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郭翼

    郭翼

    郭翼(1305-1364)字羲仲,号东郭生,又号野翁,昆山(今江苏太仓)人。早年师从卫培,习《易经》,不屑为举子业,专一于古文,诗尤精炼。借东郭先生故事,题居室为“雪履斋”。元末社会动乱,以豪杰之士自负,尝献策于张士诚,但“言颇切”,反而得罪,几乎为其所杀,只好归耕娄上。晚年出任训导官,却又不合时宜而无所作为。享年六十。时人题其墓云“迁善先生”。诗集《林外野言》二卷,今存。与顾瑛交往相当密切,《草堂雅集》卷九收有其诗一百四十七首,《元诗选·二集》选入其诗一百四十四首。杨维桢为其诗集作序,对他相当推重,并指出:郭翼早年失怙,中年丧子,家境清贫,理应在诗中大号疾呼,为自己鸣不平,但诗“皆悠然有思,澹然有旨,兴寄高远而意趣深长”。杨维桢还认为:郭翼诗精悍者在李商隐间,风流姿媚者,不在玉台(指《玉台新咏》)之下,这个风格则正是杨维桢最推崇的。可见杨维桢视郭翼之诗为“铁崖体”范例。另著《雪履斋笔记》一卷,是江行舟中随手所记。生平事迹见元明之际人卢熊撰墓志铭(《吴下冢墓遗文》卷二)、《吴中人物志》卷九、《元诗选·二集》小传、《元诗纪事》卷二四。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曾说郭翼在“洪武初,徵授学官,度不能有所自见,怏怏而卒”,当系误记。郭翼并未入明。

  • 高承勋

    高承勋

    高承勋。清代人。撰有《豪谱》。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耿定向

    耿定向

    耿定向(1524.11.5~约1596),明理学家。字在伦,号楚侗,学者称天台先生,湖北黄安县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行人、历任御史、大理寺右丞、右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南京右都御使等职。赠太子少保,谥号恭简。致仕后归居天台山。为政时颇为爱惜人才,注重奖拔善类。曾构筑崇正书院,广延四方嗜学之士。其学出自泰州学派王艮,初与李贽交好,后因观点不合而交恶。他作为阳明心学的传人,深感其学已为世人所曲解,以致各执己见,陷溺愈深而不自拔。自己有责任匡救时弊,将阳明心学重新引入正道,发扬光大。因而主张“以不容己为宗”,倡“三关”之说。认为“吾孔、孟之教,惟以此不容己之仁根为宗耳。圣人之寻常日用,经世宰物,何亦非此不容己者为之乎?然即此不容己为仁根,莫致莫为,原自虚无中来,不容着见,着见便是两截矣。圣人以此立教,使人由之,不使知之。”(《天台论学语》)即是说人的本心是无欲念、无意识的,如同一尘未染的白纸一般,这就是“仁根”。但人的后天,由于受了种种异端邪说的影响,使得这个“仁根”遭到蒙蔽,于是名利得失、王者霸业等诸般欲念也就随之而来。其结果,仁根的纯洁性被破坏无遗。所以人若到了这个地步,也就不算作人了。他说:“人而名之曰人,以仁也。人而去仁,则耳目口鼻俨然人也,而实非人矣。恶乎成名,谓其无以成人之名也”。(同上)故而进一步提出“三关”学说,认为“学有三关,近世在闻识上研究以为知,在格式上修检以为行,此不知即心即道也。反观近里者,又多耽虚执见,以不知即事即心也。事故皆心也,顾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心剖判于此,事剖判于此,人亦剖判于此矣。(同上)强调世人注重见闻认识,反过来“洗心”的做法,实际上是舍本求末。人心本属虚无,“反身内观,一无所有。”(同上)何来心之可洗?所以知识不必向外界去寻求,只要通过“三关”,“即心即道、即事即心,慎求”即可。因为良知是现成的,人人与身俱有,不必去“致”,只在于如何在用。良知处于未发之中,有善无恶,“用之于此则此,用之于彼则彼,故用在欲明德于天下,则不必为制心之功,未有不仁者矣。”(同上)《明史》卷221有传。著作有《耿子庸言》、《硕甫宝鉴》、《先进遗风》、《教学商求》、《小学新编》、《五伦图说》、《儒宗传》、《绎异编》、《权子学篆》、《观生记》。

