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上

- 姓名:法上
- 俗姓:刘
- 性别:男
- 朝代:北朝
- 出生地:朝歌(河南淇县)人
- 出生日期:495
- 逝世日期:580
- 民族族群:
法上(495~580),北朝僧。朝歌(河南淇县)人,俗姓刘。九岁能读涅槃经,萌发出尘之志。十二岁投道药禅师出家。专心务道,神气高爽,通晓词论,世称‘圣沙弥’。后依慧光律师受具足戒。精通义理,乃应众之请,讲十地经论、楞伽经、涅槃经等,并各撰文疏。四十岁,游化怀、卫州。因魏大将军高澄之奏请,乃入邺都任僧统,掌理僧录。及北齐兴起,文宣帝(550~559 在位)尊为国师,事之如佛。于魏、齐二代,历任昭玄曹僧统,主管僧侣事务近四十年,所辖之寺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高句丽丞相慕其名,派僧来问佛陀之诞生年月、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等。北周武帝灭佛法难之时,师潜隐俗服,而持业如常。大象二年,诵维摩诘经、胜鬘经,卷讫而示寂,世寿八十六。著有增一数法四十卷、大乘义章六卷、佛性论二卷、众经论一卷等。弟子有慧远、法存、道慎、灵裕、融智等。[安乐集卷下、续高僧传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十二]
法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清静经图注
混然子王道渊 纂图,水精子增注。清同治十一年余明善重刻本。
洞玄灵宝左玄论
洞玄灵宝左玄论,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隋唐道士所作。敦煌道经P2390抄本及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七已引用此书。从《三洞珠囊》引文看,原书至少应有十三品。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其中第四、第五品,分为四卷,收人太平部。前二卷为第四品《正真无上上仙大道金刚见品》,叙修持「正真无上上仙大道」之法。谓此大道分大小二乘,大乘先修慈悲,后入空观,小乘先修空观,后修慈悲。大乘因大果大,乃上仙之道。小乘修持诸观法,包括有观、生观、死观、老观、两观、外观、理观、事观等等。后两卷为第五品《无上上三十六部经王品》,解释三洞三十六部道经旨义,其说亦涉及修持慈悲、空观。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简称《文昌大洞仙经》。道教书。为《大洞真经》之南宋传本,乃扶乩降笔,世称蜀本或梓潼文昌经本。凡五卷。卷一、二述文昌帝君之经历、德行及此经之产生和要旨。卷三至卷五为元始天王所说“洞章”三十八章,取自《大洞玉经》。《大洞真经》原出晋时,本上清派炼养之书, 以存神诵咒为主,而此经则以济生度死,消灾延寿为主,把《大洞真经》中的存神之法,全部删去。劝人安于本份, 以诵经斋醮,行善积德为修持之要,实南宋流行之道教劝善书的一种。收入《道藏》第16册。元代卫琪为之作注,名《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十卷,收入《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道藏精华录》中有清朱珪校《文昌帝君大洞真经》三卷。
诗说解颐
四十卷,明季本著。包括总论二卷,正释三十卷,字义八卷。征引该洽,不肯剽袭前人,多自申其说。其改定前人旧说,必反复援引根据,著明所以然。其解《南山》篇“必告父母”句,以为是鲁桓公告父母之庙;《九罭》篇“公归不复”,以鸿北向,则不复与兴为解;《下泉》篇“郇伯”,以为指郇之继封者而言,“皇父卿士”章,谓以宠任为先后,故崇卑不嫌杂陈;《頍弁》篇的“无几相见”句,为兄弟甥舅自相谓。如此之类,都可备解《诗》的一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虽间伤穿凿,而语率有征。尚非王学末流以狂禅解经者比也。存此一编,使知姚江(王阳明为姚江人)立教之初,其高足弟子研求经传,考究训诂乃如此。亦何尝执‘六经注我’之说,不立言语文字哉。”今存《四库全书》。
物不迁正量论
物不迁正量论,二卷,明镇澄著并序,李天麟序。
建中靖国续灯录
简称《续灯录》。禅宗史书。北宋云门宗禅僧惟白集。30卷,另有目录3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六册。书成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故冠以此年号。本书系继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之后,依禅门法脉相续之次第,编列师资略历、机缘语句、古则公案、偈颂等而成,全书大别为正宗、对机、拈古、颂古、偈颂等五门,而于临济、云门诸师之语所录较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