappaka^sini^ ),解释增支部经者为满足希求论(巴Manorathapu^ran!i^ )。至是,巴利三藏始臻于完备。


    所作注释不仅限于本文之语义,实包括历史、地理、天文、音乐、动植物等各类解说,特别对印度古代之风俗习惯等加以记述,系有关印度研究之重要文献。锡兰人赞其学德,崇为弥勒菩萨再来。晚年归故国终老。然于缅甸佛传中,谓师乃缅甸人,西元四○○年由金地国入锡兰,三年后赍还经典,复兴缅甸佛教。

  • 方中通

    方中通

    方中通(1634~1698),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字位伯,安徽桐城人,明末著名哲学家方以智之子。他从小就继承家学,以博识著称。在数学、历法、物理以及音韵等方面均有专长。1640年波兰传教士穆尼阁(Smogolenski,J。-N。)来到中国,他曾与薛凤祚一起随波兰传教士穆尼阁学习天文、历算。他曾与梅文鼎等数学家也有交往。方中通一生颠沛流离,陪伴父亲四处逃避清兵的搜捕。但他始终坚持着学术研究。


    方中通对中、西数学都进行了学习、研究,尤其在天文、历算方面,他能兼收并蓄,互为补益。1661年著成《数度衍凡例》,后辑成《数度衍》24卷,直至1681年才有机会在广东恩川刊行。其中包括他所撰的《尺算》、《珠算》、《几何约》各1卷、《笔算》2卷,以及他与揭子煊共同讨论数学问题的记录《揭方问答》1卷。这部著作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中、西初等数学的内容,是当时的一部数学百科全书。梅文鼎、薛凤祚、揭子煊等数学家都参加了该书的校阅工作,后被戴震将该书收入《四库全书》。方中通在编著《数度衍》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谓“半生数度衍,不肯自言苦”,“独思研极十易寒暑而始成”。方中通的学术成就还是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其弟在《数度衍》序中称:“论其长,则珠之加减,笔之除,筹之乘,尺之比例。叙九章则谓皆生于勾股而师于周髀,虽《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圆容叙义》自云无出其右乎,而吾兄补其不足者多矣。”梅文鼎曾称,是从方中通那里“获知西洋筹算之善”。梅文鼎著《方程论》时,也曾与方中通切磋。梅文鼎还在题为“复东方位伯等”诗中赞誉道:“象数岂绝学,因人成古今。创始良独难,踵事生其新。”


    也工诗,其诗“不重修饰,而才气洋溢,声情并茂”(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1)。如古体诗《题结粤难文至感泣书此》、《论交篇赠佟俨若》,近体诗《与西洋汤道未先生论历法》、《木兰女庙》、《信笔》等。诗中时时流露出故园之思,如《赠高固斋》:“幸有新亭当日泪,为君留得到而今。”《南亩》:“堪笑水流声激切,朝朝向石诉衷情。”《赠刘鳌石》:“休道世间难著足,中原今日总他乡。”激楚凄凉,无限悲慨。又能词,造语奇峭,情怀豪爽。〔南乡子〕《江舟夜月》可为代表。著有诗文集《陪集》11卷、《续陪》4卷。

  • 浮丘

    浮丘

    浮丘,姓李,名浮丘,浮丘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相传为周灵王时人士,尝与太子王子晋吹笙,骑鹤游嵩山,修道山中。浮丘即浮丘公,相传为周灵王时人士。著作《原道歌》,并以《相鹤经》(研究仙鹤的著作)授王子晋。后崔文子学道于子晋,得其文,藏嵩山石室,淮南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世人。清代避丘字讳,又多写成“浮邱”。【出典】 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 公接以上嵩高山。” 又,郭璞《游仙诗》:“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 范浚