  • 郭勋

    郭勋

    郭勋(1475年-1542年),明初开国勋臣武定侯郭英六世孙,于正德三年(1508年)承袭武定侯爵位,进封翊国公。善书尤工篆书,温仁和撰崇寿寺碑为其篆额。


    郭勋历任提督三千营、两广总督、京师左军都督掌团营,主管四郊兴建之事,被授予太保兼太子太傅之衔,并经常代表嘉靖帝行祭祀天地、祖宗之事。


    至嘉靖十八年,由于他编撰《英烈传》为其先祖郭英射死陈友谅之功造势,影响了嘉靖帝,争得了使郭英与徐达、常遇春等六王并列配享朱元璋太庙的殊荣,他自己亦被“进翊国公加太师”。


    郭氏家族,从郭英起,子孙三代与皇室联姻,本是权势显赫的勋臣国戚。至郭勋进国公、加太师时,地位和权势达到了顶峰,成为权倾朝野,威福莫比的世家贵族。


    郭勋雅好诗文,热心整理家族事迹文献和编辑、刊刻通俗文艺作品。据现存史籍而知,他以武定侯的名义刊刻了白居易的诗集、文集和《元次山集》,以同样名义编辑、刊刻了有关本族事迹文献《毓庆勋懿集》、《三家世典》、《太和传》、《郭氏家传》、《续传》,以及名为《书庄记》的家刻书目一卷。

  • 高廷瑶

    高廷瑶

    高廷瑶,字青书,又字雪庐,生卒年不详,贵州贵筑洪边里北衙(今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北衙)人。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嘉庆五年(1800年),因“抚”平马场苗民反(一说广顺青苗),恩尝六品顶戴。嘉庆六年(1801年)大挑一等,奉旨加一等,以通判用。嘉庆七年,选授安徽庐州,后历官安徽庐州凤阳通判,摺凤阳同知、平乐知府。调广东肇庆、广州府,署肇罗道。广东巡抚董教增、按察司明山以其为官谨慎,判案公正,联名向两广总督力荐,破格提拔他为广州知府。道光七年(1827年)致仕。 在清代中后期,高廷瑶曾以“漱狱详慎,多所平反”而“政声颇著”,被誉为“嘉、道间循吏冠”,其宦迹曾载入《贵州通志》。 高廷瑶生前曾撰有《宦游纪略》一书,此书最早在己未(1859年)冬后,由其子高以庄初刊于四川,分上、下两卷.高廷瑶在此书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仕途经历。并从十一个方面总结了为官的经验。终官广州知府。

  • 龚鼎孳

    龚鼎孳

    龚鼎孳(1616年1月5日—1673年10月12日),清代文学家。字孝升,号芝麓。江南合肥(今属安徽)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李自成起义军攻入京城,授直指使,巡视北城。清兵至,迎降,授吏科给事中,升太常寺少卿、左都御史。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由于龚鼎孳身居高位,而且惜才爱士,对困厄贫寒的名士常倾力相助,又由于他富有才气,诗、词、文无所不善,因此,他在文人中声望很高,时人把他与同是江南人的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实际上,他的文学成就与钱、吴远不相称。


    龚鼎孳写诗,纯恃才气,遣词缛丽,用典富赡,可是往往剪裁不够,再加上他的诗歌多为宴饮酬酢之作,结果显得“词采有余,骨力不足”(朱庭珍《筱园诗话》)。不过,当他有了切实的生活感受,并且注意艺术提炼的时候,也曾写出过一些内容深厚笔力矫健的佳作。如七古《金陵篇用李空同汉京篇韵》、《寿白母长歌一百二十句》、《挽船行》,律诗《过城东戚贵诸里第》、《秦淮社集白孟新有诗纪事和韵》、《丘曙戒侍讲谪倅琼州》,绝句《上巳将过金陵》、《灯屏词次牧斋先生韵》等,无论感慨兴亡、叙述友情,还是反映民生疾苦,均写得情意深挚,气韵不凡。龚鼎孳词的成就,略胜于诗。他的词词藻丰腴,态秾意远,如[点绛唇]《咏草追和林和靖》、[小重山]《重至金陵》等,皆善于造境,且深有寄托。龚鼎孳的古文以序文为主,象诗、词一样也显示出词采富丽的特点。


