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山

- 姓名:冯山
- 别名:字允南,初名献能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安岳(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094
- 民族族群:
冯山(?~1094)字允南,初名献能,后改今名,又号鸿硕先生(《宋元学案》卷四五),安岳(今属四川)人,冯澥父。嘉祐二年进士。熙宁九年,为秘书丞、通判梓州,御史中丞邓绾举充御史台官,不就。退居二十馀年,元祐间,范祖禹荐于朝(《荐冯山张举札子》)。官终祠部郎中。绍圣初逝世,后追赠太师。冯山现存作品均为诗歌,诗平正条达,无雕琢镂刻之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长于古风,王士禛尝举其七言古体《采樵行》、《侠少行》、《黔江》、《八阵碛》诸诗,以为有盛唐张、王风格。近体诗亦多佳句,如“抹绿郊原逢雨后,残妆桃李觉春深”(《和周正孺游蚕丛》),“亭榭寂为闲处所,溪上清带古风流”(《宿云亭》),“黄菊纵逢佳节好,清欢不似去年多”(《重阳寄文与可》),大都风趣盎然,有清空一气,明白如话之誉(《居易录》卷四)。著有《安岳集》三十卷,诗、文各十五卷(刘光祖《安岳集序》)。南宋嘉定时泸州周锐将冯山及其子澥诗文合为一集刊之,名《二冯先生文集》,集中冯山诗文后佚亡大半,现仅存诗十二卷,有《四库全书》本、清环碧山房抄本、民国南城李氏宜秋馆刊《宋人集》。《全宋诗》卷七三四至七四五录其诗十二卷。《全宋文》卷一七○八收其文十一篇。事迹见刘光祖《安岳集序》、《宋史》卷三七一《冯澥传》。
冯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武溪集
诗文别集。北宋余靖撰。二十卷。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天圣进士。少以文学称乡里。曾官右正言、桂州知州、集贤院学士、工部尚书。范仲淹被贬时,谏官御使均不敢言。靖上书反对,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逐。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同称为“四谏”。为官廉洁,有政绩。谥曰襄。是集乃其子屯田员外郎仲荀所编,周源为之序历元及明,几经湮没。成化中丘濬抄自内阁,始传于世。此本为嘉靖十三年(1534)重刊本。含诗二卷,序、论、记四卷,寺诗三卷,制诰二卷,判词二卷,表、启四卷,杂文一卷,墓志二卷。计收诗百余首,文三百余篇。靖为皇祐、嘉祐间名臣,狄青讨平侬智高,靖为之摩崖作记,以旌武功,颇为当时推重。其奉命使辽,撰《契丹官仪》亦可与史传参证,具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清稗类钞选录
本书(一册一三二面七九、二○○字)不分卷,徐珂辑。珂字仲可,浙江杭县人。民国十四年,尝为连著「台湾通史」作序。所辑「清稗类钞」一书,彙存有清一代稗官家言。本书录其有关南明或台湾者一百零七则,因名「选录」。所录不但可资助谈,且可补正史籍。其中以「会党类」所占篇幅为多,计天地会、三合会、哥老会三则,约及「选录」全书十分之四。清代台湾几件重大事变,殆均与天地会等会党有关,录此可供研究之资。惜原书各则均未尝注明资料出处,有嫌不足。
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
太上洞神洞渊神呪治病口章,撰人不详。盖为唐代洞渊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道士上口章召神役鬼,为人治病之仪法。内称人之有病灾,皆因凶神恶鬼灾星作祟, 神将吏兵星神治之。召神之法有发炉,出吏兵、纳宵、复炉等仪式,其中「出吏兵」一节,详述上奏口章(用不章表)召请神将吏兵星宿之仪法。按上口章之法东晋南朝时已有。《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称:「大法师治病,但口章,不必纸,默治之,又转经行道,尤不瘥也。若病人大重者,亦可并上口章,仰谢往愆,解释罗网,拔罪替伐矣」。
彭祖摄生养性论
彭祖摄生养性论,撰人不详。其部分内容见于《抱朴子内篇》,似为六朝或隋唐道士所作。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本篇言摄生之道,谓柔弱忧畏者神强,鼓怒骋志者气强:「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人之思虑言行,衣食起居,皆须有所节制,不可过极,极则伤生。是故养生之法,不远唾。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及极,寒而后衣,热而后解,不甚饥,不过食,不甚劳,不过逸,冬不极温,夏不极凉……一切皆得中不偏,则可保五脏魂魄不受损伤。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于凌波老居士撰,于凌波老,河南省洛阳县人,1927年出生。于老居士著作颇丰,有关佛学之著作,从早年的《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以至最后完成的《现代佛教人物辞典》共有三十四种;世俗杂学方面之著作,有《健康长寿手册》、《古今艺文志趣》等十多种;其他散见各佛教杂志及一般报刊者则不计其数。唯识名词白话辞典,是一部初学唯识者手边备用的工具书。唯识学在佛学领域中,一向称为难治之学,它名相繁琐,辞意艰深,古人称此学‘文如钩锁,义若连环’,‘字包千训,辞含万象。’由此可知这是一门‘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的学问;但相对的,它也是一门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理论,佛学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词,都见之于唯识学中。果然能通达了唯识学,则再读其他经典,名相问题既已解决,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笔画是以首字繁体排列】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
一卷,失译。十诵律即萨婆多部之百一羯磨也。附宋录,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