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礼

复礼
  • 姓名:复礼
  • 俗姓:皇甫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京兆(陕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复礼,唐代僧。京兆(陕西)人,俗姓皇甫。生卒年不详。年少出家,住于大兴善寺。曾随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等译出经典。高宗永隆二年(681),太子文学(唐代管理经籍之官吏)权无二对佛教提出二十条质疑,师就此撰著十门辩惑论以答之,权无二遂折服,而为其弟子。另著有真妄颂,论真心与妄心之关系,并征请当代诸师作解答,现存者有澄观及宗密之答覆。据传师反对法藏所说假名菩萨之教义,并上书奏请将法藏摈出江南。


游心佛典,兼通儒道,善于著述,亦工赋咏。曾助日照、实叉难陀等译《大庄严经》、《华严经》等书。永隆二年,著《十门辨惑论》三卷,答太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阐释佛理,为时所称。此书收入《大正藏》。有文集行世,已逸。《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八收诗偈一首。《全唐文》九一二收文一篇。《宋高僧传》卷一七有传。

复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书信小说

书信小说

《书信小说》是俄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普希金著。写于1829年。普希金也是打算把它作为长篇小说来写的。小说也没有书名。诗人死后,别人只得用“书信小说”给它安了个一般化的名字。小说1857年才发表。

高宗御制文集

高宗御制文集

文别集。清高宗弘历(1711—1799)撰。四集,九十二卷。于敏中、梁国治、沈初、彭元瑞等奉敕编。弘历有《唐宋文醇》已著录。此集成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约四十七万字。初集三十卷。经筵御论二卷,论、说、记五卷,序、后序六卷,跋、书后、问、碑文、赋、颂、赞十七卷,凡五百七十篇。按年编次。二集四十四卷,经筵御论二卷,论、说、解、谕、记十三卷,序、题、跋五卷,考、辨、碑文、书事十七卷,赋、铭七卷,凡四百余篇。三集十六卷,经筵御论一卷,论、说、谕、诏、训、记七卷,序、题辞、跋、辨八卷,凡一百九十四篇。余集二卷,含诏、谕、记、序等文三十六篇,共计一千三百九十一篇。所论广涉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水利、农桑诸多方面,倡导德、宽、信、仁、敬、孝、义、礼等儒家思想,强调“圣人”要养贤以及万民,“君子”以自强不息,治国要“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主张文章“各以己意和之,不必拘体赓韵。”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竹涧集

竹涧集

明代诗文别集。潘希曾(字仲鲁)著。此集是潘希曾的儿子潘徽请求黄省曾于嘉靖二十年(1541)校刻而成。有《竹涧文集》8卷,其中诗4卷,杂文4卷,又《竹涧奏议》4卷,共计12卷。另有附录1卷,墓志、小传之类。集前有东郡苏祐、江阴张衮序。今存此刻本。《四库全书》也以此刻本为底本收录,并在《提要》中说:“核其卷数,与《千顷堂书目》所载相符,盖犹旧本也。”程文德曾撰潘希曾传说:“公仪状秀伟,言辞辨正。平生读书,精思力究,发为文章,隽腴古雅,诗尤清婉,卓然名家。”其诗文评价显然过誉。今观其集,四库馆臣所言较为允当:“集中章奏,语皆剀切真挚,不为粉饰而深中事理,不愧其名。其平时虽不以文章著,而直抒胸臆,沛然有余,亦其刚正之气有不可掩遏者欤。又希曾治河,绩最著,小传称其别有治河录,今已不传。然集中条议修筑诸疏,措置规模,犹见一二,是尤切于实用之文,足以资后来考证者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1)可见其文文学价值不高。其诗有些情韵,但也很难说是“卓然名家”。

吕留良家训译注

吕留良家训译注

全书主体部分共五卷十六篇,另有补编十三篇、附录三篇。此次译注,以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吕葆中主持刊刻的明农草堂印本《晚村先生家训真迹》为底本,以中华书局2015年版《吕留良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吕留良诗文集》为参校本,并从《吕晚村先生文集》等中补入若干与家训密切相关的篇目,以体现吕留良家训教导的完整性。按照丛书体例,在家训原文之后,相继予以今译、简注,并进行实践要点的提示,以充分发挥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 吕留良家训包括四大总纲和两大要点。四大总纲为:一、敬顺,用以伸张儒家孝悌之道;二、无私,促进家族成员和睦相处;三、勤俭,确保家族长治久安;四、去邪,去除邪说妄言,避免搬弄是非。两大要点为:其一,关于读书治学,倡导节义之道,以“勤”“严”为治学法门,将读书视为明理、知性的重要手段,认为治学高于治生;其二,关于为人处世,以敬爱、严慈为原则。

学易居笔录

学易居笔录

一卷。元俞镇(生卒年不详)撰。此书为作者阅读经史百家之书,随笔记录之文。全书分条记录,共四十九条。主要杂取经史成语及古人格言。重视儒家学说,颇斥佛学和道学之妄。虽然词意庸腐粗俗,带有乡塾学究习气,仍有可取之处。

鲁迅日记

鲁迅日记

日记集。鲁迅著。上海鲁迅著 作编刊社1951年编辑、上海出版公司影印出 版。线装本。收1912年5月5日—1921年12 月31日、1923年1月1日—1936年10月18 日共23年零5个多月的日记。1922年日记于 1942年被日军搜去而遗失。1932年2月因“一 二八”战事失记5天、1936年6月6日至29日 因大病失记24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 版标点铅印本,版式与该社出版的《鲁迅全集》 相仿,并增加了许寿裳抄录的鲁迅1922年部分 日记。1976年再版增加人物索引。日记文笔 简练,虽自谓“信札往来,银钱支付”,是“写给自 己看的”,实则系统地反映了鲁迅生平业绩和历 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