    范浚

    范浚(1102-1150)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字茂明,学者称香溪先生,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绍兴初复制举,大臣举荐应贤良方正科试,力辞不起,居家讲学,笃志求道。二十年卒,年四十九。范浚之学多本于经,尤得于《孟子》,贯穿精研,卓然有得。朱熹撰《孟子集注》,将其《心箴》全部收载,由是知名。范浚虽未曾入仕,但往往关切时事。其著述“辞博而峻整,深入理地,湛然自得,成一家之言”(《金华征献略》卷四)。如《四库全书总目》所称,《书曹参传后》隐戒熙宁之变法;补《翟方进传》深愧靖康之事虏;《读周礼》为王安石而发;《进策》五卷于当时世务言之凿凿,于时有补;《诗论》谓作诗戒穿凿,似为郑樵而言(卷一五八)。亦工诗,《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同上书)。《叹旱》诗为其十八岁时所作,“词古意高,脍炙人口”(童品《范先生传》)。其馀《读长门赋》、《狂泉》、《春融融效李长吉体》诸篇,均清旷畅达。著有《香溪先生文集》二十二卷,于南宋绍兴、元至顺间分别有刊本行世,今存元刊本(《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十三年刊本、明成化十五年刊本、清乾隆七年刊本。《全宋诗》卷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六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四二七一至四二八二收其文十二卷。事迹见朱熹《香溪小传》、童品《范先生传》(均附于《香溪集》卷首),《宋史翼》卷二四。

  • 范景文

    范景文

    范景文(1587年11月29日-1644年4月25日),明代诗文作家,画家。字梦叔,号思仁。吴桥(今属河北)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除东昌推官,擢吏部主事。天启间,迁文选郎中,魏忠贤与魏广微中外用事,景文与其同乡不一诣其门,亦不附东林,谢病归。崇祯末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受命40日而都城陷,投井死。福王时谥文贞。他曾论诗说:“余尝笑文人多事,坛坫相高,莫不欲尽易昔人所为,独雄千古,不知矫枉有过,指摘适滋。往者代生数人,相继以起,其议如波,如吴下之正用修,近代之翻王李,后必非先,沿为故事。拟古造新,入途非一;尊吴右楚,我法坚持。彼此纷嚣,莫辨谁是。”他作诗不主张派别,其诗写得清新秀颖,如《秋夜偶成》:“小立虚亭内,远香静可闻。伴惟邀冷月,影欲殢凉云。伤晚怜秋老,含情坐夜分。深心何所寄,酌酒取微醺。”他身处国事日非的时刻,诗作时有凄戾之音,如《石头城》:“荒荒凭故垒,传是石头城。返照三川影,江流六代声。露华临夜白,天气入秋清。俯仰悲人代,还看古月明。”而《甲申殉难》诗则是最后吐露的悲哀之声:“孤臣空洒泪,天步遂如斯。”著有《冰雪堂草》12卷。

  • 冯云鹓

    冯云鹓

    冯云鹓[yuān],生卒年不详,清南通州 (今江苏南通) 人。字集轩,号葆芝。嘉庆进士,官滋阳知县。嗜金石文,竭数十年心力搜罗考校,得《金索》六卷、《石索》六卷,总其名曰《金石索》。又辑有 《圣门十二子书》。室名“邃古斋”、“璧珰精舍”。

  • 傅仁宇

    傅仁宇

    傅仁宇,明末眼科医家。字允科,江苏南京人。家传眼科,行医三十余年,长于眼科手术,可行金针拨障及钩、割、针、烙等术。著有《审视瑶函》(又称《眼科大全》)(1644刊行),为宋元以后具有总结性的眼科专书,多辑录前人论述,所述眼科108症,主要根据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病因方面则辑录自倪维德的《原机启微》。该书以前载160证失之滥,72证又失之简,故摘要精简,定眼疾为108证,对症状描写较详,并包括有过去眼科未记述的病患,如色盲、眼肌麻痹等,表现出其眼科临证经验之丰富。书中所载各证主要附以治疗方剂,内服药为主,主张眼病与内脏有关,体现了整体观念,对手术亦较重视,但主张审慎,不可随意用之,并介绍有割攀睛胬肉手法、拨内障法,并附有手术用器简图。所载方剂如石斛夜光丸、滋阴地黄丸等,均为流传较广的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其子傅国栋(字维藩,号复慧子),亦业眼科。尝助仁宇编集《审视瑶函》,父子俩为我国眼科学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影响较大。

