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仲武

- 姓名:高仲武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渤海(今山东滨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高仲武,唐文学家。渤海(今山东滨县)人。其活动事迹不详,可能与皎然同时,约唐玄宗上元初(760年)前后在世。曾编选《中兴间气集》,与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在唐代选集中社会影响大,理论价值高。其入选者二十六人,每人系以评语,标其警句,起于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终于代宗大历末年(779年)。《中兴间气集序》中,重申儒家传统诗歌观点:“诗人之作,本诸于心,心有所感,而形于言,言合典谟,则列于风雅。”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以“古之作者”为榜样,“因事造端,敷弘体要,立义以全其制,因文以寄其心,著王政之兴衰,表国风之善否,岂其苟悦权右、取媚薄俗哉!”提出合乎其时代要求的审美标准:“体状风雅、理致清新”。在审美接受心理上,达到“观者易心,听者竦耳”、“朝野通取,格律兼收”的效果。又将其审美标准贯串其诗歌批评中,如评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淡”,“特出意表,标雅古今。”评郎士元与钱起“体调大抵相同,就中郎公稍更闲雅”。论张继“诗体清迥,有道者风”。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论皇甫曾诗“体制清洁”。反映其注重作品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和风格审美特征的美学观点。又评杜诵诗,谓得“生人始终之理”。评朱湾诗,谓其“因词写意,穷理尽性,于咏物尤工”。评张继诗“事理双切”。评张南史诗“物理俱美”,“情致兼深”。反映其强调诗歌之“理致”应与其“体格”相统一的观点。
高仲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梦的解析
又译为 《释梦》。精神分析学说初创时期的代表作。西·弗洛伊德著。1900年第1版 (德文)。在弗洛伊德生前共再版过8次。有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法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捷克文等多种外文译本。中译本台湾省学者赖其万和符传孝译。西·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潜意识理论等。主要著作还有 《精神分析引论》、《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本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了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科学研究。第2章介绍了梦的解析方法。第3章提出了梦是愿望的达成。第4—7章分别阐述了梦的改装; 梦的材料与来源; 梦的运作; 梦程序的心理。本书系统介绍了梦的理论。涉及到梦的材料、来源、本质、功能、表现方法、象征性、程序、解析方法,以及围绕作者的性本能的核心观点而提出来的改装、凝缩作用、转移作用、校正、退化现象等许多问题。弗洛伊德为阐明自己的精神分析观点,使用许多自创的术语和概念。本书结构欠严密、层次欠分明,论述未能严格遵循逻辑顺序,各章节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论点重复交错。书中泛性论观的表述及行文艰涩,在初版后相当长时间里未能引起学术界充分重视,以后又有很大争议。但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有深远影响。
钦定热河志
一百二十卷。清和珅、梁国治纂修。和珅(1714-1799),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轻车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受高宗赏识。四十一年(1776)授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在任二十余年。历任步军统领,户、兵、吏部大臣,理藩院尚书。后晋文华殿大学士。曾充四库馆、国史馆正总裁。累封至一等公。嘉庆四年(1799)高宗死,为仁宗数二十大罪,赐死,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着有《嘉乐堂诗集》。梁国治(1723-1787),字阶平,号瑶峰,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外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擢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办平粜。三十六年(1771)移湖南巡抚,供金川军需。三十八年(1773)升为军机大臣,旋入值南书房。曾充四库全书副总裁。后官至东阁大学士。着有《敬思堂集》。热河最初以温泉得名。《热河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全书二十四门:天章、巡典、徕远、行宫、围场、疆域、建置沿革、晷度、山、水、学校、藩卫、寺庙、文秩、兵防、职官题名、宦迹、人物、食货、物产、古迹、故事、外记、艺文。每门列有小序,以记缘起。该志考古证今,辨疑传信,既精且博,蔚为舆地大观。此志图表甚多,如建制沿革门附有热河历代建置沿革表,以府州县为经,以时代为纬。藩卫门附有藩卫表,其罗列世系,俱经过严谨考证。该志尚有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辽海丛书》本。
中国的牛津运动
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是一场发生于1833至1845年英国国教会中兴起的宗教复兴运动,由牛津大学的纽曼、弗洛德、凯布勒等人发起,故而得名。辜鸿铭在这里把以张之洞等为领导的“清流运动”称为“中国牛津运动”。这一运动反对现代自由主义,反对西方物质功利主义文明,主张更严格地按儒家的信条办事,辜鸿铭将之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牛津运动相比拟。也许只有辜鸿铭,才会在本世纪初,把清帝国的翰林院比作英团的牛津大学,把清代同光之际的“清流”活动,比作那以前三十年的“牛津运动”,而不顾二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这本书,按照他的序言所署的日期,初版刊行不不会早于1910年2月。我们仅找到1912年在上海刊行的第二版,封面社明文字依据向德国牧师提供的中文定本,并新增附录两篇。显然,这第二版,是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修改过的所谓定本,其中有些文字是他在民国成立那年添加的,与尉礼贤的德译本相一致。
悟性的提升
本书是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战乱时期隐居所写,是对禅的修行最好的阐释。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佛教中的禅宗;禅佛教;禅体验的解释;佛教哲学中的理性与直观;禅:答胡适博士;问答;禅的自然观。
持斋念佛忏悔礼文
持斋念佛忏悔礼文,一卷,首尾缺,编号二八二九,
般若心经一贯疏
般若心经一贯疏,一卷,明益证疏并序,日本宗信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