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崇黻

- 姓名:傅崇黻
- 别名:字篦笙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山阴(今绍兴)人
- 出生日期:1861
- 逝世日期:1931
- 民族族群:
傅崇黻(1861—1931),字篦笙,又字本善,号懒园、懒园居士,山阴(今绍兴)人。近现代著名医家,中医教育家,书画家。林吕建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余绍宋著《书画书录解题》有载。 傅崇黻光绪年间中举人,曾任睦州教谕。鼎革以后,弃儒就医。返故里螺峰悬壶,兼课医徒,医名很大;后又赴杭城施医,医誉甚隆。 傅崇黻是近代首创中西医汇通的医学家。自十八世纪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后,祖国医学遭受严重摧残。傅氏为拯救祖国传统医学,撰写了《振兴中医中药之刍议》,呼吁开办中医学校,改革中医教育,认为“欲振兴医药,非速召集医学大家,组织医药学校,造就医药人才……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毕业后择其优者,派往欧美留学,采他邦之长以补我之短,庶中西贯通。” 傅崇黻也是开神州中医教育之先河的教育家。民国四年(1916),他在杭州联络浙江中医药界人士,集资创办浙江中医专门学校,自任首任校长,并兼医务主任。他自编教材,亲自授课。这是现代中国最早的中医专门学校之一,为培养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振兴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傅崇黻精于内、妇、儿科,承绍派伤寒传统,学宗仲景,主张用六经辨证诊治温热时病,辩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朴实轻灵,重视邪有出路。著有《懒园医话》二卷(1921年)、《懒园医语录》、《懒园医案选》及编撰《众难学讲义》(1935年刊)《运气学讲义》(1938年刊)、《外科要旨讲义》、《组织学讲义》(1935年刊)等多种。
傅崇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水浒后传
陈忱作。共8卷40回,作品叙述宋梁山起义军征方腊之后,宋江等人死去,一部分梁山好汉流落江湖,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民族压迫下,他们又重新举起了义旗,阮小七怒而杀死蔡太师的张干办,李俊奋起反抗恶霸巴山蛇,各地民众相继响应,逐渐建立三个根据地,并参加抗金斗争。后来,在李俊的领导下远走海外,建国称王,最后以受南宋王朝的“册封”,众兄弟完婚结束。作品中明为写宋时故事,系心宋室安危,指责金兵残暴,实是感慨时事,表示了对明王朝的眷恋及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现了对民族压迫的反抗,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许多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如阮小七的泼辣坚韧、李俊的深谋远虑等,情节曲折完整,引人入胜,描述细致,语言富有个性化。
高氏三宴诗集
三卷。唐高正臣编。正臣字号、籍里与生卒年均不详。曾官襄州刺史。此集所载皆同人会宴之诗,以 一会为 一卷,各冠以序。一为陈子昂,一为周彦晖,一为长孙正隐。三会正臣皆预,故汇而编之。与宴者共二十 一人。考之《新唐书》,有传者三人,则为陈子昂、郎余令、解琬。附见他传者一人,则为周思钧。见于本纪及世系表者一人,则为张锡。仅见于世系表者五人,则为正臣及高瑾、王茂时、高绍、高峤。余皆不详始末。案世系表,正臣为襄州(今湖北襄阳等地)刺史,不云卫尉卿。今诗后叙正臣及周思钧事独详。所云连姻帝室,寓居洛阳,皆与诸序语合,似非无据。末又附《香山九老会诗》 一卷,卷尾有夷白堂重雕字。考宋鲍慎由字钦止,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元祐六年(1091)进士。著有《夷白堂集》。此或鲍慎由所刊。九老会诗已附见《白香山诗集》,而《三宴诗》之名,新旧唐书志皆不载。盖当时编次诗歌,装褫卷轴,如《兰亭诗》之墨迹流传,但归赏鉴之家,故不著藏书之录。后好事者传钞成帙,乃列诸典籍之中。惟辗转缮录,不免多讹。如以高峤为司府郎中,唐百官志无此官,应从《世系表》 改为司门郎中。又张锡于武后久视元年(700)拜同平章事,本山东兖州东武城人,诗中误以锡东为名。又弓嗣初,高瑾、周彦晖并日咸宁进士。唐无咸宁年号。惟高宗曾改元咸亨,宁字恐为亨字之误。兹并为改正。有 《四库全书》 本。
紫钗记
传奇剧本。明汤显祖作。二卷五十三出。此剧是在《紫箫记》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叙唐陇西人李益流寓长安,以功名未遂、佳偶未聘为憾。元宵佳节,霍小玉与母观灯,遗失紫玉钗,恰被李益拾到,并以此求婚于霍家,两人成婚。不久,益应试,中状元,却因得罪当朝卢太尉,被遣边关任职,益与玉灞桥相别。卢太尉强招李益为婿。玉为寻益,欲将紫钗出售,闻卢府小姐招婿求玉钗,售之卢府。卢用计骗益,言玉已嫁他人。玉知益已赘于卢府,身染沉疴。李益诸友同情小玉,设计请李益共赏牡丹,将其带入小玉宅中。两人相见,互诉衷肠,知皆中卢太尉毒计。益将紫钗还给小玉,两人和好如初。吕天成《曲品》论此剧“描写闺妇怨夫之情,备极娇苦,直堪下泪,真绝技也。”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认为“词藻精警,远在《香囊》、《玉玦》之上。‘四梦’中以此为最艳矣。”京剧《霍小玉》、川剧《玉燕钗》、闽剧《紫玉钗》,均受此剧的影响。有明万历间玉茗堂刊本、继志斋刊本、明末汲古阁原刊本、《六十种曲》本、清初竹林堂《玉茗堂四种》本、暖红室刻本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末柳浪馆刊本影印,亦收入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汤显祖集》中。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一卷,唐善无畏译,日本快道题记,尾题大圣欢喜自在天法。
三论略章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乘三论略章》旧题名为胡嘉祥法师导义之要,共十六章。第一章二谛义,第二章二智义,第三章般若意,第四章真应义,第五章涅槃佛义,第六章佛性义,第七章二河义,第八章二种次第义,第九章正像义,第十章金刚三昧义,第十一章生法二空义,第十二章涅槃义,第十三真应二身义,第十四常无常二乌义,第十五半满义,第十六佛性义。此章开列有三门,谓无翻三说,有翻七家。与大乘玄论中所列无翻四说,有翻六家;涅槃经游意所列无翻四家,有翻六家所不同。《大乘三论略章》对研习大乘三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注大乘入楞伽经
佛典注疏。唐宝臣撰。十卷。是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的注释书。据作者自序称,此书集前此诸译本之注疏解本经。注文先释经题,次释经文。释文将十八品科为三分:初品“罗婆那王劝请品”为序分;问答品至偈颂品凡十七品为正宗分;经文最后一颂为流通分。疏文从“如是我闻”起,随文释义,注文广引经论。此书见载于宋《毗卢藏》、《圆觉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和《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