  • 方有执

    方有执

    方有执(1523—1593) ,明医学家。字中行,安徽歙县人。因两番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惊风殇子,故发愤学医,对伤寒证治尤有心得。他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已有所改移;金代成无己注解时。又多所窜乱。使得后世医者以此为不全之书,置而不习; 或沿袭两家之误,更造成失真。所以方氏竭二十余年的心力,考求《伤寒论》作者的原意,重新排比原文,编成《伤寒论条辨》8卷,后附“本草钞”1卷,“或问”1卷,“痉书”1卷。方氏首倡《伤寒论》错简说,推断宋本《伤寒论》卷1的 “评脉法”、“辨脉法”、“伤寒例”诸篇,与卷7~10中的 “汗吐下”、诸可诸不可等篇,都是王叔和的言论。但又认为评脉、辨脉法可羽翼仲景原论,故放在篇末。他调整了篇目,重排条文,订为经11篇,法397,方113,希图恢复仲景原著旧貌。并主张以伤寒之方法,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以因医家多误“痉”为“惊风”,故撰“痉书”1卷,为之辨正。方氏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其后的喻昌、张璐、吴仪洛、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章楠等赞同他的错简说,并续有发挥,形成了伤寒研究中的《伤寒论》错简重订学派。

  • 范缜

    范缜

    范缜[zhěn](约450年—515年),字子真,南阳舞阳(今河南泌阳)人。南朝梁哲学家、无神论者。二十岁前离乡远游,师事当代名儒刘瓛。聪颖好学,深受器重。刘瓛门生多士族子弟,车马衣着华贵,他“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聊无耻愧”(《梁书·范缜传》)。历任领军长史、宜都太守、晋安太守及尚书左丞等职。由于勤学,他终于成为博通经术,尤精《三礼》的学者。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形势下,他却“盛称无佛”(《南史》本传),并“著《神灭论》,以明无佛,自谓辩摧众口,日服千人”(萧琛《难神灭论》)。范缜主张神灭论,曾遭到来自王公贵人、名门士族以及佛教名僧的强烈压制和多方诘难,为此展开过激烈的论战。齐永明七年(489)司徒萧子良首先发难,问范缜道:“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范缜对答说:“人生如树花同发,俱开一蒂,随风而坠,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殊途,因果竟何处?”(《梁书·范缜传》)这是以同树之花为喻,有的被风吹落茵席之上,有的落进粪坑。贵为司徒的萧子良,就是落在茵席上的花,而寒微为下官的则是落在粪坑的花。说明人有贫富贵贱之分,只不过偶然造成的,并不是出自什么因果报应。当然,范缜对社会上人们分成贫富贵贱的原因的解释是虚幻的,但他否定因果报应的思想却是现实主义的。经过论辩,范缜“退论其理”,进一步从理论上同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进行斗争,写下了不朽的《神灭论》。此论一出,朝野为之震动,萧子良聚集大批僧徒,著说立论,对其进行围攻。不只如此,还企图采取利诱手段,迫使范缜就范,萧子良派王融去对范缜说:“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以卿之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同上)范缜不为所动,严肃作答:“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同上)至梁朝,以梁武帝为首的王公朝贵以及名僧60多人,撰写文章70余篇,再次向范缜及其《神灭论》发难。但范缜不改质直之性,固执不已,斗志不衰,不向佛教神学以及王公权贵妥协,不为威逼利诱所动,坚持无神论,反对佛教有神论,为古代无神论史创下了不朽的斗争业绩。《神灭论》是论述形神关系的著名论著,是反对有神论的重要文献。本论从四个方面展开,对形与神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系统而全面的论证。