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含

董含
  • 姓名:董含
  • 别名:字阆石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董含(约1625—?),字阆石,一字榕城,号莼乡赘客,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董羽宸的长孙。与弟董俞并有才名,时称“二董”。清顺治十一年(1654)中举人,顺治十八年中进士,同一年因奏销案遭斥革,终身未做官。董含中年被废黜,幽忧难抑。“酒酣以往,悲歌慷慨,遇夫高山广谷,精蓝名梵,乔竹嘉卉,草虫沙鸟,凡可以解其郁陶者,莫不有诗。”(宋琬《董阆石诗序》)因此其诗“大抵苍凉幽咽,有骚人哀怨之遗。”(《四库全书总目》卷182)例如《仿同谷七歌》其七:“男儿四十不得志,名挂青云旋遭弃。身无媚骨可奈何,局促空怜老将至。早知穷达亦有命,却悔儒冠误人事。呜呼七歌兮气填膺,龙蟠凤铩何时腾。”淋漓尽致地倾吐出内心的忧愤不平。艺术上,其诗格调高雅,局度精整,尤以近体为佳,如下列诗句:“战斗八年能独霸,杀降三户竟无功。秦军已破漳河上,汉社初移渭水东。”(《旅窗读汉书》)“香飘下界青冥近,磬入诸天碧落寒。洞口断云朝放鹤,石根晴树暮栖鸾。”(《登穹窿谒句曲行宫》对仗工稳,遣词和雅,无论咏史还是写景,都很精当,颇见功力。著有《艺葵草堂诗稿》和《安蔬堂集》。还著有《三冈识略》(又名《莼乡赘笔》),这是一部研究明末清初社会风俗的重要笔记。


董含,字间石,一字榕城,晚自号药乡赘客。江南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于明天启五年(1625),卒年不详。但是,董含“年十八便喜弄铅粱,,一生以著文自娱,孜孜不倦,自顺治元年(1引4)开始每年有记。据其《三冈续识略·小引》,此时他年已六十八,且“目眩手颤,不暇多载”,仍完成《三冈续识略》一卷。而且,《三冈续识略》记事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二月中旬,据此可知,1697年董含尚在世。可以推想,其写完《三冈续识略》后当不久于人世。故初定其卒年为康熙三十八年(1698)。其先祖河南人,元末避乱渡江南下,卜居松江华亭。再传而其族始大,名贤辈出。其祖父董邃初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历任左副都御史、吏部侍郎。为御史时剿寇御敌,功绩卓著,深受明怀宗宠眷;为吏部时居官清正,默好剔弊,进贤退不肖,为小人中伤,罢官归隐故里。其父董仲隆,性豪爽,不善经营。有文名,但仕途失意,遂隐居家乡,课子读书。


董含七岁人学,第二年因病休学。其后几年屡屡得病,至卧床不起。十三岁开始学习作文,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十七八岁开始发愤覃思,闭门苦读,博览群书,嗜书成癖,闻他处有异书,必前往借阅,或抄或买。三十六岁中进士,供职吏部。不久奏销案起。是年,各省追征欠赋,被累之人极多,江南尤烈。绅士同日除名者万余人,董含也名列其中,被黝归乡。于是绝意仕进而起归隐之念,杜门谢客。每于晨兴抱奎灌园,之后读书课儿,潜心写诗作文。或出门访友,与二三知己诗酒往来,纵情山水之间。且“不喜见俗人,偶遇便寨裳而去。”(见《三冈识略》卷二《不喜见俗人》)


董含一生著述颇丰,据作者《三冈识略·自述》,至六十岁时,有《古乐府》二卷、((阂离草》四卷、《闲居稿》三卷、《北诸草》二卷、《林史》一卷、《山游草》二卷、《三冈识略》十卷。未刻者,有《盎答感逝录》二卷、《安蔬堂诗稿》十卷。此外还有《三冈续识略》一卷、《纯乡赘笔》三卷。《纯乡赘笔》,今有清吴震方《说铃后集》本等为三卷,杜信孚《同书异名通检》定此书与《三冈识略》为一书,今人来新夏以为本书系《三冈识略》节本(见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载((学林漫录》第二集)。今有康熙十七年(1678)光复堂刊本为三卷,题《药乡赘笔》。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据此认为,《三冈识略》记事已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必在《药乡赘笔》之后,是由《纯乡赘笔》增饰而成。