    著有《定山堂诗集》43卷、诗余4卷,《定山堂古文小品》2卷、续集1卷、杂序1卷。

  • 高文秀

    高文秀

    高文秀,东平(今属山东)人,曾为东平府学生员,早卒。都下人号为“小汉卿”。东平府学乃元宪宗二年(1252)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忠济创建,宪宗五年落成,生员多至百人,高文秀亦当在其中。由此推断其生活年代,约在公元1240——1290年之间。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自《(康熙)山阴县志》卷一八发现一做县尹之高文秀,认为此即元曲家高文秀。但钟嗣成直言其“早卒”,贾仲明为高氏所补吊词亦曰:“花营锦阵统干戈,谢管秦楼列舞歌,诗坛酒社闲谈嗑。编敷演,刘耍和。早年卒,不得登科。”可知高氏因早卒而很少做官之可能。高文秀亦为元杂剧之高产作家之一,今知其所作杂剧共三十二种,现存者四种:《须贾大夫谇范睢》、《刘玄德独赴襄阳会》、《黑旋风双献头》、《好酒赵元遇上皇》;保存残曲者一种:《周瑜谒鲁肃》;有存目者二十七种:《风月害夫人》、《黑旋风斗鸡会》、《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乔教学》、《病樊哙打吕胥》、《穷秀才双弃瓢》、《烟月门神诉冤》、《泗州大圣锁水母》、《豹子秀才不当差》、《豹子令史干请俸》、《豹子尚书谎秀才》、《志公和尚开哑禅》、《黑旋风借尸还魂》、《禹王庙霸王举鼎》、《忠义士班超投笔》、《五凤楼潘安掷果》、《相府门廉颇负荆》、《御史召赵尧辞金》、《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大闹牡丹园》、《老郎君养子不及父》、《伍子胥弃子走樊城》、《太液池儿女并头莲》、《郑元和风雪打瓦罐》、《醉秀才戒酒论杜康》、《黑旋风敷演刘耍和》、《宣帝问张敞画眉》等。另有散曲套数两首存世。就现存剧目观,他对水浒戏中之黑旋风题材尤感兴趣。就现存作品观,其杂剧多以情节热闹,曲词通俗见长,时人或即以此称其为“小汉卿”。《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金瓶牡丹”,当另有所据。其生平创作见钟嗣成《灵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隋树森《全元散曲》。

  • 宫天挺

    宫天挺

    宫天挺,字大用,生卒年不详,大名开州(今河北大名县)人。《录鬼簿》卷下说他“历学宫,除钓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卒于常州。”他写过六本杂剧,今存两种:《死生交范张鸡黍》、《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七里滩》剧,只存《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却无撰者名氏。贾本《录鬼簿》张国宾名下著录此剧。曹本《录鬼簿》、《今乐考证》与《曲录》等书于大用名下著录《严子陵钓鱼台》剧。据王国维《古今杂剧三十种叙录》考订,《七里滩》即《钓鱼台》剧,应是宫天挺作。《叙录》云:“各书均未著录,惟(曹本)《录鬼簿》宫大用所撰杂剧有《严子陵钓鱼台》。此剧文字,雄劲遒丽,有健鹘摩空之致,与《范张鸡黍》定山一手,故定为大用之作。大用曾为钓台书院山长,故作是剧。”按:《词林摘艳》癸集录《七里滩》中《斗鹌鹑》一套,正题“宫大用”,与《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相较,全然相符,故为宫天挺作无疑。宫氏作品,前人评价甚高,《录鬼簿》说他的作品“压倒元白”,《太和正音谱》称其作品“锋颖犀利,神采烨然,若健翮摩空,下视林薮,使狐兔缩颈于蓬棘之势”。

  • 谷子敬

    谷子敬

    谷子敬,名号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人。约生活于元末明初。元末曾官枢密院掾史,明洪武初,戍源州。其作品中有涉于明洪武二十四年事,可知其卒年当在此年之后。谷子敬多才多艺,明《周易》,通医道,口才捷利,乐府隐语,盛行于世。所作杂剧五种,其中《枕中记》、《闹阴司》、《借尸还魂》、《一门忠孝》皆佚,仅存《城南柳》一剧,据马致远《岳阳楼》改作。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评此剧:比较原作工致,场面实在写得很好,曲辞文采绮丽。但此剧并不蹈袭原作之辞,独自凝思,当可推为明初压卷之作。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推其曲为“昆山片玉”,并评曰:“其词理温润,如镠琳琅玕,可荐为郊庙之用,诚美物也。”谷子敬除杂剧外,尚有二套散曲存世。《录鬼簿续编》记谷子敬作散曲曾云:“蒙下堂伤一足,终身有忧色,作《耍孩儿》乐府十四煞,以寓其意,极为工巧。”惜此曲不传。