首先,提出“形神相即”的命题,是说形体与精神是相互间容而不可分离的,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但形体是物质的实体,是第一性的,神是离不开形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样便否定了精神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神不灭思想。其次,他认为神是由物质的形体派生的,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这是说,形是“质”,是主体,也是实体;神是“用”,是形体的属性,形与神不是各自独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他用形象的事例作比喻,把形体比成刀子,而把神比作刃口的锋利,于是他说:“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较之前代用烛与火比喻形与神的关系更具有说服力,使论敌都承认这是驳不倒的喻例。第三,范缜认为精神是人之“质”特有的属性,只有人之“质”才能产生精神,他说:“今人之质,质有知也。”又说:“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死者有如木之质,而无异木之知;生者有异木之知,而无如木之质也。”这说明,活着的人体不同于木头,因为他有精神。死了的形体则同木头一样,便失去了精神,他断言:“人无无知之质”,“木无有知之形”。这更进一步论证了神不灭论的虚妄性。最后,范缜意识到人的精神活动是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的。他说:“是非之虑,心器所主”,所以他又说:“心病则思乖。”当然,把心说成是产生思维与精神的器官是不科学的,但是,反驳神不灭论者的“虑体无本”的荒谬命题却是强有力的。为了进一步论证,他又提出:“苟无本于我形,而可遍寄于异地,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然乎哉?不然也!”意是如果说精神活动可以脱离生理器官而存在,那就等于说张王李赵等人的精神是可以互换躯体而存在了,这是极为荒谬的。范缜的神灭论思想也是存在局限与缺憾的。他没能认识到物质形体可以脱离精神而存在,只强调了“废一则不可”。对有鬼论的批判不够彻底,认为“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制也”,为有鬼论留下了余地。又认为凡人与圣人的形体有不同,称圣人是“形超万有”。在无神论思想发展史上,范缜吸收并发展了前代的思想成果,建立了以精神为物质所派生的具有唯物主义内涵的理论,提出了以形为质、以神为用的形神观点,使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更具有科学性。他的《神灭论》把反对有神论的斗争推向前进,并使佛学的神不灭论思想遭到了严肃的批判与清算。以上《神灭论》引文均见《梁书·范缜传》。

  • 方文照

    方文照

    方文照,明初河南固始人,后迁福建蒲田,遂家居之。福建三山城南灵济宫祠官,永乐年间汇集编撰《徐仙真录》五卷刊行于世。事迹详载于《福建通志》。

  • 范温

    范温

    范温,宋代文学家。温,一作仲温;字元实。成都华阳(四川成都)人。范祖禹之子。范祖禹作《唐鉴》,名重天下,人称“唐鉴翁”,所以范温又有“唐鉴儿”之号。范温又是秦观的女婿,而秦观词有“山抹微云”句极为著名,因而范温又自称为“山抹微云女婿”。范温有《潜溪诗眼》1卷,属于诗话类著作。他曾经从黄庭坚学诗,因而《诗眼》中所论,以述及黄庭坚语为多。他又是吕本中的表叔,吕本中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因而他与江西诗派关系非常密切。《诗眼》论诗“要字字有来处”,实际上也就是江西诗派的论诗主张。《诗眼》论诗重在字眼句法,是此书不称“诗话”而称“诗眼”的原因。观书中“句法一字为工”条,举孟浩然、杜甫诗的句法,实际上就是江西诗派所讲的句法。其他不少观点也是对黄庭坚之说的发挥。《诗眼》以禅喻诗,又与严羽《沧浪诗话》相近,但分析对比,透彻鲜明,则稍突出江西诗派的藩篱。此书已残,郭绍虞将佚文收入《宋诗话辑佚》中。

