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淓

管淓
  • 姓名:管淓
  • 别名:字春洲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管淓,生卒年不详,字春洲,安康县长枪铺人。咸丰八年 (1858) 举人,九年己未联捷成进士。授主事。同治二年(1863) 奉上谕回籍督办乡团。时太平军陈得才由汉中率部东下援皖北,川匪曹背时扰镇安,淓令团总杨炘、王重良等团防安康西北各关隘,炘有勇,重良有谋,二人充团长,审地势设伏要隘,遍布旗帜作疑。适敌酋蓝大顺,亦由周至溃窜安康境内,淓率团聚而歼之。是役也,蓝大顺授首,妻妾被俘,叙功炘与重良俱授守备,赏戴蓝翎。淓以 调度有方,记名道员候补,赏换花翎。嗣后又参赞左宗棠戍幕,以关陇肃清,左宗棠保荐升布政使。

管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

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

《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主要由“给英国听众所做的演讲稿”构成。第三、四章是在剑桥大学“本地夏季讲演会”上讲演(1918)之修改稿;第五章为在“不列颠学会”及“鲁利塔埃·赫茨演讲会”上之讲演稿(1918),原题“美国的哲学观”,曾由“不列颠学会”出版。《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曾部分被译成德文(1936)与意大利文(1939)。

方舟集

方舟集

诗文别集。又称《方舟先生集》。二十四卷。宋李石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为正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宋史》未著录,知传世不多。《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为一部四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同《直斋书录解题》。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时,其书已久佚,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二十四卷:卷一至卷六收赋二首、五古五十六首、七古八十首、五律四十八首、七律六十一首、五绝四十五首、六绝三十首、七绝一百九十一首、词三十四首。卷七至卷一八,收奏议、札子、表、状、策问、议、书、序、赞、记、启、辨、说、题跋、简、铭、疏、文、偈、祝文、墓志铭、祭文、杂著等各体文共二百七十二篇。卷一九至二四,录所论《周易》、《左氏》、《诗》之语。今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诗十首、赋一首。

雍正河南通志

雍正河南通志

河南地方志。清田文镜等修, 顾栋高等纂。八十卷。文镜,汉军正黄旗人。累官县丞、总督。栋高字复初、震沧,号左畬,江苏无锡人。康熙进士,官内阁中书,精通经史,著述甚富。明成化、嘉靖、清顺治、康熙五修其志。继康熙三十四年顾志之后,于雍正八年(1730)修成此志,是为六修。一百七十余万字。分圣制、舆图、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城池、礼乐、兵制、河防、水利、 封建、 田赋、漕运、盐课、邮传、风俗、物产、职官、 公署、仓庾、学校、选举、祠祀、陵墓、 寺观、 古迹、帝后、名宦、人物、理学、儒林、文苑、 隐逸、列女、流寓、艺文、辨疑,凡四十二门。门下或列细目,共以百计。沿革门以下附有表、 图、灾异、形势、关津、桥梁、古今河道、河防、拾遗等专目。故后人讥其繁琐。但从内容上补前志缺遗甚多,如仿朱思本画方计里法,于通省、八府、七州绘制地图十九幅,其中山脉河流宁详勿略。顾志多漏开封、南阳州县,本志据各史地志核实备载。名宦、人物、宁慎毋滥。邮传、选举、盐课三志较顾志为详。增设礼乐、水利、漕运、理学、儒林、文苑等门。艺文志部分内容入职官志,故由十五卷缩为八卷。所增门目内容多有关国计民生。另有中岳嵩山图、王屋山图、周公营洛图、万寿宫图等十五幅,以归淮图于水利价值最大。卷五星野门所附祥异,详载有关河决、地震、旱灾具体情况。山川门按府州县三级分载山、岳、河、堤等数以百计。田赋门所记地亩、田赋、户口、人丁,可补正顾志之误。书末附录多成语典故,如河伯娶妇、上元灯影、仁和酒肆、汴宋六更等。可供研究河南历史、民俗参考。有雍正八年初刻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补刻本。张万钧《河南地方志浅论》 (载《史学月刊》1980、3)、 《河南地方志论丛》 (1985年吉林省图书馆学会铅印本)可供参考。

梦红楼梦

梦红楼梦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三妙传》、《第五红楼梦》。残存二回。作者传为尹湛纳希。尹湛纳希(1837—1892),成吉思汗第二十八代孙,汉名宝瑛,字润亭,蒙古著名文学家。成书于清中后期。现仅存清蒙文残抄本,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1998年台湾金枫出版有限公司“世界性文学名著大系·小说篇·蒙文卷”排印明辉汉文译本。本书为红楼梦的衍生作品,在这两回的内容中,作者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发生性关係的经过,弥补在红楼梦中二人不得结合的遗憾。

默觚

默觚

近代魏源著。“觚”是古代写书的木简,“默觚”意即默深的读书札记。撰于清道光十五年至十九年(1835—1839)。分上下两卷。上卷《学篇》一至十四,为论学之作;下卷《治篇》一至十六,为论治之作。《学篇》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论,指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认为知来之于行:“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提出事物的变化发展有相反相成、祸福倚伏、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指出:“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清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又说:“天下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虽相反如阴阳、寒暑、昼夜,而春非冬不生,……相反适以相成也”。但也说:“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令子必宗,夫唱妇必从”。主张维护封建主义的纲常名教。《治篇》中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历史进化论观点,认为“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主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为其变法改革思想作论证。但又指出:“气化无一息不变者,其不变者道而已”。反映了其作为地主阶级改革家的阶级局限性。本书是研究魏源哲学、社会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收入《古微堂内集》和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魏源集》。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梵名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别境(前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唯识三十颂略释四卷(圆明)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