  • 高茂卿

    高茂卿

    高茂卿,生卒年不详,今河北涿州市人。约洪武中前后在世。其作品仅存《翠红乡儿女两团圆》一种,见著于《录鬼簿续编》。此剧是武汉臣《老生儿》杂剧的改作本,与高茂卿约同时的杨文奎、杨景贤也分别作了一本《两团圆》,可见该剧题材在当时很受欢迎,而高剧得以流传,足见其有可取之处。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评此剧说:“《儿女团圆》比《老生儿》结构复杂。《老生儿》是叙一个家庭的波澜,《儿女团圆》是使两个家庭交错起来。……此剧写农村人情风俗,极有曲折波澜。事虽造作,可是连络得很好,一点儿也不觉得不自然,场面始终保持紧张,结构的巧妙,更凌驾《老生儿》。”

  • 管淓

    管淓

    管淓,生卒年不详,字春洲,安康县长枪铺人。咸丰八年 (1858) 举人,九年己未联捷成进士。授主事。同治二年(1863) 奉上谕回籍督办乡团。时太平军陈得才由汉中率部东下援皖北,川匪曹背时扰镇安,淓令团总杨炘、王重良等团防安康西北各关隘,炘有勇,重良有谋,二人充团长,审地势设伏要隘,遍布旗帜作疑。适敌酋蓝大顺,亦由周至溃窜安康境内,淓率团聚而歼之。是役也,蓝大顺授首,妻妾被俘,叙功炘与重良俱授守备,赏戴蓝翎。淓以 调度有方,记名道员候补,赏换花翎。嗣后又参赞左宗棠戍幕,以关陇肃清,左宗棠保荐升布政使。

  • 高濂

    高濂

    高濂,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藏书家,字深甫,号瑞南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戏曲名于世。约生于嘉靖初年,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前后。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能诗文,兼通医理,更擅养生。所作传奇剧本有《玉簪记》、《节孝记》,诗文集《雅尚斋诗草二集》、《芳芷栖词》,其养生著作《遵生八笺》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另有《牡丹花谱》《兰谱》传世。


    高濂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明史无传,精通音律,“能度曲,每开樽宴客,按拍高歌以为娱乐”,“又尝聚邻人为说宋江故事”。所谓诗词歌赋,鉴赏文物,无所不涉,琴棋书画,茶酒烹调,无所不通。家境富裕,隐居西湖,徜徉山水之间,“尝筑山满楼于跨虹桥,收藏古今书籍”,且以宋本为多,因之得以博览古今。所作《玉簪记》脍炙南北。其词风清丽和婉,独具一格。著有《雅尚斋诗草》初二集,《四库总目》、《玉簪记》及《节孝记》传奇各一本,《曲录》、《节孝记》分上下二帙,上帙写陶潜之《归去》,下帙写李密之《陈情》,在传奇中别成一体。此剧《传奇品》作马瑞兰作。又作有《遵生八笺》十九卷,《四库总目》专言服食之事,可见明代社会习尚之一斑。

  • 顾景星

    顾景星

    顾景星(1621年~1687年)明末清初诗文作家。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属湖北)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时考授推官。明亡,隐居于澱湖。入清后屡征不出。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科,被迫来到京师,却称病未试。与张仁熙、胡承诺、吴骥等称“江汉逸民”。


    顾景星少有神童之誉,6岁即能作赋,八九岁时遍读经史。他才气纵横,记诵广博。在京师时与方孝标、邵长蘅、周亮工、施闰章等皆有交游,名重一时。他的诗文俱工,与杜濬齐名,时称“杜顾”。其诗多反映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表现一代兴亡及战乱中百姓的疾苦,透露出故国之思与黍离之痛,如《扬州钞关》,描写史可法牺牲的壮烈;《吴易擒》写明末义军领袖吴易被诱捕的悲剧;《南信》反映军情的紧急;《攻魅篇》描绘大旱之年百姓的苦难;《寡妇谣》揭露官吏对百姓的残酷掠夺;《题内府所藏唐人百马卷子》痛斥官吏的昏庸无能,等等,不少作品带有史诗的特色。


