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禹

范祖禹
  • 姓名:范祖禹
  • 别名:字淳甫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 出生日期:1041
  • 逝世日期:1098
  • 民族族群: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从孙、范百禄侄。幼孤,从其叔祖范镇抚育成人。嘉祐八年,登进士甲科,知资州龙水县。熙宁三年,司马光辟同修《资治通鉴》,随司马光编撰《通鉴》十五年,唐三百年丛目及长编,祖禹实掌之。元丰七年,《通鉴》成,迁秘书省正字。哲宗即位,擢右正言,以岳父吕公著为执政辞免,改著作佐郎、修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兼侍讲。元祐四年,拜右谏议大夫,依前兼侍讲,充实录院修撰,迁给事中,兼国史院修撰,为礼部侍郎。七年,为翰林学士,改翰林侍讲学士。八年,又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知制诰,兼知国史院事。绍圣初,哲宗亲政,复行新法,祖禹以元祐旧党出知陕州。言者论其修实录诋诬,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徙贺州,再徙宾州、化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八。宋高宗建炎二年,追复龙图阁学士。宋宁宗时,赠谥正献。祖禹久在经筵、史馆,正言进谏,献纳尤多,苏轼尝称为讲官第一,谓其“清德绝识,高文博学,非独今世所无,古人亦罕有能兼者”(《与范元长》)。明程敏政亦谓其“禀之粹,养之完”,“故见于词气,自然中节,而无偏固浅陋之失”(《题范太史文集钞》)。现存文集以制诰、章疏为多,如《论封桩札子》、《论常平札子》、《封还臣僚论浙西赈济事状》、《迩英留对札子》等,均能洞见事机,计虑周详,而又言辞剀切,简捷明晰。著有《范太史集》五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南宋初年汪应辰刊刻流传,后又刻于潼川,署作《范正献公文集》(魏了翁《范正献公文集序》)。今存《范太史集》版本有二:一为五十五卷本,有《四库全书》本、清张立人抄本;一为十八卷本,有明程敏政刊本。除文集以外,还著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古文孝经说》一卷,其中《唐鉴》探明有唐三百年治乱之由,最为著名,以致当时学者尊称其为“唐鉴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五首。《全宋诗》卷八八六至八八八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二一一五至二一六八收其文五十四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七七、《宋史》卷三三七本传。

范祖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徧行堂集

徧行堂集

《徧行堂集》是澹归和尚(1614-1680)所作的诗文集。禅师世寿六十有七,僧腊二十有九,所收诗文,大约起于清顺治九年即明永历六年,迄于康熙十九年作者逝世,实乃禅师佛门生涯的完整记录。据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清代文字狱档案》第三辑,《徧行堂集》数番由乾隆钦定为“语多悖谬,必有毁弃”的禁书,甚至连其墨迹碑石亦不容存世,一律“椎碎推仆,不使复留于世间”。今观集中,并无直接针砭清室的文字,作者生前曾将一些语“涉激愤,不宜广示于人”及“不和平”的内容删除(前集卷二十四《与陈季长太史》),显然已有意回避。但是作为一个明朝遗民,一个旧政权的直臣,淡归诗文中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故国之思和家国之恨,所谓“悖谬”文字,当然是指这些内容。除去大量的化缘阐道文字外,今天最值得珍视的是尺牍与记传部分,其中记载抗清赴死的瞿式耜、何腾蛟、张同敞、李元胤、李永茂等人事迹,篇篇“叙述沉痛,凛凛有生气,故犯清廷之忌”

王仲奇医案

王仲奇医案

近代新安医学代表人物王仲奇的临床诊疗经验汇编。王仲奇(1881—1945)出身安徽歙县四世中医世家,22岁行医乡里,1923年迁居上海后以精湛医术闻名沪上,被《海上名人传》列为近代名医。其学术思想注重经络辨证与脏腑气血调和,善从督脉、任脉等经络循行阐释病机,如将耳聋归因于“肾脏精气亏损,督脉精血不充”,诊疗时强调“酌盈济虚,辅偏救弊”的平衡理念。该书系统收录其1920—1945年间诊治的700余例病案,涵盖内科杂症(如湿温病、肝郁胃弱)、妇科(月经不调、产后病)及疑难病症,其中65例湿温病诊治经验尤为突出。

御定六壬直指

御定六壬直指

《御定六壬直指》中大六壬是中国古代预测学的最高层次之一,位列三式之首。法以占时加地盘取四课,以四课克贼发三传,以三传与干支的生克论吉凶。因课式较繁杂故研习者较少。此《御定六壬直指》作者不详。全书内容共分:直指、析义两部分。直指简明扼要地介绍六壬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析义对六壬所可能产生的每一课(以六十甲子纪日配每日十二个时辰,共七百二十课)的意义分课解释。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撰人不详。约出于唐代或北宋。《通志‧艺文略》着录作「东华司命杨君传一卷」,《宋史‧艺文志》作「司命杨君传记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正一部。此书乃晋代著名道士杨羲传记。书中略述杨羲生平事迹,详记兴宁三年(365)南岳魏夫人等真仙降授杨氏上清诸经之事。全书内容大体出自陶弘景《真诰》,文字有所改易。

炀帝开河记

炀帝开河记

宋佚名撰。一卷。自炀帝听袁宝儿歌《柳枝诗》、观《广陵图》,与萧后议游广陵,聚群臣议开运河始。炀帝诏天下人夫赴役,麻叔谋总管其事,沿途开凿,首见地下古堂室,劈棺见尸,容貌如生,得一石铭,铭刻其尸为大金仙,得叔谋改葬者;一役夫遇十二郎神遗白璧一双,转献叔谋,叔谋得璧而杀役夫灭口;后又开凿一地下宫殿,见天神收审炀帝替身大鼠;叔谋以食幼童肉治病。奇闻怪事甚多。至来护儿奉诏斩叔谋,结束全书。半属史事,半属传奇故事。文字不甚简练,情节一般。有《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说郛》本。

读礼志疑

读礼志疑

六卷。清陆陇其(1630-1692)撰。陇其字稼书,初名龙其,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任江南嘉定、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学宗程朱。着有《古文尚书考》、《困勉录》、《松阳讲义》、《渔堂文集》等。是编因《三礼》之书多由汉儒采辑而成,其中所载古今典礼,自明堂、清庙、吉、凶、嘉、宾、军、礼以及名物器数,互相考核,多有龈龉不合处,遂取郑(玄)孔(颖达)诸家注疏,折衷于朱熹之书,并旁及《春秋》、律吕等与《三礼》相关资料,悉为采入,务得其中。然其有疑而未决者,则仍缺之,故名“读礼志疑”。陆氏以其覃思,墨守于程、朱,考辨《三礼》黄制、名物、器具,指摘经文之疑,辨正注家之误,多附己意,时有发明。于经文注疏、随文纠正、考核折衷,其用意实非一般。因是书为读书时随手标记笺注,后经其弟子编辑而成,故时有疏误。有《正谊堂全书》本、《学海类编》道光间刻本十二卷、书三时斋丛书本、张清恪合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十二卷,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