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方孝孺
  • 姓名:方孝孺
  • 别名:字希直,一字希古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宁海(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357
  • 逝世日期:1402年7月25日
  • 民族族群: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明初学者。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尝以“逊志”名其斋,蜀献王更之曰“正学”,世称“正学先生”。为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得意门生。其学“虽出自景濂氏,然得之家庭者居多”。与濂出入佛老的旨趣不同,常“放言驱斥”二氏,一时“僧徒俱恨之。”(见《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尊奉伊、周、孔、孟之儒学,被称为“千秋正学”,“明之学祖”。曾任汉中教授,蜀献王世子师。建文帝召为翰林博士,进侍读学士。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兵变,建文帝自焚,方遂被执。朱为掩饰篡夺之行,令方草诏,以塞天下人之口,方因违其意,被磔死,夷十族,坐死者共847人,以其“十族之诛”维护了纲常名教,被誉为“千载一人”(察虚斋语,见《明儒学案·诸儒学案》)。崇祯末,谥文正。一生“以讲明道学为己任,以振作纲常为己责,以继往绪开来学为己事,以辅君德起民瘼为己业”(《重刻正学方先生文集叙》)。“平日学问,断断乎臣尽忠,子尽孝,一本于良心之所固有者”(《明儒学案·师说》)。阐发正心悟道之旨,人称“程朱复出”。把封建道德看成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说“人之有生也,则有是心,有心,则有仁义礼智之性”,以为“学者所以学”,只是“尽其性而已”(《逊志斋集·学辩》)而“礼义之性,根于天,备于心”(同上书,《宗仪》)。又认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加以改变,说“忠信礼让根于性,化于习,欲其子孙之善而不知教,是自弃其家也”(同上书,《杂诫》)。以传统儒学为行为之准则,谓“五经者,天地之心也,三才之纪也,道德之本也”(同上书,《学辩》);立德是做好其他事情的基础,说:“德有余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幼仪杂箴》)强调道德对调节和维护封建宗法关系的作用,认为“正家之道”应“以正伦理,别内外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教”(同上书,《杂诫》)。视修身为齐家之本,齐家为治国之本,说“君子之道,本于身,行诸家,而推于天下”(同上书,《宗仪》),最后可达到明王道、致太平的社会理想。


为此目的,他提出了以正心、修己为本的道德修养论。说学道者“必也端其本乎,本安在?心是也”(同上书,《送石永常赴河南佥事序》),“治人之身,不若治其心;使人畏威,不若使人畏义。治身则畏威,治心则畏义。畏义者于不善不禁而不能为,畏威者禁之而不敢为,不敢与不能,何啻陵谷。”(同上书,《杂诫》)治心主要在“持敬”、“寡欲”、“养慈爱”、“伐骄泰”、“择贤士”这五项上用力,“五者立,然后可以为政”(同上书,《杂著》)。谓“敬为复善去恶之机,天理之所由存,人欲之所由消也”(同上书,《直内斋记》)。对周敦颐之“主静”说予以新解,以为主静无欲“非欲人强制其本心如木石然,而不能应物也”,静不能绝对离开动,不能不及于物。心接于物必引动“七情”,以“寡欲”、“克己”使心主于“仁义中正”而不偏,乃周子“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蕴涵(同上书,《答林子山》)。虽然提出“好义如饮食,畏利如蛇虺”的要求,但在天理人欲问题上,把养心与养身加以区别,认为“养身莫先于饮食,养心莫要于礼乐”(同上书,《杂诫》),没有绝对否定人欲。


强调道德教育应从小学的工夫作起,使儿童通过饮食言动、日用酬酢之常行体验天道,培养良好习惯。其具体内容有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等20项。以为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既能使儿童学到形体外表的“规则”,亦可“养其心志,约其形体”(同上书,《幼仪杂箴》)。重视家庭教育,其大要有正伦、重纪、谨礼、务学、笃行、自省、绝私、崇畏、惩忿、戒惰、审听、谨习、远虑、慎言等15项。由凡入圣,是他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说“古人之学,修己而已,未至圣贤,终身不止”(同上书,《家人箴》)。反对以功名利禄为学习与修养的目的,“明于义者,于利也轻”(同上书,《学箴》),“仕之道三:诚以相君,正以持身,仁以恤民,而不以利禄挠乎中。一存乎利禄,则凡所有者皆徇乎人。徇人者失其天,失天而得人,愈贵而犹贱也”(同上书,《杂诫》)。重视道德践履,反对侈谈性命而行为不端的虚伪矫作之风。谓朱熹尔后不必新著,其要在于道德的实践,说:“有善言虽不能行,虽善无益也。”(同上书,《杂诫》)倡导务实致用风气,以为君子学道应当有“经世宰物”之心,不能“离世自适”。他以其“十族之诛”维护纲常名教,备受后儒尊敬,成为忠节的表率。著作有《逊志斋集》24卷,今有《四部丛刊》本。

