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夔

- 姓名:方夔
- 别名:字时佐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德淳安(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方夔[kuí],生卒年不详,一名一夔,字时佐,建德淳安(今属浙江)人。生于宋末,曾师从何梦桂(潜斋),究心义理之学。攻举子业,屡举不第,经人推荐,在郡学任教,不久辞去教职,隐居富山,扁其堂曰“绿猗”,授徒讲学。自号知非子,学者称富山先生。方夔诗能出蓝胜蓝,成就在其老师何梦桂《潜斋集》之上。明商辂认为他的诗“纡徐浑厚,弗事雕琢,亦足以观先生冲雅之操矣”(《元诗选》方夔小传)。明正统间,其同乡周瑄为《富山懒稿》作序,称其文词雅淡,不为体裁音节之所拘。他作诗往往遇兴挥毫,并不缜密构思,锻炼语言,而写得情致缠绵,机趣活泼,自有风致。从总体看,他的五言胜七言,其五言诗气势苍莽,如《古意》“龙文双宝剑”一首,大约是年轻时的作品,气象豪迈,有风云际会之想。另一道“辽海有黄鹤”,似为归隐后作,用丁令威典,表现出尘拔俗的节操,昔日的风云际会之想已化作今日的独善其身之行了。写景之作如《早行》,表现早行人的心情,描绘破晓景象,细致逼真。这些诗都洗尽铅华,又雅淡不俗。方夔有不少描写农村、农事的作品,具有农村的生活气息,一派安详气氛,即使偏远的乡村,也别有风光。可是他并不是完全以文人的眼光看农村,他亲自劳作,将农民的耕、种、耘、获,都写进诗中,并投入自己的形象,这在一般田园诗中并不多见。清顾嗣立指出他集中的《闵忠》诗写文天祥,《诛奸》诗写贾似道,“其忠义之感,凛然言外”。元兵平定江南所引起的社会大动乱在他诗中也有反映,如《晚秋杂兴》所描写的“古道狐成怪,深山鬼作人”的荒凉便是战乱的结果。他的诗佳句多,《元诗选》曾摘录不少,称赞他“多雅秀之句”。著有《富山懒稿》十卷。生平事迹见《万姓统谱》卷四九、《元诗选·初集》小传、《宋元学案》卷八二。
方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知稼翁集
二卷。宋黄公度撰。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莆田 (今福建莆田)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除秘书省正字,坐贻书台官言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过分水岭时,因题诗中有“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句,得罪秦桧,令通判肇庆府。桧死方召还,终考功员外郎。其诗文皆平易浅显,在南宋之初,未能凌驾诸家之上,但其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丝腆涩龌龊之态。”著有 《汉书镌误》,已佚。《知稼翁集》二卷今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另有《莆阳知稼翁文集》十一卷《附录》一卷《校记》一卷见 《宋人集乙编》。
太平寰宇记
地理总志。北宋乐史(930—1007)撰。二百卷, 目录二卷。史字子正,宜黄(今属江西)人。太平兴国进士。历官秘书郎、主簿、巡抚。著述宏富。约当雍熙三年(986)成此书,凡一百二十余万字。取材以太平兴国八年为限,故名。博采史书、地志、文集、碑刻、杂著二百余种,分河南、关西、河东、河北、剑南西、剑南东、江南东、江南西、淮南、山南西、山南东、陇右、岭南十三道,含东京、西京和八百余府、监、军、州。原著二百卷,佚八卷,《古逸丛书》刊有杨守敬从日本辑回的残存五卷半。
舌鉴辨正
诊法著作。清梁玉瑜撰,陶保廉录。二卷。玉瑜有 《医学答问》 已著录。保廉侍亲宦游,足迹半中国,于新疆病心烦骨痛,求治于玉瑜。后深得其传,笔录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卷上,列论白舌三十二条、黄舌二十五条、黑舌二十三条。卷下,列论灰舌十七条、红舌四十一条、霉酱舌三条、妊娠伤寒舌六条、蓝舌二条。凡百四十九条。每舌作总论,述其辨证大纲。每条均绘图,并叙其形象及具体辨证方法。书中旁参张登《伤寒舌鉴》、《薛氏医案》 诸书,条分缕析,言简意明,有证有方,图文并茂。对临证治疗及舌诊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三年兰州固本堂书局刊本,光绪三十一年云南高等学堂刊本,光绪三十二年石印本。
中国近百年史
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
凡三卷。今残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净土慈悲集、往生净土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援引诸经论赞西方净土之文,以劝说念佛往生。据卷上归敬偈所载,系为怜愍一切众生,无明覆心迷于净土,恋着三界不求往生,六道轮回漂流生死,为斯颠倒无信凡夫,集诸经论净土法门,编成三卷。又认为若不摧邪难以显正,故立宗者,先破后立;因而初卷先叙异见,以教及理逐遣知非,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今疑滞,校量诸行出离迟疾。由上述足见全集旨趣所在及各卷之概要。其中所谓‘异见’,即指禅师(特指南宗禅诸家)之说。所引经典有无上依经、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月灯三昧经、大宝积经、净土三部经、华严经、观佛三昧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佛报恩经、金光明经、造像经、菩萨戒经、楞伽经等。本书系宋代元照所开版流通,然据佛祖统纪卷四十六载,当时四明、大梅山、法英等十八人提出抗议,一致认为本书为元照之伪作,乃假藉劝修净业之名,而毁谤禅宗。后于绍圣四年(1097)奉敕毁版。
和菩萨戒文
又题《和戒文》、《祸戒文》。杂言佛家赞文。据各本题记,大多为晚唐年间抄写。作者不详。共十首,北服30列有小标题,分别为杀生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沽酒戒、自说戒、毁他戒、多悭戒、多嗔戒、谤三宝戒,每首均以“诸菩萨”三字发端,在三、三、七基本句式后续七言四句或六句、八句;辞末均有“佛子”二字和声。内容系演述《梵网经》之菩萨十重戒,为佛家劝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