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

傅翕
  • 姓名:傅翕
  • 别名:字玄风
  • 性别:
  • 朝代:南朝梁
  • 出生地:东阳乌伤(浙江义乌)人
  • 出生日期:497
  • 逝世日期:569
  • 民族族群:

傅翕[xī](497~569)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东阳乌伤(浙江义乌)人。字玄风,号善慧。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傅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与宝志共称为梁代二大士。尝与里人共捕鱼,每得鱼则盛于竹笼,沉入深水,并谓:‘欲去者去,欲止者留。’时人以之为愚。年十六,娶刘氏女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年二十四,于沂水取鱼,适逢胡僧嵩头陀(名达摩),遂弃鱼具,入乌伤县松山双梼树下结庵,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自称由兜率天宫来说法。日常营作,夜归行道,苦行七年,自谓得首楞严定。并能通儒道典籍,学徒渐集,众皆虔诚精进,不惜身命。


 梁大通六年(534)遣弟子傅暀上书致武帝,献上中下三善之策。闰十二月,帝召入禁阙,讲经于重云殿,帝亲临听之,众见帝至皆起,唯傅翕独坐不动,群臣诘之,傅翕言:‘法地若动,一切不安。’禅林传为佳话。大同元年(535)四月,还松山,五年,重赴钟山,于寿光殿与帝论真谛,作偈颂呈之。六年(一说五年),营造松山双梼树间之佛殿、九重塼塔,并于该地写经律千余卷;此即双林寺。七年,自宣为贤劫千佛之一佛。十年,舍屋宇田地,设大施会。太清二年(549)欲焚身供养三宝,弟子坚留之,代师烧身者十九人,师乃止之。未久乱起,梁亡。


 傅翕家居徒众甚多,讲说不辍,每率徒众焚指燃臂以供佛。尝营斋转法华经二十一遍,屡设无遮会,并于会稽铸宝王像十尊。为便于读大藏经,建有轮藏,令众转之,可得大利益,故后世所作轮藏皆安置其父子三人之像。此外,师于天台之一心三观有其独到之领略,而以三观四运为其心要,倡导三观一心四运推检之说。陈太建元年四月,集弟子告诫毕,趺坐入寂,世寿七十三。弟子葬之于双林山顶,号弥勒下生。撰有心王铭、语录四卷、还源诗等。[善慧大士语录、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卷三十、神僧传卷四]

傅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长兴集

长兴集

十九卷。宋沈括(1031—1095)撰。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仁宗嘉祐进士。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神宗初,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编《奉元历》。参与王安石变法,曾察访两浙,推行青苗、农田水利等法。熙宁九年(1076)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元丰三年,任鄜延路(今陕西延安)经略安抚使。五年,因给事中徐禧失陷永乐,连累被贬。晚年居润州,病卒于梦溪园。沈括博文强记,将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于天文、算数、音律、医卜之术、方志皆有发明考证,洞悉源流。而当时不甚以文章著名。但其学有根底,所作亦宏赡淹雅,具有典则。其四六表启,尤凝重不佻,有古文人之遗范。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括集四十一卷,惜流传既久,篇帙脱佚。此书卷一至卷十二,卷三十一,卷三十三至卷四十一皆缺佚,故仅存十九卷。其著作除《长兴集》十九卷外,尚有 《梦溪笔谈》三十卷、《良方》并传于世。此集有 《 《四库全书》本,《沈氏三先生文集》和 《四部丛刊》诸本。

台湾生熟番纪事

台湾生熟番纪事

清黄逢昶撰。成书于光绪九年(1883年),有光绪间刻本传世。书中记载高山番(即生番)和平埔番(即熟番)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清朝廷在当地的政府机构对高山番和平埔番的统治情况等。

太上灵宝十方应号天尊忏

太上灵宝十方应号天尊忏

太上灵宝十方应号天尊忏,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约出于唐宋间。原书十卷,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第二、第十两卷,收入洞玄部威仪类。从残存两卷体例,可知原书每卷三品,每品列举归礼四十位天尊、四大真人之名号。全书三十品,共敬礼「十方大慈应号天尊一千二百,大慈悲真人一百二十」。现存第二卷劝导众生忏悔种种杀生之罪、三业之罪、怨恨之罪、归礼天尊、真人,以祈洗除罪业。第十卷劝诫众生孝顺父母,叙说不孝之人死后种种报应及地狱苦状,并祝愿一切众生心心济物,念念度人,损己利他,积功忏罪,以期得道成真。

明会要

明会要

清龙文彬编纂。龙文彬(1821—1893),字筠圃。清永新 (今江西省永新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吏部主事。治明史多年,熟悉明朝掌故。是书于同治、光绪间成书,共80卷。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和外藩15门,下再分498目,辑录有关明代典章制度的资料,包括史实、琐言故事以及论例辨证等。该书仿《西汉会要》体例,引用书除 《明史》外,还有 《通典》、《通纪》、《明会典》、《明实录》、《明臣奏议》、《日知录》、《春明梦余录》等史籍二百余种,引文后并注明所引书名 (但书中卷73、74“方域门”,卷78、79、80”外藩门”没有注出处)。其中有些资料,可补《明史》的不足。又其帝系、礼、乐、舆服等门,为明代帝王事迹和宫廷规制提供诸多资料,可作为检索制度资料的工具书使用,但于探索典章制度,其价值不及明代官修的 《明会典》。此书清代有广雅书局本行世,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排印本。暂时只有四十卷,找到在补。

涉史随笔

涉史随笔

一卷,南宋葛洪撰。葛洪字容父,自号蟠室老人,婺州东阳 (今属浙江) 人,淳熙十一年 (1184),曾从吕祖谦学,历官尚书员外郎,上疏乞请严饬将帅、整军图治。嘉定中,累官工部员外郎兼权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绍定元年 (1228),迁参知政事,后封东阳郡公致仕。《涉史随笔》一书是葛洪解官幽居时所作,书中所论都是古代大臣的事。在书的卷首有葛洪自序,就谈到古代一些大臣由布衣而进到庙堂的事,以及他自己的一些看法,他从这些论述中选取了二十六篇,献给当时的宰相。书中对古代大臣的论述,是非得当,合情合理,尤其是其中也提出了对历史的见解,如在论南宋的权相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时说,他们都担心事权的偏重,故想尽一切办法除掉善类,以致国家衰亡。对此,葛洪说人们只知防宦官之弊,而不知防奸臣之弊。这恐怕是一大偏失。《涉史随笔》一书有明弘治年间刊本、得月移丛书本、知不足斋本、《金华丛书》 本。

新修往生传

新修往生传

凡三卷。又作新修净土往生传。宋代王古撰。记述我国往生净土者之事迹。本书为增补飞山戒珠所著净土往生传之作,成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近年发现上下二卷,上卷有正传二十五人,附录十三人;下卷有正传三十一人,附录九人。中卷今已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