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通

- 姓名:方中通
- 别名:字位伯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桐城人
- 出生日期:1634
- 逝世日期:1698
- 民族族群:
方中通(1634~1698),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字位伯,安徽桐城人,明末著名哲学家方以智之子。他从小就继承家学,以博识著称。在数学、历法、物理以及音韵等方面均有专长。1640年波兰传教士穆尼阁(Smogolenski,J。-N。)来到中国,他曾与薛凤祚一起随波兰传教士穆尼阁学习天文、历算。他曾与梅文鼎等数学家也有交往。方中通一生颠沛流离,陪伴父亲四处逃避清兵的搜捕。但他始终坚持着学术研究。
方中通对中、西数学都进行了学习、研究,尤其在天文、历算方面,他能兼收并蓄,互为补益。1661年著成《数度衍凡例》,后辑成《数度衍》24卷,直至1681年才有机会在广东恩川刊行。其中包括他所撰的《尺算》、《珠算》、《几何约》各1卷、《笔算》2卷,以及他与揭子煊共同讨论数学问题的记录《揭方问答》1卷。这部著作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中、西初等数学的内容,是当时的一部数学百科全书。梅文鼎、薛凤祚、揭子煊等数学家都参加了该书的校阅工作,后被戴震将该书收入《四库全书》。方中通在编著《数度衍》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谓“半生数度衍,不肯自言苦”,“独思研极十易寒暑而始成”。方中通的学术成就还是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其弟在《数度衍》序中称:“论其长,则珠之加减,笔之除,筹之乘,尺之比例。叙九章则谓皆生于勾股而师于周髀,虽《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圆容叙义》自云无出其右乎,而吾兄补其不足者多矣。”梅文鼎曾称,是从方中通那里“获知西洋筹算之善”。梅文鼎著《方程论》时,也曾与方中通切磋。梅文鼎还在题为“复东方位伯等”诗中赞誉道:“象数岂绝学,因人成古今。创始良独难,踵事生其新。”
也工诗,其诗“不重修饰,而才气洋溢,声情并茂”(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1)。如古体诗《题结粤难文至感泣书此》、《论交篇赠佟俨若》,近体诗《与西洋汤道未先生论历法》、《木兰女庙》、《信笔》等。诗中时时流露出故园之思,如《赠高固斋》:“幸有新亭当日泪,为君留得到而今。”《南亩》:“堪笑水流声激切,朝朝向石诉衷情。”《赠刘鳌石》:“休道世间难著足,中原今日总他乡。”激楚凄凉,无限悲慨。又能词,造语奇峭,情怀豪爽。〔南乡子〕《江舟夜月》可为代表。著有诗文集《陪集》11卷、《续陪》4卷。
方中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奇妙之夜
下面这些记述,是在男爵弗利特立希-米歇尔-冯-R的写字台里发现的,封成一小包。男爵这人,一九一四年秋在奥地利某龙骑兵团当后备役中尉时,已在拉瓦如斯卡战役中阵亡了。他家里人随便翻了翻这些文字,就根据标题推断这是他们亲人的文学习作,于是把这些记述交我审阅,并由我来决定发表事宜。我本人可绝不认为这些文字是虚构的小说,而认为这是阵亡者的真实经历,每个细节都是实有其事的经历。于是我发表了他这篇灵魂的自白,没作任何改动和补充,只是略去了姓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著,这些书信均是作者在英国留学期间所写, 曾发表于1926年至1928年的《一般》杂志上,后由开明书店续集出版,夏丐尊作序。该书文笔优美,和青年谈读书、谈人生,谈社会等当时青年关心的问题,在当时颇有影响。收《谈读书》、《谈十字街头》、《谈人生与我》等书信体杂文12篇,附录《无言之美》、《悼夏孟刚》等文2篇。
留青日札摘抄
明代笔记。39卷。田艺蘅撰。田艺蘅字子艺,钱塘(浙江杭州)人。是田汝成之子。该笔记今存有万历年间刻本。前有万历元年(1573)刘绍恤序、蒋灼序。该书中不少记述,有助于了解嘉靖、隆庆以后社会风气的变化,如卷3记述吴地男娼风气之盛,卷27记述僧尼杂处、道俗混淆,以及假扮师姑奸骗妇女等。从这部笔记也能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如卷1记述隆庆二年(1568)讹传朝廷选绣女,以至许多人家“女子七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无不婚嫁,不及择配,东送西迎,街市接踵,势如抄夺”,卷4记述查抄刘瑾、钱宁、江彬、严嵩等人家产,备列细目,数量惊人。这些皆是研究明代社会生活的旁证资料。至于他关于“文有似拙而实妙者,《史记》也;诗有似拙而实妙者,乐府也”的议论,关于“近时俗学皆尚三苏文字”,以至一士子假造苏子言论,考官也不知晓的记述,对研究明代诗文也有助益。该书卷7为《玉笑零音》,曾以单本行世。卷中皆是采取一些新奇故事,纬以俪语,读来颇有文学情趣。另外,卷21关于祝英台的记述,早于他书,可供民间文学研究者考稽。总之,本书内容较为广泛。该书曾收入《纪录汇编》,题作《留青日札摘抄》,仅选录4卷。
伤寒之研究
日·中西惟忠编著。全书约7万字,共5卷。设题名辨、寒五名、疼痛二道、挈因命证、脏腑三焦等42篇,叙述作者对《伤寒论》的研究心得。其特点有三:①阐发仲景规则:认为仲景建规则,统邪以寒,分为五名;统脉证于阴阳,各分为三;次其浅深缓急,以示转机;阴阳以辨内外,风寒以析轻重;三阴三阳,为其治法之纲;且其制方,既稽于古,能辨其所以然,因其方法,或加或减,极尽变化,致其妙用。故医之于务,惟仲景之规则是审。②详辨脉证阴阳:本书列举脉候和19证,详加辨析,分别阴阳。指出寒热为阴阳之分,故察证之务,当始于寒热。③力主恪守经方:认为仲景极经方之变化,非肤浅之识所能窥测。假令能知各药之功,却难识配伍之情,也难施用。且术之为治,不在于每证加减,而在于察机处方,故当恪守经方,不可随意变化。此书有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本,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
快心编
章回小说。题“天花才子编辑,四 桥居士评点”,或谓天花才子即徐震。三集十六 卷三十二回。叙凌驾山遭陷害而倾家荡产,流 落途中遇李丽娟,一见钟情,定下婚约。石佩珩 杀死恶霸地主全家,投奔李安抚军中为先锋 官,与受恩图报的山村少女裘翠翘结为夫妻。 柳俊背弃不义之主后成为军官并娶主帅义女 为妻。小说以这三对姻缘故事为主线,反映了 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这在才子佳人小说中甚为少见。有清课花书屋 刻本、申报馆排印本,近有1985年春风文艺出 版社排印本。
奏谳书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后,分别发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历史学家李学勤对释文的解说也同时发表。《奏谳书》案例的编排,凡有纪年的,大体上是越早的越列在后面。推算历朔,纪年最早的在秦始皇(秦王政)即位之初,而最晚的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其间穿插一些没有纪年的,格式较为简略,应系摘要。另外,还有两条春秋时期的案例,仅系记述,不属书。“谳”[yàn]的意思是议罪,《汉书·刑法志》云:“县道官疑狱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奏谢书》便是这种议罪案例的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