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应祥

- 姓名:顾应祥
- 别名:字惟贤,号箬溪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鸿桥顾家潭
- 出生日期:1483
- 逝世日期:1565
- 民族族群:
顾应祥(1483—1565),字惟贤,号箬溪。祖籍长洲(今江苏吴县),父昶悦长兴山水,定居今鸿桥顾家潭。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正德三年(1508)授江西饶州(今江西鄱阳)推官。时府属乐平(今德兴县)农民暴动,县令被俘,众官皆束手无策。应祥携一老卒,骑一羸马,径至义军营垒,陈明利害。事平,迁锦衣卫经历,后任广东按察佥事兼岭东道。赣、粤、闽交界地区又爆发农民起义,明廷派中丞王伯安(守仁)率顾应祥前去镇压。又移兵驱逐海盗。正德十四年擢江西副使、分巡南昌道。后又参与镇压湖南、广西的农民起义。嘉靖六年(1527),迁山东布政使,不久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在云南,着意经略。定永昌(今云南保山)府腾越诸卫署,添永昌等府、县师儒,颁王氏公约,申明射礼,行宽军职袭替例等善政二十余事。滇人事事称便。母丧未能及时回候,被罢官,及奔还,与乡里蒋瑶、刘麟等结社,徜徉于菰城、岘山(均在今湖州市近郊)间,有终老之志。时吏部都察院曾数次奏陈,调顾应祥再抚云南,滇人大悦。不久,升南京兵部侍郎,未到任而改任刑部尚书,居官二年,致仕回乡。
顾应祥一生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九流百家,无所不窥;读书则“必传证精解,务当于心而后已”。少年时曾随阳明、增城二先生游学。著《传习录疑》1卷、《致良知说》1卷、《惜阴录》12卷。尤精于九章勾股之学,著《测圆海镜分类释术》10卷,指出:“为数学者,识其大者得其义,识其小者得其数”;“置为数术以测之,于是乎天地之高深,日月之出没,鬼神之幽秘,皆可得而知之矣!”著有《测复算术》4卷、《弧矢算术》1卷、《勾股算术》1卷,传于世。涉及天文、法律、奏疏、诗词、围棋、方志等的著作有《南诏事略》、《人代纪要》、《重修问刑条例》、《律解疑辩》等10余种。其中《南诏事略》为在云南任上所著少数民族史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诸书与史互异者,皆别作按语,详为考证。诠注叙次,颇为简洁。至所载郑氏世次及一切事实,皆五代史及五代会要、文献通考诸书所未载,亦足裨史氏之阙也。”嘉靖三十八年(1559),为家乡纂修《长兴县志》,在序言中道:“观天之文,察地之宜,而审乎人事之变,斯可立政矣;政立而教化矣,此志之所为作也。”赐葬城西灵山。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代的艺术与仪式
哈里森是西方神话学史上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神话一仪式”学说主要关注对于古希腊艺术和神话的宗教与民俗渊源的探索,认为所有神话部源于对民俗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而原始仪式在褪却了巫术的魔力和宗教的庄严之后,就演变为戏剧,古希腊悲剧就是由旨在促进农作物增殖的春天庆典仪式(即所谓酒神节祭典)演变而来的。
苦炼
《苦炼》从酝酿到成书历时四十余年,尤瑟纳尔漫长的创作过程也堪称一部人生的炼金术。十六世纪初的欧洲,泽农出生于布鲁日首屈一指的富商家庭。他从未谋面的生父是来自佛罗伦萨的一位年轻教士,为了远大前程的召唤,断然割舍北方水城的短暂恋情。身为私生子,泽农是为教会长大的。然而二十岁时,他决定离家出走,到大千世界去探寻知识。他在三十多年里游历了大 半个世界,然后隐名埋姓回到布鲁日,在济贫院里为穷人看病。一桩与他几乎无关的僧侣风化事件令他的真实身份暴露,经世俗司法当局与教会的联席审判,泽农被判火刑。1569年2月,寒冬将尽的时候,泽农在临刑前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出生的城市里死去。
晓庵新法
清朝初年王锡阐所著。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是清初国人独立撰述的一部重要的天文著作。王锡阐创作本书的目的,是想拿它与“专用西法”的官历一较长短。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是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叙述了勾股定理与三角函数。第二篇是讲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常数,包括回归年、恒星年、近点年、黄经岁差、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等。第三篇推历谱、日躔、月离、五星运动等内容,中西方法兼有。第四篇阐述了昼夜长短,昏晨朦影、月球与内行星的盈亏及见伏的计算方法,其中有许多算法与西方的球面天文学公式一致。第五篇讨论了气差(相当于时差与视差的计算,又提出了日体光魄定向的推求方法,这是王氏的一大独创。第六篇是本书的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日月食的推求法,二是对金星凌日与五星凌犯的计算,这也是王氏的独创。《晓庵新法》中有很多缺点,但也体现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说明,创造性地吸收西法对于发展中国天文学事业是很重要的。
灵素节注类编
《灵素节注类编》成书于清道光十四年,为章虚谷多年潜心研究《内经》所著。作为对《内经》进 行节取注解、分类编辑的重要著作之一,不拘泥于古人,注解详尽,启迪后学,备受后世推崇。通过与 《内经知要》对比得出章虚谷多以临床实践体会对经文进行注释论述,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
意义。
南楚新闻
唐尉迟枢撰。一卷。作者事迹不详。此书记故事十七则,文字简短,共约七百字。有薛昭纬“悔不当初学治银”诗、荆南米贵、孙晖走马、李更名、百粤人食蟆虾等故事,可资谈助。独有李泌故事九则,其中以诗讽杨国忠,富有趣味。南楚地域约为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一带,唐末社会,于此最为动荡,既有梁崇义、李希烈等藩镇作乱,又有农民造反、戍卒兵变,王仙芝、黄巢农民军亦活跃在这一带。《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著录,三卷。现存《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 《唐代丛书》本,但均系残本。 《太平广记》引有佚文。将以上各本所存篇目进行比勘, 《说郛》本辑有十七则,《唐人说荟》本辑有二十三则,《太平广记》辑有十四则,汰去重复,目前尚存二十九则, 《广记》所辑每条有标题。
春秋微旨
三卷。唐陆淳撰。此书先列三传不同之文,参以啖助、赵匡之说而断其是非。《自序》云:“事或反经而志协乎道,亦虽近义而意实蕴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终是,介于疑似之间者,并委曲发明,故曰‘微旨’。”如“晋赵鞅归于晋”条,先引《左传》云:“韩魏以赵氏为请赵鞅,入于绛,盟于公宫。”次引《公羊》曰:“此叛也,其言归何?以地正国也。……此逐君侧之恶人也,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再引《穀梁》曰:“此叛也,其以归言之何?贵其以地反也。……以地正国则何以言叛,其入无君命也。”最后引赵匡之论曰:“叛而称归,君宥而反之也,且原其初入晋阳之心。拒中行,非叛君也。”《左传》只陈述史实,而《公》、《穀》则重在阐发“无君命”,赵匡则据《春秋》“君了原心”之大义而说。其《自序》又云“三传旧说亦并存之,其义当否则以朱墨为别。”今本应用朱者,皆改以方匡界划其起讫。此书大旨与《纂例》相同。现存有宋皇祐汴本、《学海类编》本、玉玲珑本、海昌陈氏刊巾箱本、经苑本、《学津讨原》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