董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家营志

王家营志

记述淮安历史上漕、河、盐、榷、驿等方面内容的专志

续结婚十年

续结婚十年

现代长篇小说。苏青著。上海四海出版社1947年2月初版。全书共21章。书前有《关于我——代序》,作者自叙写《续结婚十年》的“苏青就是在沦陷区中出版过《浣锦集》及《结婚十年》等书的苏青”。本书在内容上与《结婚十年》相衔接,写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妇——“我”和崇贤——终于分离后的故事。此时上海已沦为“孤岛”,“我”不愿寄人篱下,从中国电影公司到大江报社,四出谋职而屡遭挫折。后来,“我”结识了权贵金世诚总理,他差人送来十万元支票。“我”靠这笔钱开始了自己的写作计划,又自办了一个刊物。不久,“我”为了照顾儿子元元、女儿菱菱,回到了崇贤家里。飞机整日在头上盘旋,“我”天天在家里守护孩子,崇贤却在外面又交上了女朋友。鬼子投降后,“我”也一度失去自由,由此感到痛苦和屈辱,卖文为生,内心里始终不明白,“我”的过失又在哪里?崇贤重新结婚后,把两个孩子交还“我”抚养。“我”下决心要尽量让孩子们幸福。整部小说在风格上同《结婚十年》颇为一致,描写细腻、大胆,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表现人生的悲喜剧。

生花梦

生花梦

章回小说。题“古吴娥川主人编次”。十二回。叙明嘉靖间,温州秀才康梦庚, 路见不平,将恶少屠一门杀死。适逢山东观察 使贡鸣岐赴任,嘉其义,为之周旋得释,因爱其 才,将女许配与康,同至山东。但贡鸣岐之子从 中作梗,康不辞而别,至苏州得遇故参将女冯 小姐,一见倾心,订为婚姻。不久,冯家发生变 故,冯小姐男装出逃,化名马玉,误入山寨。盗 首沈定国,爱其才貌,将妹沈云珠许配与冯,冯 得知康、贡婚事,将贡小姐抢至山寨,并将得中 榜眼、回乡完婚的康梦庚也骗来,命贡与康在 山寨完婚。贡鸣岐奉旨讨寇,沈定国战死,马玉 率众归降,复女装与康完婚,康始知马玉即冯 小姐。本书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不同,反映社 会生活面较为广阔。写才子佳人婚姻的同时融 入了揭露科举弊端、公案、神怪、战事诸多情 节。今存本衙藏板本,序后署“时癸丑(1673)初 冬古吴青门逸史石仓氏偶题”。

淮阳集

淮阳集

元诗别集。1卷;附《淮阳诗余》1卷。张弘范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两序:至正十年(1350)许从宣序,庐陵邓光荐序。据许从宣序,张弘范曾孙、江南御史台监察御史张旭“访求先世遗文,得敬义堂所刻”,据之重刊。敬义堂本今不存,仅知其尚称旧谥“武烈”,当刊于至大四年(1311)之前。庐陵邓光荐是原南宋礼部侍郎,张弘范南征时被俘不降,因命其子张珪拜其为师。邓光荐序应是敬义堂原刊本旧序。今本《淮阳集》存诗120首,都是五、七言近体,《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颇沿南宋末派,大抵爽朗可诵”,并指出其中某些诗“置之江湖集中不辨也”。《淮阳乐府》存词27阕,散曲4首(都是小令)。全书卷末,有明正德六年(1511)周钺所撰《淮阳集后序》。其词曲中既有[鹧鸪天]《围襄阳》那样剑拔弩张之作,又有[天净沙]《梅梢月》这种愁肠百结的低吟:“黄昏低映梅枝,照人两处相思。那的是愁肠断时。弯弯何似,浑如宫样眉儿。”总之,无论诗还是词,张弘范显然都受到南宋文坛的影响。本集主要以抄本流传,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鹿传霖曾刊刻行于世,名为《张淮阳集》2卷。

平书

平书

清王源著。十卷。王源于五十六岁执贽颜 门,遂绝空虚文字之习,以倡明颜学为己任。他怀抱“使 民生遂,人才出,官方理,国日富,兵日强,礼教行而异 端息”之愿望,参酌古今,变而通之,撰成“平天下之书” (《颜氏学记》卷八),即《平书》。本书内容分十个方面: 一曰分民,二曰分土,三曰建官,四曰取士,五曰制田, 六曰武备,七曰财用,八曰河淮,九曰刑罚,十曰礼乐。 书成后与李塨商订,塨撰成《平书订》。《平书》基本思 想是主张封建制与郡县制并建,惟耕者有田,废科举, 兴学校,举贤才,公用人之权於天下等。但未刊行,全文 存于《平书订》中。

尚书集传或问[四库本]

尚书集传或问[四库本]

经学著作。南宋陈大猷撰。2卷。此书继《尚书集传》之后而作,仿朱熹《四书或问》之例,辨疑问难,阐明《尚书集传》取舍诸说的缘故。大旨主陆九渊、杨简心学,所引朱熹、蔡沈之说,往往持有异论。嘉熙二年(1238)与《尚书集传》同表进于朝。有宋、元刊本。《四库全书》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