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斯张

董斯张
  • 姓名:董斯张
  • 别名:字遐周,号瘦居士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 出生日期:1587
  • 逝世日期:1628
  • 民族族群:

董斯张(1587—1628),明代诗文作家。字遐周,号瘦居士,又称静啸斋主人,借庵先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家世本贵显,至斯张少时,遭变故而日趋衰落。年十二,从乡贤蓑庵先生学诗古文。廪贡生。屡试不第。平生嗜学,耽文史,勤于著述。晚年贫病交加,尤为足病所苦,遂游心佛典,梵呗不绝。工诗。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其“初学诗于周广业,及入闽,心折曹能始,归与吴允兆、王亦房酬和。是时公安、竟陵派盛行,浙江风气,不尽移易。遐周洽闻周见,与吾郡沈景倩略同,诗亦相似”。有《静啸斋集》,未见,《明诗综》录诗十二首,其他散见于《吴兴艺文志补》、《南浔镇志》。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谓其“年未四十而卒”;而斯张之孙董裘夏“遐周先生言行略》则云:“崇祯戊辰八月廿四日卒……年仅四十有三。”(见《南浔镇志》卷三五)著有《静啸斋遗文》四卷(收入《吴兴丛书》)、《吹景录》十四卷、《广博物志》五十卷、《吴兴备志》三十二卷。另有《吴兴艺文志》六十三卷,后人补为七十卷。所作散曲存《太霞新奏》中。事迹散见遗文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

董斯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去来今

去来今

王统照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1月初版,内分三辑,收散文36篇,前有《小序》。多写于“孤岛”时期,当时作者思想上陷于苦闷,但仍未停止对民族命运、人生道路的苦思冥想,仍然“唱着时代之歌,激发着人类的向上自尊心。”(唐弢《暗夜棘路上的里程碑——“孤岛”一年来的杂文和散文》)如《去来今》一文用哲理性的语言分析阐明如何对待历史、现实与未来;《“灵台”微语》剖析自我在痛苦中的微妙心境;《不易安眠》抒写孤岛的寒夜,想象那“草莽中,平原中,森林中,河岸港湾上的鲜血,是自由的洪流泛滥过激怒的田野,是暴风急雨挟着战神的飞羽传遍各地。”均能令人感受到环境的险恶及作者期待奋进战斗的情怀。而《芦沟晓月》一文,则由考证名胜历史与景观美感出发,呼唤着雪国耻、复山河的胜利时日。在表现生活实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方面,文集中不乏佳作,但也有一些内容空泛、缺乏时代与生活气息的文字。

淳熙玉堂杂记

淳熙玉堂杂记

笔记。 南宋周必大(1126—1204)撰。三卷。必大有《文忠集》已著录。另著有《省斋集》、《玉堂类稿》等八十一种。亲聆皇帝玉音之处为玉堂(或称翰林院),有所问对思考,笔录成文,得五十余条,于淳熙九年(1182)成书。以记翰林故事为主,凡銮坡制度沿革、一时宣诏奏对诸事,多有记述。其中奉表德寿署名、赐安南国王嗣子诏书等,皆能援引古义,合于典礼。尤以琐闻遗事,脍炙人口。与洪遵《翰苑群书》、程俱《麟台故事》、洪迈《容斋随笔》参照阅览,可备考证唐宋典制之需。有明汲古阁刻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

葆光录

葆光录

小说。五代陈纂撰。纂,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自号袭明子。分为三卷,卷一、二各三十条,卷三二十七条,共八十七条,计一万余字。 《文献通考》、 《宋志》均入子部小说家类, 《直斋书录解题》曰: “陈纂撰。自号袭明子,所载多吴、越事,当是国初人。”《唐人说荟》中蔡羽识曰: “唐人《灵应录》、 《闻奇录》二帙合之,即陈氏《葆光录》,不知孰先孰后,吾善其类者”。有《顾氏文房小说》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明人蔡羽跋《闻奇录》、《灵应录》二书时,指出两书合之,即陈氏此书。多记怪异奇事,如写某官失宠前,家中狗作鸡鸣,桌上双笔起舞回旋,某和尚好灭蝼蚁,病笃时遭到蝼蚁报复。然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传闻轶事,如记晚唐陆龟蒙事迹,颇有文学史料价值。另有记载风土民俗的作品,如写作者经历闽中遇温泉等事

辩中边论述记

辩中边论述记

凡三卷。又作辩中边论疏、辨中边论述记。唐代窥基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为玄奘译之辩中边论现存唯一注释书。辩中边论另一译本为真谛译之中边分别论,其注释书有新罗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仅存卷三),元晓之疏与本书同为研究辩中边论或中边分别论不可或缺之资料。窥基著作此书时,曾对照三种梵本,而与真谛译本作严密之比较。

四十二章经疏

四十二章经疏

佛典注疏。宋真宗撰。一卷。是《四十二章经》的注释书。书前有宋程辉撰《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元溥光撰《四十二章经序》及宋真宗撰《注四十二章经序》。书后附唐宗密撰《题焚经台诗》。疏文先举经文,后逐段予以注释。此书见载于明《嘉兴藏》及《频伽藏》,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亦载。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凡十卷。明代僧智旭(1599~1655)撰。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二册。又作唯识心要。为阐释成唯识论之著作。唐中叶,法相宗已逐渐衰落,智旭乃依据云峰之唯识开蒙问答二卷以研究唯识义之梗概,并援引大疏钞、宗镜录等;更溯及瑜伽、显扬等诸论,且根据明代所撰之集解、证义、音义、合响等注释书而着成本书。全书旨在确立唯识观之道理,故题为观心法要。内容初叙缘起,并举凡例,次述论名、造颂者、造论者、译者,并逐次解释本颂及长行,跋语置于书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