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师泰

贡师泰
  • 姓名:贡师泰
  • 别名:字泰甫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宁国宣城(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298年
  • 逝世日期:1362年
  • 民族族群:

贡师泰(1298年-1362年),元代诗文家。字泰甫,宁国宣城(今属安徽)人。贡奎之子,性倜傥。以国子生中江浙乡试,除泰和州判官,改徽州歙县丞,擢应奉翰林文字,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善决疑狱。再入翰林,预修《后妃》、《功臣列传》,迁宣文阁授经郎,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1354),擢吏部侍郎,迁兵部侍郎,除浙江都水庸田使。至正十五年,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除礼部尚书,调平江路总管,张士诚据吴,避于海上。授两浙都转运盐使,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年,改户部尚书。至正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海宁卒,年六十五。他长于政事,亦有政绩,也以文字知名。少承家学,又从吴澄受业,与虞集、揭傒斯交往,所以学有根源。杨维桢在《玩斋集》序中说:“有元之文,其季弥盛,于宛陵父子间见之矣。”又盛赞他的诗“驰骋虞、揭、马(祖常)、宋(褧)诸公之间,未知孰轩而孰轾也”,并指出其诗“深得比兴”,“远诣《选》体”,这主要是指他的五言诗而言,如《拟古二首》、《遣怀》、《感兴三首》等。其诗题材多样,有“纪变”、“论人物”、“游方之外”、“感古”,以及“厚伦理”、“树风操”(见杨序)。胡应麟对其诗也颇有好评,他认为元人歌行全篇可观者,贡师泰的《题山水图》是其中之一,七律“全篇整丽,首尾匀和”的,贡作《送刘彦明从经略使还》也是其中之一。贡诗格调较高雅,“虞、杨、范、揭之后,挺然晚秀矣”(《四库全书总目》)。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写得整丽流畅,五言古诗华丽如曹植诗。他的诗反映生活面较广,除一般的应酬之作外,凡官宦民情,战争行役,灾害农事等等都有反映,如五言长篇《河决》、七言长诗《书河上成安驿》等诗写天灾人祸给百姓造成的苦难,并明确地说明了写这种诗的目的是“备采择”,自觉地继承了古乐府的精神。他虽然官宦、师旅一生,然而诗中清空之作颇多,他一生为官,又有田园之趣,这种复杂现象在古人中并不少见。有《玩斋集》,原集不传,此本十卷,拾遗一卷,年谱之类别为一卷附之,系明天顺间宁国守沈性搜集其诗文而编成。生平事迹见集中所附年谱、《故秘书卿宣城贡公挽辞》(《梧溪集》卷四)、程文《玩斋记》(《新安文献志》卷一五)、《宛陵群英集》卷六、《元史》卷一八七、《两浙名贤录》卷五四、《宋元学案》卷九二、《蒙兀儿史记》卷一二○、《新元史》卷二一一。

贡师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香畹楼忆语

香畹楼忆语

笔记。清陈裴之撰。一卷。裴之字小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书仿《影梅庵忆语》而作。约成于道光间,二万余字。为作者思念亡妻之作,以其妻生前所居楼名名之。记秦淮才女紫湘倾慕钱塘陈氏一门风雅,陈小云正妻汪端以体弱力主其夫纳之,紫湘乃归陈家。以其端秀静穆,善解人意,深得翁姑、汪端怜爱。后因思念父母,省亲一病不起,临殁竟未能见小云一面。小云痛不欲生,作忆语以悼之。情词凄丽。

汪艺香先生医案

汪艺香先生医案

《汪艺香先生医案》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间,由黄卓人、黄绍宗、黄蕴华等人搜罗所得手抄而成,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孤本。本书共四卷,记录了艺香先生所诊医案,不分病种,多无标题,论病以时症温病、疟痢之疾为主,兼及妇、儿。医案透彻详明,论病切中肯綮,用药灵通活变,每定一方载明经典著述,且常于汤方中合用丸散为引导,独具匠心,自成一家。

北斗治法武威经

北斗治法武威经

北斗治法武威经,原不题撰人。约出于唐代。《宋史‧艺文志》着录唐李筌撰《北帝武威经》一卷,似与此书有关。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方法类。卷首有序文,宣称隋大业末有布衣远清,在东都洛阳夜遇九天玄女,传授《武威灵文》一卷。远清因此建功立业,唐初受封为行台左仆射。其书言「天刚神法」。首先列举北斗九星君之名字、主管职事及所属分野。谓世人有急难,但念本命所属星君之名,「其灾悉变为福」。又称北斗九星主司人间生杀祸福,「天刚破军星是天下威武所在,一切星宿鬼神不敢辄犯」。凡人遇修造不利、敌吉我凶、风涛兵恶、恶人恶兽等,皆可行「天罡法」解之。其法先启告北斗,诵天罡咒,念七星名字,以杖画地四纵五横,禹步而行,则「殃灾消灭」。

理学字义通释

理学字义通释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刘师培(1884—1919)的经学与训诂学力作,以小学(传统文字学)考据为根基,贯通宋明理学与清代朴学,旨在通过“理”与“学”的字义溯源,重构传统义理的思想体系。在《理学字义通释》中,他遵照先列字义、再排比旧说的规矩,以语义训释追本溯源,先后考察了理、性、情、志、意、欲、仁、惠、恕、命、心、思、德、义、恭、敬、才、道、静等 19 种理学概念范畴。通过析字解字的方式来阐发义理,从学术思想层面反思中国的学术根柢,试图寻得中西学问的会通突破。 然而,该书虽名为 “通释”,但对于理学范畴体系的覆盖性相对较弱。不过,它依然是研究刘师培学术思想以及中国近代理学、文字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近代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月舟和尚遗录

月舟和尚遗录

凡二卷。略称月舟录。日僧曹源滴水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日本曹洞宗僧月舟宗胡(1618~1696)以平日之随缘法语转录为文字者皆不得留存,盖恐门人堕入文字禅。其侍者滴水等窃记其言,辑为本录。内容包括上堂、对机、小佛事、真赞、偈颂等,卷末并附月舟行状一篇。

慧琳音义

慧琳音义

佛教典籍注音释义书。为别于玄应《一切经音义》,故名。唐僧慧琳著,100卷。《宋高僧传》卷五《慧琳传》说:琳“尝引《字林》、《三仓》,诸经杂史,撰《大藏音义》(即本书)一百卷,起贞元四年(788),迄元和五载(810)绝笔。”另说书成于元和二年(807)。序称:注释佛经“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实际上为1225部,5314卷。是在前诸家字韵的基础上,对玄应、慧范、云公、窥基等所撰音义,加以删补,所引古音韵的典籍更为广泛。书撰成后,于宣宗大中五年(851)奏请入藏。后经变化,一度亡失,光绪初年,从日本得此书。民国初年(1912)始由上海频伽精舍印行。内容精审,非前后诸家音义所能及。其依据以字音释字义的原则,使人由普通义而明其理,因此,开元入藏的佛典,得此书之助,皆可理解。在文字学方面,可用以校勘。在音韵学方面,可为研究古韵和音读者之助。一般学人可用其辑佚或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