  • 费锡璜

    费锡璜

    费锡璜,清诗人。字滋衡,一作滋蘅。四川新繁(今新都)人,侨居江苏江都。费密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父会友,作《江舫唱和》诗,满座皆惊,称“凤毛”。与黄叔威、刘静伯结诗社,颇有影响。性格豪放,诗如其人。 尝登罘,投诗于海,痛哭而返,盖悲怀才不遇,欲求交于水神。兼工古文。李调元谓其诗“古乐府直接汉、魏,五、七律绝亦在李颀、崔颢之间”(《蜀雅》)。曾作《北征哀叹曲》,长二千一百字,抒离乱之情,自谓“心血横流,吟成鬼泣”。著有《道贯堂文集》、《掣鲸堂诗集》。生平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四二八、徐世昌《颜李师承记》卷五、《国朝诗人征略》卷二○。

  • 费隐通容

    费隐通容

    费隐通容(1593~1661),明末清初临济宗僧。福建福州人,俗姓何。号费隐。幼即英异绝伦,十四岁出家,博通经论。历参无明慧经、湛然圆澄诸师。天启二年(1622),参谒密云圆悟,遂顿释知见,并嗣其法。其后历住黄檗山万福禅寺、莲峰院、浙江天宁寺、江苏超果寺、福严禅寺、万寿禅寺、维摩寺、尧峰山兴福院等诸刹。俱能复兴古刹、传扬圆悟之法道。法嗣有隐元隆琦等六十四人。著有五灯严统二十五卷、五灯严统解惑编一卷、祖庭钳锤录二卷等。清顺治十八年示寂,世寿六十九。[径山费隐和尚纪年录、祖庭指南卷下、高僧摘要卷一]

  • 复礼

    复礼

    复礼,唐代僧。京兆(陕西)人,俗姓皇甫。生卒年不详。年少出家,住于大兴善寺。曾随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等译出经典。高宗永隆二年(681),太子文学(唐代管理经籍之官吏)权无二对佛教提出二十条质疑,师就此撰著十门辩惑论以答之,权无二遂折服,而为其弟子。另著有真妄颂,论真心与妄心之关系,并征请当代诸师作解答,现存者有澄观及宗密之答覆。据传师反对法藏所说假名菩萨之教义,并上书奏请将法藏摈出江南。


    游心佛典,兼通儒道,善于著述,亦工赋咏。曾助日照、实叉难陀等译《大庄严经》、《华严经》等书。永隆二年,著《十门辨惑论》三卷,答太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阐释佛理,为时所称。此书收入《大正藏》。有文集行世,已逸。《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八收诗偈一首。《全唐文》九一二收文一篇。《宋高僧传》卷一七有传。

  • 非浊

    非浊

    非浊(?~1063),辽代僧。范阳(河北涿县)人,俗姓张。字贞照。辽兴宗重熙初年礼圆融国师为师,未几罹患脚疾,遂隐于盘山修白伞盖法,常于宴坐诵持时有山神敬侍,久之病愈。重熙八年(1040)冬敕赐紫衣,十八年授‘上京管内都僧录’,后转任‘燕京管内左街僧录’。及道宗即位,加赠‘崇禄大夫检校太保’。清宁二年(1056),进任‘检校太傅太尉’,赐号‘纯慧大师’。师广罗搜访缺章,修治睿典,撰成随愿往生集二十卷,进呈御筵后入藏。六年春,道宗幸临燕京,以师为燕京管内忏悔主菩萨戒师而受戒。九年四月,示寂于竹林寺,世寿不详。《往生集》今佚,非浊另集有《三宝感应要略录》三卷,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一。《全辽文》卷七录《三宝感应要略录序》及《偈》两篇。生平事迹见《全辽文》卷八《非浊禅师实行幢记》、《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辽南京奉福寺沙门释非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