方孝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李尔王

李尔王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的故事在十六世纪英国历史著作和诗歌中已经流传,又被编成剧本于1594年上演过。1606年,莎士比亚在这个基础上加工改造成了他的重要悲剧《李尔王》。剧中叙述这样一个故事:古代不列颠王李尔年老,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言过其实地表白对父亲的爱,得到国土,三女考狄利娅率直,反而激怒李尔,没有得到国土,远嫁给法国国王。长、次女忘恩负义、冷酷残忍,把李尔逼疯。在暴风雨之夜,李尔冲出女儿的宫廷,奔向原野。三女闻讯,兴兵讨伐,但她和李尔都被俘虏,三女被缢死,李尔也在悲痛疯颠中死去。高纳里尔和里根为了争夺大臣葛罗斯特的私生子的爱情,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最后高纳里尔毒死了里根,她自己也自杀了。作品反映了中世纪宫廷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揭露了三室成员的贪婪和自私。

仁术便览

仁术便览

方书。明张浩撰。四卷。浩字清泉,临邑 (今属山东) 人。张氏采撷《千金方》、《外台秘要》 、《和剂局方》 、《三因极一方》 、《类证活人书》 、《证治准绳》等明代以前各家名方,及民间单方、验方共一千三百余首,分类编成此书。包括中风、厥病、痛风、中寒、伤风、伤寒、中暑等九十四类。按内、外、妇、儿之序排列。每类病证之下,先设总论,次列诸方,方下则述其适应证、药物组成和服法。其中不少单方、验方随手可得,简便易行。本书有论有方,方论结合,简明实用。可取之处颇多。有明万历十三年(1585)冀州刊本,一九五七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定情人

定情人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原刊本全称《新镌批评绣像秘本定情人》,十六回。未题作者。卷首有序,称“此书立言虽浅,而寓意殊深,故代为叙出。”语气非作者自序,序署“素政堂主人题于天花藏”,素政堂主人或即天花藏主人,其所作序,一般均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独此书稍别。作品的思想倾向、文字风格及个别情节,与天花藏主人的其他作品十分相似,有可能亦是天花藏主人的作品。叙青年男女婚姻自主的故事。四川双流县宦家子弟双星不满老母包办和媒妁之言,立志“不遇定情之人,情愿一世孤单”,遂离乡出蜀,“游婚姻之学”。至浙江山阴,偶遇先父同年好友致仕的少师江章。江女蕊珠,才高色隽,两人一见倾心,私订婚约。当双星返乡应试时,江章即面许婚约。邻县显宦公子赫炎求婚蕊珠不成,适朝廷选妃,乃买通姚太监,点选蕊珠入宫。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作者不详。《旧唐书·艺文志》入乙部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书名作《汉武帝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于作者始称“世言班固撰”,故《宋史·艺文志》从之,径书班固之名。然司马光《通鉴考异》云:“《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是以即晁氏亦又谓:“唐·张东子(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实际上,当为六朝人托名所作。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记载了其一生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金屋藏娇”“浮海求仙”“死葬茂陵”等事,又兼及司马相如、公孙弘、东方朔、陈皇后、卫子夫、钩弋夫人等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今有《古今说海》本、 《历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及《粤雅堂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等。

词说

词说

蒋兆兰撰。一卷。兆兰曾于苏州任教职,精研词学,引朱孝臧、况周颐为同道。《自序》云,乃应诸生“从问词法,兼求词话”而作此书,其宗旨为:“推本屈、宋、徐、庾之旨,甄别家数选本之精,阐述前贤时彦相承之统绪”,“要使本末兼修,古今同化”。全书三十二则。首倡“学有本原”之说,“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因为“诗词实同源异派,皆风雅之流别”。“词以沉着浑厚为贵,非积学不能至”,学词者应“上探骚辨,下究徐庾,精思熟虑,一以贯之”。本风骚,重学养,贵沉着浑厚,与陈廷焯、况周颐主张相同。他反对诗馀之名,认为词也是立言之道,本于兴观群怨之旨,不能“以词为秽墟,寄其馀兴”,谓之“诗馀”。提倡婉约为词家正轨,以周清真、姜白石为宗,盛赞清真为“词中之圣”,白石为“别树一帜”。至于选本,则谓张惠言《词选》“导源风雅,屏去杂流,途轨最正”;周济《宋四家词选》“议论透辟,步骤井然,洵乎暗室之明灯,迷津之宝筏也”。宋人选本则以周密《绝妙好词》最为精粹。填词之法,首重炼意,次曰布局,三曰炼句,四曰炼字。此书所论,言皆入理,义多精当。有甲戌丛编本,民国十五年铅印本,收入《词话丛编》。

证契大乘经

证契大乘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同性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