    顾景星的文章或议论历史,或品评人物,或阐发诗文理论,多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景星为文,已有细大不捐,榛楛勿翦之失,其后人收拾遗稿,又不加别择,颇伤冗滥”(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3)。  


    顾景星的词也很有成就。其词风主要受南宋辛弃疾一派的影响,多表现兴亡之感,忧国之痛,如〔满江红〕《和王昭仪韵》:“划壁攒空,马上过,几番山色”。“万里风沙生死地,十年魂梦君王侧”。“永嘉恨,难磨灭。天宝事,何人说?向玄都观里,偷弹泪血。乞得黄冠双鬓影,伴他青冢三更月。问姮娥,何事不长圆,山河缺。”写得悲壮沉雄,充满郁勃孤愤之气。


    顾景星一生著述甚丰,可惜大多已经散佚。现传有《白茅堂集》46卷,凡赋、骚1卷,乐府3卷、诗22卷、文20卷,另有《白茅堂词》1卷。

  • 葛士浚

    葛士浚

    葛士浚(1848-1895),字季源,号子源,上海人。肄业于上海龙门书院,沉潜好学,留心世务。时人称其“家学甚伟,又克自奋励与同志诸子日夕讨究,好谈经济,不屑为章句诂训之学。”其主要贡献在于编辑《皇朝经世文续编》。他认为魏源、贺长龄编于1828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迄今六十余年,世局既有变迁,论议因之日积”,原有的许多内容已不敷时用,有必要推出新的续编之作。他突破了《皇朝经世文编》分学术、治体及吏、户、礼、兵、刑、工八纲的体例,另增洋务一纲20卷,收录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大吏谈论洋务的奏疏和文章,以及冯桂芬、薛福成等洋务思想家的论议,郭嵩焘、姚文栋等外交官员的论述。他还选辑了有关算学、天文、乐律等方面的文章附于学术后,备学者观览。如项名达、戴煦、顾观光、李善兰、刘彝程等人的作品。葛士浚的《皇朝经世文续编》上继《皇朝经世文编》,共收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奏议和论文一千数百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各方面,其中包括刘熙载《塾言三十七则》,计120卷,书成于1888年,由上海图书集成局排印。该书为国人开拓视野、紧跟时代潮流作出了贡献。

  • 甘韩

    甘韩

    甘韩,编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古杭艳艳生

    古杭艳艳生

    古杭艳艳生,清代人,撰有《昭阳趣史》,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郭小亭

    郭小亭

    郭小亭,清代文人,《济公全传》作者,本名郭广瑞,字小亭(一说“筱亭”),清潞河(今北京通县)人,别号燕南居士,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葛虚存

    葛虚存

    葛虛存, 民国初年琴石山人,著《清代名人轶事》。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生平无考。

  • 管辂

    管辂

    管辂(208年-256年),三国时期魏国阴阳学家、占卜家。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人。幼年时喜爱观察星象,成年后习《周易》、占卜之道,魏齐王时举为秀才,魏正元年间为少府丞。在哲学上,他宣扬万物皆变的观点,他说:“万物之化,无有常形,人之变异,无有常体,或大为小,或小为大,固无优劣。夫万物之化,一例之道也。”(《三国志·管辂传》万物都在变化,这本来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但管辂走到了极端,他只承认变而否定常,即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实际是否定了万物变化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他甚至荒谬地认为某人可以变为蛇,某人可以变为鸟。他大搞占卜迷信活动,大到占卜人事吉凶祸福,生死寿夭,小到占卜猎人获取猎物的种类和数量,甚至连打猎的细节都加推测描述,这自然是唯心主义的瞎说。他把万物变化的根源归结为阴阳之数,从而否定了万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他说:“今逃日月者必阴阳之数,阴阳之数通于万类,鸟兽犹化,况于人乎!夫得数者妙,得神者灵,非徒生者有验,死亦有征。”(同上)可见,他的阴阳之数理论,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石。管辂的事迹和言论见《三国志·方技传》。

