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禹

- 姓名:范祖禹
- 别名:字淳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 出生日期:1041
- 逝世日期:1098
- 民族族群: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从孙、范百禄侄。幼孤,从其叔祖范镇抚育成人。嘉祐八年,登进士甲科,知资州龙水县。熙宁三年,司马光辟同修《资治通鉴》,随司马光编撰《通鉴》十五年,唐三百年丛目及长编,祖禹实掌之。元丰七年,《通鉴》成,迁秘书省正字。哲宗即位,擢右正言,以岳父吕公著为执政辞免,改著作佐郎、修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兼侍讲。元祐四年,拜右谏议大夫,依前兼侍讲,充实录院修撰,迁给事中,兼国史院修撰,为礼部侍郎。七年,为翰林学士,改翰林侍讲学士。八年,又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知制诰,兼知国史院事。绍圣初,哲宗亲政,复行新法,祖禹以元祐旧党出知陕州。言者论其修实录诋诬,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徙贺州,再徙宾州、化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八。宋高宗建炎二年,追复龙图阁学士。宋宁宗时,赠谥正献。祖禹久在经筵、史馆,正言进谏,献纳尤多,苏轼尝称为讲官第一,谓其“清德绝识,高文博学,非独今世所无,古人亦罕有能兼者”(《与范元长》)。明程敏政亦谓其“禀之粹,养之完”,“故见于词气,自然中节,而无偏固浅陋之失”(《题范太史文集钞》)。现存文集以制诰、章疏为多,如《论封桩札子》、《论常平札子》、《封还臣僚论浙西赈济事状》、《迩英留对札子》等,均能洞见事机,计虑周详,而又言辞剀切,简捷明晰。著有《范太史集》五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南宋初年汪应辰刊刻流传,后又刻于潼川,署作《范正献公文集》(魏了翁《范正献公文集序》)。今存《范太史集》版本有二:一为五十五卷本,有《四库全书》本、清张立人抄本;一为十八卷本,有明程敏政刊本。除文集以外,还著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古文孝经说》一卷,其中《唐鉴》探明有唐三百年治乱之由,最为著名,以致当时学者尊称其为“唐鉴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五首。《全宋诗》卷八八六至八八八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二一一五至二一六八收其文五十四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七七、《宋史》卷三三七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尚絅斋集
五卷。明童冀撰。童冀,字中州,浙江金华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九年 (1376) 征入书馆,后为浙江湖州府教授。调北平(今北京),坐罪死。著有《尚絅斋集》。其集不知何人所编,原分诗文为二集,体例杂糅。就其编目考之,原目当为《金华集》、《南行集》、《霅川集》、《北游集》四种。前三集兼载诗文,惟《北游集》有诗无文。盖后人不知古法,以诗归诗,以文归文,分为二集。而诗文之中,又不各归其类,前后复叠。幸其虽经割裂,尚未窜乱,其顺序犹有端绪可寻。今详考标题,仍分为四集,中间时有阙文。如《霅川集》中《唐五王醉归图》一篇,《书柳子厚伊尹五就桀赞后》一篇,《书王简死事传后》一篇,《书金节妇传后》一篇,《书集芳诗文卷后》一篇,《卜释》一篇,均悉有录无书。童冀在明初与宋濂、张羽、姚广孝相唱和,词意清刚,不染元季绮靡之习。虽名不甚著,然在一时作者之中,亦有一定影响。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续金华丛书》。
易经古本
廖平撰。一卷。《新订六译馆丛书》本。廖氏认为:“《易》古本非反复系辞,则‘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之道不能显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因著是书,以推衍之。书中首先引《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三节、“《易》之兴也”二节、“书不尽言”二节,以为序例。其次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等八错卦,皆三爻反复为六爻,一卦自为一图;其余五十六综卦,则六爻反复系辞,每二卦合为一图,共计三十六图。最后再将《乾》、《坤》等八错卦分立八图,以见八卦自综之义;又合为四图,以见连反错综之法。按廖氏运用此类图式,表明六十四卦所以反易、不反、变易及错综诸义,图解明显,足资考览。但前代学者所言“《易经》古本”,皆指《汉书·艺文志》“十二篇”旧次第,未有以“错综”诸图当“古本”者。故廖氏此书立名实未切当。书中又言:“合上下经诸卦,有顺逆两读,而每卦又有顺逆两读之法。上经主内,顺行,每卦当由初而上,旧读不误;下经逆行,主外,每卦当由上而初。”黄寿祺先生《易学群书平议》指出:“此说昔儒所无,亦无甚确切之义据,则未免故为新说以矜奇立异矣。”【此书有大量图片,需下载图片才能阅读!】
易经蒙引
十二卷。明蔡清(1452—1508)撰。清字介夫,晋江(今属福建)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曾师从林玭学《易》,尽得其肯綮。其学初主静,后主虚,故以虚名斋。清以善《易》名于时,著有《易经蒙引》、《四书蒙引》,嘉靖八年(1529),其子存远将其书进于朝廷,诏为刊布。万历中追谥文庄,赠礼部右侍郎。事迹载于《明史·儒林传》。该书专以发明朱熹《周易本义》为主,故其体例以《本义》与经文并书。但于《本义》每条之首加一圈以示区别,然而实际上多与《本义》异同。该书不全以朱熹《本义》,但能发明《本义》者莫若该书。今南京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明林希元重刻本,皆为十二卷本。浙江图书馆藏明葛寅亮评、明末刻本,华东师大藏明末敦古斋刻本,皆为二十四卷。《四库全书》 收入。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1804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张献忠陷庐州记
熹烈之时,屡岁荒旱,死亡载道,民不堪命,以致流贼蜂起三秦。贼之首领百余人,大者万余人,亦有数千人者;小者千人,亦有数百人者。势小则合,势大则分,攻城略地无虚日。独李自成与张献忠称渠魁。闯贼陷秦、晋、楚、豫后,流燕京,逆天作难。八贼陷河南、江北、湖广、四川,所陷州邑奸淫掳掠,焚杀惨毒,经过之处即成丘墟,无复人烟。
论语集说[四库本]
宋蔡节撰。十卷。在体例上,解说《论语》章句处,凡全用一家者,则独书姓名;于参用一两家者,则各注本语之下;杂用众说者,则叠书姓名于末。其润色以己意者,则曰:“本某氏。”皆谓之集,或附己说于后,则别曰:“节。”谓节自为说者,谓之曰:“释。”其互相发明之说,则夹注于下。其推阐旁意之说,则低一字书之。是时,朱熹之说已行,故该书大旨率从朱熹《四书集注》,其间偶有异同者,如释“贤贤易色”,为贤人之贤,为之改容更貌。此书于淳祐五年(1245)进于朝。其大旨本程颐之学,参以朱熹、张栻等诸家之说,而多取朱熹《论语集注》。诠释简明,辞约理该。有宋刊本,通行为《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