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棅

高棅
  • 姓名:高棅
  • 别名:字彦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长乐(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350
  • 逝世日期:1423
  • 民族族群:

高棅(1350—1423),明代诗文作家。字彦秋,号漫士,一名廷礼。长乐(今属福建)人。博学能文,尤雄于诗。永乐初,自布衣召为翰林待诏。永乐九年(1411),升典籍。永乐二十一年卒于官。


其诗作,五言古诗较为出色,善于描写景观的声与色,以烘染人的性情,如《赋得罗浮霜月怀二逸人》:“海国梅始白,飞霜动鸣钟。寒空一片月,挂在罗浮峰。夜色不映水,清光与之同。百里皆瑶华,千林閟幽风。萧条岩际叶,嘹唳云边鸿。远客起遥念,沧波思千里。梦回明镜没,寂历闻幽蛩。”如此环境中生活的人定然是“逸人”,这正是其诗的神髓所在。这种闲逸的艺术情趣,贯穿在不少诗篇之中。又如《衡江夕露》:“大江白露下,秋气横沧浪、夜色不映水,微风忽吹裳。孤舟待明月,时闻兰杜香。”朱琰《明人诗抄》认为其“五言短古,高处直逼韦、柳”。


他编选的《唐诗品汇》,影响较大,开一代诗学盛唐的风气。他自己曾说过:“诗自三百篇以降,汉魏质过于文,六朝华浮于实,得二者之中,备风人之体,惟唐诗为然。然以世次不同,故其所作亦异,初唐声律未纯,晚唐气习卑下,卓卓乎其可尚者又惟盛唐为然。”(王偁《唐诗品汇序》引)其书“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凡例》)。并分体编选,分为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五排律、七律7类,给学唐诗者提供了很大方便。《明史·文苑传》说:“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兆于此。”著有《啸台集》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编选《唐诗品汇》90卷、拾遗10卷。

高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汉滨集

汉滨集

诗文别集。南宋王之望撰。十六卷。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今属湖北)人。后寓台城。绍兴进士。教授处州,入为太学录,迁博士。孝宗时,累官参知政事,寻罢为端明殿学士,提举江州。后曾以功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旋又罢去。原有集六十卷,已佚。清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撮裒缀所存十之三四,成今本。有赋三首,古体诗三十五首,近体诗一百三十八首。其他各体文三百二十六首。之望历官颇有政绩,唯隆兴时力主和议,以割地啖为计,故为人抨击。“其诗文则皆疏畅明达,犹有北宋遗矩。诸札子亦多足以考见时事,与正史相参,未可遽废。”(《四库全书总目》)有《四库全书》本。

野菜赞

野菜赞

《野菜赞》顾景星撰,具体介绍食法及野菜之异名,且有诗赞之

痘科辑要

痘科辑要

痘疹专著。6卷。清文起(梦弼)辑于嘉庆六年 (1801年)。此书汲取《痘疹定论》、《活幼心书》、《种痘新书》之精华,并博采诸家之长以汇辑成书。首论痘源、气血、虚实寒热、避气禁忌、种痘等内容,强调痘以血气为主,不可妄用解毒之药。次列述初热、见点、起胀、灌浆、结痂、痘后余毒等不同时期之痘疹,每一时期又详列顺、逆、险证治,并介绍痘疮各种兼变杂症及治疗,异痘证治与水痘、赤痘之鉴别。后选收痘科诸方230余首。并有续集补充前所不足。末卷为 《麻科辑要》,专论麻疹证治。现存道光间 (1821~1850年) 刻本。其中道光九年 (1829年)刻本,附刻庄在田著《痘科遂生篇》与《治慢惊风心得神方》。

全唐五代诗格校考

全唐五代诗格校考

本书主要收录了整个唐朝时期的五代诗格经典作品,以及对每个经典诗歌作品进行了深层赏析。诗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是某一类书的名称。作为某一类书的专有名词,其范围包括以“诗格”、“诗式”、“诗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他文类,而有“文格”、“赋格”、“四六格”等书,乃至“书格”、“字格”之类,其性质是一致的。

观心食法

观心食法

全一卷。又称观食法。隋代智顗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本书教人以观法受食,成为般若食,显明空、假、中三观中道之旨趣,并引净名所言(卍续九九·五五上)‘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是名食法’为旨趣。

菩萨戒本宗要

菩萨戒本宗要

律学著述。唐代新罗僧太贤撰。一卷。述说《菩萨戒本》(即《梵网菩萨戒本》)的宗旨大意。开为三门:(1)申经意门;(2)能所成门;(3)修行差别门。此戒本以“宗心”为本,认为只要发心得菩萨戒,就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菩萨戒与比丘戒之不同,在于“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在“修行差别门”中,明十重四十八轻戒,认为菩萨戒以“意地为本”,以“修福捨智”、“弃大向小”、“先自后他”、“有亲怨想”为“根本重”。此书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