  • 归锄子

    归锄子

    归锄子,清嘉庆时人。撰有《红楼梦补》。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顾应祥

    顾应祥

    顾应祥(1483—1565),字惟贤,号箬溪。祖籍长洲(今江苏吴县),父昶悦长兴山水,定居今鸿桥顾家潭。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正德三年(1508)授江西饶州(今江西鄱阳)推官。时府属乐平(今德兴县)农民暴动,县令被俘,众官皆束手无策。应祥携一老卒,骑一羸马,径至义军营垒,陈明利害。事平,迁锦衣卫经历,后任广东按察佥事兼岭东道。赣、粤、闽交界地区又爆发农民起义,明廷派中丞王伯安(守仁)率顾应祥前去镇压。又移兵驱逐海盗。正德十四年擢江西副使、分巡南昌道。后又参与镇压湖南、广西的农民起义。嘉靖六年(1527),迁山东布政使,不久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在云南,着意经略。定永昌(今云南保山)府腾越诸卫署,添永昌等府、县师儒,颁王氏公约,申明射礼,行宽军职袭替例等善政二十余事。滇人事事称便。母丧未能及时回候,被罢官,及奔还,与乡里蒋瑶、刘麟等结社,徜徉于菰城、岘山(均在今湖州市近郊)间,有终老之志。时吏部都察院曾数次奏陈,调顾应祥再抚云南,滇人大悦。不久,升南京兵部侍郎,未到任而改任刑部尚书,居官二年,致仕回乡。


    顾应祥一生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九流百家,无所不窥;读书则“必传证精解,务当于心而后已”。少年时曾随阳明、增城二先生游学。著《传习录疑》1卷、《致良知说》1卷、《惜阴录》12卷。尤精于九章勾股之学,著《测圆海镜分类释术》10卷,指出:“为数学者,识其大者得其义,识其小者得其数”;“置为数术以测之,于是乎天地之高深,日月之出没,鬼神之幽秘,皆可得而知之矣!”著有《测复算术》4卷、《弧矢算术》1卷、《勾股算术》1卷,传于世。涉及天文、法律、奏疏、诗词、围棋、方志等的著作有《南诏事略》、《人代纪要》、《重修问刑条例》、《律解疑辩》等10余种。其中《南诏事略》为在云南任上所著少数民族史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诸书与史互异者,皆别作按语,详为考证。诠注叙次,颇为简洁。至所载郑氏世次及一切事实,皆五代史及五代会要、文献通考诸书所未载,亦足裨史氏之阙也。”嘉靖三十八年(1559),为家乡纂修《长兴县志》,在序言中道:“观天之文,察地之宜,而审乎人事之变,斯可立政矣;政立而教化矣,此志之所为作也。”赐葬城西灵山。

