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继先

冯继先
  • 姓名:冯继先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冯继先,生卒不详,为五代后蜀人,生平不可考。撰《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以《左传》所载君臣名氏,字谥互见错出,故为此图以归一之。今存宋岳珂重订本。

冯继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说略

说略

三十卷。明顾起元(1565—1628)撰。顾起元字太初,一作璘初。江宁 (今南京)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蛰庵日录》 四卷,《客座赘语》十卷,《金陵古金石考》等,与此书并传于世。此书,《明史·艺文志》作六十卷。顾起元自序为三十卷,与存本相合。可能《明史》偶误。其书杂采说部,件系条列。与曾慥《类说》,陶宗仪《说郛》相类似。所以,《明史》将其收入小说家类。但是根据其体例、分门排比、编次的方法应入类书。不同的是其他类书皆为隶事,而此书为纂言。本书凡所采摭,大抵多出自原书。其史别、典述诸门,尤其有益于考证。有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四库全书》本。

新法算书

新法算书

一百卷。明徐光启(1562—1633)等撰。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1632)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后又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为突出。利玛窦入京后,徐从利玛窦学习研究西方科技知识并介绍于中国。编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辑 《崇祯全书》,并译 《几何原本》等。明成化后历法与天象时有不合,至崇祯二年才由徐光启主持,与李之藻及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瑞士人邓玉函等督成历书数十卷。徐光启病卒,由李天经主持,续成历书及仪器奉进。其书凡十一部,前有修历缘起,皆当时涉及历术的奏疏及考测辨论事由。前五部为法原、法数、法算、法器、会通,讲述历术之基本原则及通例。后六部为日躔、恒星、月离、日月交会、五星纬、五星交会,分别讲析有关的天象及运算,谓之节次六目。书末附有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1591—1666)《历法西传》、《新法表异》两种,乃汤若望归服清朝后所作。该书顺治、康熙两朝先后有刊本。

易冒

易冒

十卷,清程良玉撰。《系辞传》说《易》能冒天下之道,故其书命名《易冒》。因作者是一位职业卜者,所以《周易》“四尚”,此书集中发挥“以卜筮者尚其占”。全书介绍和讨论的占法基本不同于《春秋》内外传所载古占法,多秦汉之后乃至明清以来卖卜先生所传之法。卷一至卷十共列九十一个细目,前三卷是占卦的基本知识,如干支、成卦、成爻、变互、飞伏、归游、升降、岁君(太岁)、月将(月建)、日主(日月配爻象)、时辰、月破(六气之反)、旬空等。后六卷基本上是分事论占,大者如占国事,占军机,占天时,占年运,小者如学业治经之指导,功名前程之藏否,家宅之吉凶,婚姻之好坏,疾病之原因,经济之成败,出入旅行之平顺险阻,词讼之利钝,失物之寻找等等。据康熙三年(1664)自序说,此书先集旧闻,秉承师说,成《筮类》五十篇。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后复究先贤阐《易》之书数十种,立法四十一篇。年四十以后,因疽发于背,杜门谢客,历三年勤成九十一篇,由友人胡介出资梓行于世。

重阳分梨十化集

重阳分梨十化集

道教著作。金代王喆撰,门人朱抱一编,二卷。卷首有宁海州东牟乡贡进士马大辨序,撰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癸卯(1183年),述马丹阳夫妇入道本末甚详。谓分梨十化者,乃王重阳初化马丹阳时,令其弃家学道,马丹阳夫妇未肯轻从,王乃锁庵百日,每十日索一梨分送马丹阳夫妇,自两块至五十五块。每分送皆作诗词歌颂,隐以内丹性命双修微旨,令其断妻子缠缚,脱家庭樊笼,断酒色财气,调和神气,返照心性,以求神仙之乐。丹阳悉皆酬和,由是达天地阴阳奇偶之数,明性命祸福生死之机,遂屏俗累,改衣冠,焚誓状,夫妇并出家从师。此集原为 《重阳教化集》之中集,《道藏》编者将其分出单行,共载王重阳与马丹阳夫妇唱和诗词八十余首。其中亦有见于《重阳全真集》、《渐悟集》、《神光粲》中者。载《道藏》第七百九十六册、《道藏辑要》 胃集。

海公大红袍全传

海公大红袍全传

章回小说。原署“晋人李春芳编次”。明本《海刚峰居官公案》署“晋人义斋李春芳编次”,故此书伪托其名。六十回。内容不同于明本公案小说,是以海瑞为主线贯串始终,具有完整连续情节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他为举子时寄寓张老儿豆腐店中,很同情张老儿的遭遇,帮他对付严嵩家奴严二的高利贷盘剥和敲诈。在任淳安知县时,他当众指斥国公张志伯借巡查各省钱粮之名,到处索贿受贿的行为。在刑部主事任上,他上疏参奏国贼严嵩,责打他四十大板,惩治了这个专权肆横的奸臣。在任历城知县时,他访得大土豪严嵩干儿子刘东雄,劣迹昭著,予以正法。最后写到海瑞的死,海瑞对夫人说:“吾自出仕以来,历任封疆,却未曾受民间一丝一线;今有红袍一件,贮于箱中,倘我死后,当以此袍为殓,亦表我生平之耿介也。”小说“大红袍”即由此得名。书中叙述的故事大多是民间传说故事和作者的虚构,许多人物历史上虽实有其人,而事迹与史实却大相径庭。小说突出了海瑞与严嵩的斗争,但文学成就不高,缺乏历史真实性和思想深度,语言也较粗疏驳杂。有嘉庆十八年(1813)二经楼刊本、道光二年(1822)书业堂刊本、道光二十年聚星堂刊本、经国堂刊本、同治六年(1867)聚盛堂刊本和上海达文书局排印本等。近有1984年北京宝文堂书店排印本。

安之如仪

安之如仪

她是多情诗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也是民国第一个被离婚的女人;她是乖巧懂事、万般顺从的好儿媳,也是曾名震上海滩的女企业家;她是前夫口中的“乡下土包子”,也是引领上海滩时尚潮流的服装店女老板。她,就是张幼仪。 当世人艳羡着才情洋溢的徐志摩和林徽因、陆小曼的浪漫恋情,欣赏着徐、陆二人挑战传统的勇气时,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本书作者张邦梅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她生长于传统中国家庭,接受西式教育,在她的追问下,张幼仪娓娓道出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她有传统的一面,但她还是家里第一个没有裹小脚的女孩,一个在传统框架下奋力向学的青年,一个在怀孕三月被丈夫遗弃在英国沙士顿小镇时选择在海外独力抚养儿子的坚强女性;除了对严肃的外表和性格,她还有对爱人、亲人的一腔热情;除了“诗人弃妇”的头衔,她还是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她在大学教过书,还拥有自己的成衣品牌和独特的审美力……也许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张幼仪,一个常人眼中不曾看到的闪光女性。 平实的叙述中,蕴藏着张幼仪面对时代之变、婚姻之叛、丧子之痛,仍能坚守自我,向上生长的坚韧,以及摆脱传统桎梏的勇气。回顾自己的过去,张幼仪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