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音

- 姓名:佛音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印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佛音,梵名Buddhaghos!a ,巴利名Buddhaghosa 。又作佛鸣、觉音、佛陀瞿沙。五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佛陀伽耶人。出身婆罗门家庭,初学吠陀,精通瑜伽、数论等。其后皈依佛教,精通诸经典,为传弘佛教作狮子吼,撰著发智论(巴N~a^n!odaya )、殊胜义论(巴Atthasa^lini^ ,法聚论之注)。
西元四三二年,渡海至锡兰,住于大寺(巴Maha^viha^ra ),从僧伽波罗长老(巴San%ghapa^la Thera )研究该寺所藏之圣典与教义,将之译为巴利语,撰著清净道论(巴Visuddhi-magga )、善见律注序(巴Samantapa^sa^dika^ ,律藏之注)等,将上座部佛教教义作较系统之阐述;其中,清净道论可谓包括三藏经典及论疏之纲要著作。后在阿努拉达普拉(Anura^dhapura)之犍陀罗寺(Granthakara parivena),将四阿含经、论藏译为巴利语,并撰注疏;其解释长部经者为吉祥悦意论(巴Suman%galavila^sini^ ),解释中部经者为破除疑障论(巴Papan~casu^dani^ ),解释相应部经者为显扬心义论(巴Sa^ratthappaka^sini^ ),解释增支部经者为满足希求论(巴Manorathapu^ran!i^ )。至是,巴利三藏始臻于完备。
所作注释不仅限于本文之语义,实包括历史、地理、天文、音乐、动植物等各类解说,特别对印度古代之风俗习惯等加以记述,系有关印度研究之重要文献。锡兰人赞其学德,崇为弥勒菩萨再来。晚年归故国终老。然于缅甸佛传中,谓师乃缅甸人,西元四○○年由金地国入锡兰,三年后赍还经典,复兴缅甸佛教。
佛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隔墙有眼
中篇小说。作者松本清张。东京昭和电器制造公司三千万元的支票被骗,会计科长关德一郎自杀身亡.公司职员秋崎龙雄、法律顾问濑昭律师、记者田村,各从不同角度对此案进行调查。骗子是一个自称叫崛口的人。田村查出其后台是右翼势力的一个头子——舟坂英明。调查员田丸利市在跟踪红月亮酒吧的酒保山本时被枪杀。濑昭律师在参加田丸利市守灵后被绑架失踪……警方查出凶器是45口径美制手枪,从贩枪人口中知道持此枪者是他的同乡黑健吉,即红月亮酒吧的酒保山本。一场台风过后,日本中部阿尔卑斯山发现一具尸体,法医认为是饿死后从山上推下来的,家属确认死者是律师濑昭……
诗人与小鸟
本书精选了谢六逸先生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写给孩子们的童话和整理的日本民间故事、写给青少年的劝诫、写给生活的随笔和散文等等。我们可以从中一窥谢六逸先生对童心的呵护、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感悟。语言优美生动,引人遐思。
一个劳动者的死
短篇小说。杨华著。写于1924年11月29日,系作家的处女作。初载1935年2月1日的《台湾文艺》第2卷第2号。后收入1979年7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4)》。小说描写铁工厂工人施君,在恶劣环境中,在工头怒骂鞭打下,拼命干活的情景。他终于积劳成疾,又无钱医治,致使病情急剧恶化,最后离别了这痛苦、龌龊的人间。施君的死“劳力过度是唯一的导火线”!作家怀着悲愤难抑的心情,谴责这不平而势利的世界,矛头直指殖民地统治下毫无人性的资本家。厂主像吸血鬼一样地榨取工人的血汗,“把劳工们劳力的结晶统统掠夺了,把他们的心血统统吸干了”。他们当畜牲一般地役使工人。工人住的是贫民窟,吃的粗糟劣食,穿的是百结鹑衣,终日劳累不堪,致使生命早丧。面对这一切,作家愤怒地斥责:“我真不解何以窃人钱袋要受法律的严惩,而窃人的生命与幸福却反逍遥法外”。小说还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揭露资本家“鲜衣美食、华屋大厦、娇妻美妾”的生活,是建筑在工人累累尸骨上的。如此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鞭挞,在当时的作品中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在环境气氛的描写上,小说也相当出色。阴森恐怖的夜晚,肆虐凶暴的寒风,黯淡微弱的路灯,使人感到窒息。作家着意描写环境的阴森可怕,以此展示施君的惨死悲剧。作品直抒胸臆,急于渲泄感情而议论太多,形象的描写和刻画较弱,显得直露有余,含蓄不足。
双凤奇缘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4卷80回。全名《昭君和番双凤奇缘传》。无名氏撰;题作“雪樵主人”。有嘉庆间坊刊本、道光二十一年(1841)。维扬二酉堂刊本,卷首均有绣像;另有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宝善书局石印本。该书写汉王与昭君(王嫱)、赛昭君的悲喜爱情故事。越州太守之女王嫱字昭君,才貌双绝,于中秋夜梦入皇宫。汉王也于此时梦见昭君,醒来即命丞相毛延寿到越州访取昭君。毛贪财索贿未遂,即私将昭君画像点上“伤夫滴泪痣”以疑汉王,结果行贿万金的鲁员外之女得选西宫。奸相与鲁妃共进谗言,将昭君打入冷宫。昭君常借琵琶抒发幽怨,得林皇后为她澄清冤情,得见汉王,惩治奸佞,昭君当了西宫宠妃。但奸相毛延寿却潜逃番邦,挑拨单于大举兴兵中原,要索取昭君为“阏氏”(单于王后)。汉王兵败,不得已方命昭君和番。16年后,昭君纵身河水,尸回中原。汉王思念昭君之情未断,又纳昭君之妹赛昭君以续奇缘。单于复兴兵来犯,汉王亲征,赛昭君用九姑仙女传授的武功打败番兵,既保住了汉王江山,又为昭君雪怨报仇。王嫱本实有其人。《汉书·元帝纪》有“赠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书·匈奴传》亦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的记载。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则增加了画工毛延寿的故事;元杂剧《汉宫秋》又写成元帝、昭君缠绵爱情的悲剧。该书则在悲剧之后,杜撰出了“赛昭君”加上一条喜剧的尾巴。小说从昭君梦幻开始、以昭君显神结束,完全失去历史的真实,成为一部合乎市民口味的言情小说。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三部不动使者之仪轨。佛为执金刚,说念诵悉底哩真言成就事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