  • 顾起元

    顾起元

    顾起元(1565年~1628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太初,一作邻初,号遁园居士。江宁(江苏南京)人。万历二十年(1592)他与何栋如、俞彦等人在乡里共结文社。万历二十六年,成进士,初授编修,累官至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他博览群书,在任上也注意撰述,《说略》30卷在任上已基本完成。万历三十三年,解京职归,遇河决舟坏,所著《说略》稿本丢失。解职归里后,7征皆不起,友人题其小筑日七召亭。但他仍关心世事,更加勤于著述。万历四十一年,他访得所著《说略》副本,重订为30卷刊行。万历四十五年,他撰写《客座赘语》10卷。万历四十六年,他自定《懒真草堂集》,诗20卷,文30卷。万历四十八年,他辑汇《金陵古金石考目》。天启三年(1623),著《蛰庵日录》4卷。天启四年,增订《说略》为60卷刊行。他还著有《寒松馆游览诗》、《归鸿馆杂著》等8种,可见其学识渊博。他的散文注意辞采,注意吸取骈体四六的创作经验,其长处与缺点都因此而形成,恰如黄宗羲所评:“博学以徐、庾为根柢,故其文好用排调,下者入于事类赋,修辞之过,反多俗笔。”(《明文授读》)他的诗歌能感时伤怀,有些富有现实内容。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顾起元生于南京金吾卫 。其父顾国辅 ,母亲王氏。顾起元从小聪慧好学,得到很多人的赏识 ,当时南 京的著名文人王可大还将女儿许配给他。明代王同轨的《耳谈类增》记载 : “ 万历戊戌,会元顾公始实顾 氏后,冒姓张。父太守公任楚,始遗公书 ,令复姓 ,命名曰 `起元" , 又曰`启元"亦可,断不可违,而不言其故。今公果以起元登上第 , 同榜复有启元,意当时必所谓天榜见之也。 ”( 卷十四· 《戊戌鼎甲先兆》)根据这条资料,滕新才先生在 《〈客座赘语 〉作者顾起元传略》中认为顾起元原名张始,在其父任襄阳时才改名顾起元。顾起元年轻时 ,是否改名呢?这个问题不宜妄下定论。 据光绪《金陵通传 》卷十九记载: “顾国辅 ,字惟德,号毅庵,南 京金吾卫人 。大父方竹少孤,鞠于张 ,遂蒙其姓。 ” 可知从顾起元的 曾祖父顾方竹起,顾氏的确曾经改姓张。顾国辅开始也是用的张 姓 ,他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 考中进士,查 《万历二年进士题名 碑录》,即为 “张国辅”。他历任刑部主事 、郎中 、襄阳知府、浙江副使 、宝庆知府,恢复顾姓是在出任宝庆知府之前, “任满擢浙江副 使 ,……以大计罢归 。久之,诣京师请复顾姓。隶部廉昔被诬状 , 因起知宝庆府”。根据史料的记载,顾国辅在万历十八年 (1590) 任于浙江,二十一年 ( 1593) 知宝庆,因此应该是在万历二十年 ( 1592) 左右才改回顾姓 。而按照上面的说法,顾起元改名是在其 父任襄阳时 ,据光绪《襄阳府志 ·职官制》所载,万历十三年 ( 1585) 张国辅任知府,万历十四年(1586) 王继明任知府,因此顾起元改名 应在万历十三年。如果要恢复原姓,为何父子不一起改姓,而是相 隔七年之久呢?在古人看来,恢复原姓是一件关乎仪礼的大事,这样草率地改姓是不太可能的。况且顾起元于万历二十六年 ( 1598) 才中进士,他的父亲就算做梦也未必看得到十几年后的“天榜”吧 ? 而且,顾起元在著作中从未提及改名之事。在 《客座赘语 》中 ,不乏对科甲征兆的记载 ,其中第三卷的《先祖梦中三人》记述其 祖父对一次科举的梦兆,第七卷的 《梦征》和 《崔老数学 》记述了他 父亲中进士前的征兆 ,说明他对先辈的梦征之事深信不疑。他的 文章中也曾说起 “予曾大父亦蒙氏张,至先少宰而奏复顾” ,但对自己改名之事却只字未提。如果他真的因为父亲一梦而改名 , 想必也会写入书中的 。

  • 高承

    高承

    高承。北宋人,生卒年事迹未详。赵希弁《读书附志》称为开封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谓高承为元丰中人。

  • 宫梦仁

    宫梦仁

    宫梦仁(1632~1713),字宗衮,号定山。鏐伟子。康熙九年(1670年)会试第一,康熙十二年补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御史、河南督粮道、湖北驿盐道、山东提学副使、通政使司右参议、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等。宫梦仁谙熟河务,曾因淮黄泛滥上疏建议疏理海口,并绘制地图进呈。后奉旨分修高良涧、龙门坝、高家堰等工程,亲临工地,露宿河岸半年之久,清除了淮扬水患,得到清圣祖嘉奖。晚年闭门却扫,日事著述,有自订文集100卷,并编有《文苑英华选》等。所编《中声集》、《读书纪数略》54卷,奉旨刊刻行世,此书辑录各书所载有数字可记的故实,分类编排,颇便检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纂《湖广总志》八十卷。主张志属信史,应按史法编修志书,“以经为经,以史为纬”,笔法上应事赅词简,义断旨深。其理论对后世修志产生积极影响。清康熙五十二年去世。

  • 葛万里

    葛万里

    葛万里,生卒年不详,清昆山人。字翊甫,一字逸父,号梦航,一作梦舫。葛莘伍长子,从伯葛芝嗣子。与甥徐骏比邻交密。早弃科举,虔修净土宗,人称老僧。少能文,偶作诗词,长于评论。精于史学,考据详慎。辑有《明人同姓名录》《别号录》《明人别号录》。康熙间刻所著《葛万里杂著》。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