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勋

- 姓名:范勋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保定府定兴县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范勋,生卒年不详,清直隶保定府定兴县人。恩贡,教习。因辍举子业,专研古文辞三十年,才情学问为乡党所推。康熙十八年(1679)应锦州知府刘源溥之召,参与纂修锦州地区地方志。参稽古籍,扪读碑碣,拜访耆旧,先成《锦县志》八卷、《宁远州志》八卷、《广宁县志》八卷,最后修成《锦州府志》十卷。康熙锦州一府、二县、一州之志书,皆出之一手,为修志名家。
范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台东州采访册
不分卷,胡传纂辑。清光绪十九年在台东直隶州知州任时,适台湾倡修「通志」,各县厅编造采访册。二十二年正月初二日,初具「台东志建置沿革稿」,随後进行为修志事采访一切;至三月初一日,采访修志册脱稿。此册原称「台东州采访修志册」,後因割台事起,「通志」未及纂成,并此册存入「通志」稿中,列为卷十九、二十(详见第一三○种「台湾通志」篇)。今本系由「通志」稿中抽出单独印行,易称「台东州采访册」。本书内容,分建置沿革、疆域、山川、职官、廨署、营汛、铺递、庄社、垦务、水利、田赋、津渡、祠庙、风俗、土产、灾祥、兵事、忠义、宦绩、艺文等二十目。,按台东州所属地前系南路理番同知所辖,以其地荒僻,不责贡赋而以化外视之。自同洽十三年「开山抚番」,移驻同知於埤南,并改称「理民抚番同知」。光绪十三年建省,改设直隶州。其地东滨大海,西际中央山脉;南以阿郎壹溪与恒春为界,北临加里宛与宜兰为界。自昔少有文献可徵,此册堪称研究清代台湾东部重要史料之一。书末,今另收陈英撰「台东志」一卷,作为「附录」。英为割台前台东抚垦局长、补花莲港州同,所撰「台东志」较「采访册」为晚,可补「采访册」之不足。
直隶河渠志
山水志。清陈仪撰。一卷。仪有《陈学士文钞》已著录。是编乃其经理营田时所作。实为陈氏所撰《(雍正)畿辅通志》之《河渠志》。 《四库全书提要》所收《直隶河渠志》即此书。记事止于雍正八年,约一万四千字。书中详记渤海、海河、卫河、白河、淀河、东淀、永定河、清河、会同河、千里长堤、滹沱河、还乡河、七里海等二十六条直隶水系,述其地理位置、脉络原委及诸水水患、治理情况。所载着重当时形势,略于沿革考证,尤详陈治河利病,提出治直隶之水,以扩达海之口,和减入口之水的主张。颇具水利史料价值。有《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本。
钱通
中国古代金融资料性著作。明代胡我琨所撰。全 书共32卷,除卷一、卷二为正朔一统,专记明代钱法 外,其余按资料的性质分为13类,即原、制、象、用、才、 行、操、节、分、异、弊、文、闰。每一类又分成若干项目, 其中第3类“象”属于钱币学范围,共3卷,分为正品、 杂品和奇品。有说有图,但内容多取自洪遵的《泉志》, 附图系摹自其他钱谱。全书的资料大部分抄自历代 《食货志》和《会典》,但也收录许多杂家的资料。此书 虽属汇编性质,但也有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娑罗馆清言
《娑罗馆清言》二卷,《续娑罗馆清言》一卷,是书录作者心得,记载善言懿行,“以化诱愚俗”,明德喻理。是书有《宝颜堂秘笈》本,今据《丛书集成初编》本标点整理。从序言中我们可以得知《娑罗馆清言》作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1600),时屠隆五十八岁。娑罗一词,为梵语音译,有“坚固”、“高远”之意,是盛产于印度及东南亚的一种常绿乔木,树形高大美观,质地优良。相传释迦牟尼的寂灭之所即是在娑罗树间,因此佛教中有不少事物都与娑罗树有关。此树后传入我国,许多寺院中都有栽植。万历十五(1587)年前后,屠隆也从阿育王舍利殿前移植娑罗树一棵,并改其书斋“栖真馆”为“娑罗馆”,本书之名也是从其斋名中得来。 全文共有近二百条短小精炼的清言组成,其中,以佛教的思想观念来阐释人生哲理,有对索居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物的留恋,对世俗名利的摒弃,作者息心凝虑,超然物外,更像是一位摆脱人世苦恼的隐士,颇有点“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味道。
分别论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十品觉支分别;第十一品道分别;第十二品禅分别;第十三品无量分别;第十四品学处分别;第十五品无碍分别;第十六品智分别;第十七品小事分别;第十八品法心分别。因以上座部特有的诸法分别解脱之方法来解说有关佛教教义,故名。其在组织上,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为目。学者认为,前十五品说经义的分别,即对经的文句引用解剖,代表了阿毗达磨的最初形式;后三品说论义的分别和问难。论分别阐述了佛家名相的要素、规定等等,为阿毗达磨盛时的代表作;第三问答分析了名相要素的构成和范围,是诸门分别的尝试,为经分别和论分别的组合使用,真正代表了分别论者的方法论和主张。故此论反映了从经分别到论分别再到真正分别论说的逻辑发展脉络。从论中问难的情况看,此论大概出于佛灭后二百五十年期间,是第三次结集的产物,似是分别说部阐述本宗之主张而整理结集出来的。因此此论在南传佛教论书中尤为重要,仅次于《法集论》,被列为第二位。南传佛教学者觉音曾对本论作过注释,名曰《迷惑冰消》。后来佛授(A.R.Buddhadatta)又将其整理,1923年由巴利圣典会出版。北传汉译佛典《舍利弗阿毗昙》中的前二十三品与此论内容多有相同之处,经日本学者木村泰贤研究,按北传记载,与犊子部的关系较大。但有部的《法蕴足论》最类似于本论。此书已经整理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卷四六、四七中。
无垢贤女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转女身经之异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