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逊志

高逊志
  • 姓名:高逊志
  • 别名:巽志,字士敏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萧县(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342年
  • 逝世日期:1402年
  • 民族族群:

高逊志(1342年—1402年),明代诗文作家。又名巽志,字士敏。萧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兴,徙居吴门(江苏苏州)。受业于贡师泰、周伯琦等,并与当时名士如张翥、危素、张以宁等游,善属文,被荐为鄮山书院山长。在吴时又曾与高启等人唱和,被视为“北郭十友”之一。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被荐参预修订《元史》,授翰林院编修,转秦府纪善,未几引退。洪武十五年(1382)召为试吏部侍郎,旋罢官。惠帝建文(1399—1402)初,征入翰林,迁太常少卿。燕王朱棣夺皇位后,弃官而去,遁迹雁荡山中以卒。逊志一生少仕多隐,其诗以描写隐居生活及题赠之作为多,诗风优游从容,高启称之为“山林馆阁”,颇能道中其特点。如《题遂幽轩》云:“闭门销声与世疏,岩居消散属潜夫。竹间展席移茶具,花底清吟移酒壶。喜向山林便野服,懒因轩冕溷泥涂。令人长忆鸱夷子,欲趁高秋泛五湖。”其他如《城南小隐为松江郭彦礼赋》、《赠章安甫老人》、《寄陈彦博奉常》等也都写得从容不迫,反映了作者与世无争的胸襟与气度,诗中亦有一些愤世疾俗之作,如《以少陵“文章憎命达”句为韵赋五章》即是这类作品。其诗文收入《啬庵遗稿》。《明史列传》卷一九、《明史》卷一四三有传。

高逊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心雕龙校读记

文心雕龙校读记

以明嘉靖本、乾隆辛亥金溪王氏重刊《汉魏丛书》本、乾隆五十六年长洲张松孙校注本与乾隆三年黄叔琳校纪昀评本《文心雕龙》互校,每篇下皆分"发指"、"校勘"二部,"发指"阐述《文心》各篇宗旨,"校勘"分录各本异同。书虽篇幅不巨,然皆有益于学者。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唐《艺文类聚》卷4引本经文,敦煌遗经斯3061《太上洞玄 灵宝中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与本经部分相当。玄嶷《甄正论》卷 中曰道士刘无待造《大献经》。吉冈义丰《道教と佛教第三》推测 本经或出自萧梁,唐道士刘无待进行了加工。《敦煌と中国道教》 中石井昌子称其为六朝古灵宝经。秋月观暎《三元思想的形成》认 为本经撰于隋末唐初。元始天尊向太上大道君述罪人地狱受苦之 由,劝人依三元大献法,拔度亡灵。有释文,发挥经义。

推易始末

推易始末

四卷。清毛奇龄撰。奇龄既作《仲氏易》之后,又取汉、唐、宋代以来言《易》之涉及卦变者,另加综合核对,编成此书。取名为《推易》,大概本《系辞传》“刚柔相推”一语,依照《仲氏易》“移易”义而作。大旨说朱熹《本义》尽管在卷首载有卦变图,但只是孔子之易,未能著为文王、周公之易,因此上稽干宝、荀爽、虞翻各家,凡是有卦变卦综之说,与宋代以后相生、反对各图全列于卷内,而把推易折衷之图附在后面。朱熹说卦变是易中之一义,但毛奇龄却认为是演画系辞的本旨,未免有所偏执。然易义深广宏大,触类旁通,见智见仁,各明一理。因此此书亦能够与所撰 《仲氏易》相互发明。收入 《四库全书》。有《西河合集》本、《龙威秘书》本。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有影印四库本。

十探子大闹延安府

十探子大闹延安府

简名《延安府》、《十探子》。杂剧剧本。元明间无名氏作。四折,末 本。剧写清明节司吏刘彦芳母、妻上坟祭祖,监 军葛怀愍之子葛彪见而调戏刘妻。婆媳不从, 被彪打死。刘得父所告恶耗后即到开封府告 状。开封府衙内庞乃葛彪姐夫,借故将刘下 入死牢。刘父当街号哭,遇廉访使李圭。时范 仲淹等八府宰相聚宴,李圭带刘父前往诉冤。 于是范奏明皇帝,授圭势剑金牌,令其勘问此 案。圭到延安府计捕葛彪,葛怀愍遣十探子勾 拿圭,均被圭责打斥退。彪乃伏罪,被下入死 牢。葛监军亲率兵卒,欲与圭争辩。不料圭责 其私离汛地之罪,葛乃伏地求饶。范奉圣命至 延安府结案,升圭为尚书,免庞官职,将葛怀 愍充军,葛彪处斩。此剧中有回回官人、汉儿官 人、女真官人、达达官人同时出场,为当时杂剧 所仅见。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 曲选外编》据此重印。

辨非集

辨非集

辨非集,一卷,宋善喜述,有题记。善熹在此书中对解空法师(1092—1182)《金刚通论》《金刚事苑》二书进行了批驳,以维护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教并用”的思想,反映出两宋时期佛教内部华严宗与天台宗的争辩,其辩词有理有据,出古入今,体现了丰富的学识,展现了佛教传播进程中的教义之争,于佛教史乃至中古时期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均有其意义。收入《卍续藏经》

九横经

九横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述众生寿命未尽而遭横死之九种原因,此即:不应饭、不量饭、不习饭、不出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不如法行、可避不避。本经与七处三观经(大正藏第二册)之第三十一篇同本。[出三藏记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