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星

- 姓名:顾景星
- 别名:字赤方,号黄公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蕲州(今属湖北)人
- 出生日期:1621年
- 逝世日期:1687年
- 民族族群:
顾景星(1621年~1687年)明末清初诗文作家。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属湖北)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时考授推官。明亡,隐居于澱湖。入清后屡征不出。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科,被迫来到京师,却称病未试。与张仁熙、胡承诺、吴骥等称“江汉逸民”。
顾景星少有神童之誉,6岁即能作赋,八九岁时遍读经史。他才气纵横,记诵广博。在京师时与方孝标、邵长蘅、周亮工、施闰章等皆有交游,名重一时。他的诗文俱工,与杜濬齐名,时称“杜顾”。其诗多反映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表现一代兴亡及战乱中百姓的疾苦,透露出故国之思与黍离之痛,如《扬州钞关》,描写史可法牺牲的壮烈;《吴易擒》写明末义军领袖吴易被诱捕的悲剧;《南信》反映军情的紧急;《攻魅篇》描绘大旱之年百姓的苦难;《寡妇谣》揭露官吏对百姓的残酷掠夺;《题内府所藏唐人百马卷子》痛斥官吏的昏庸无能,等等,不少作品带有史诗的特色。
顾景星的文章或议论历史,或品评人物,或阐发诗文理论,多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景星为文,已有细大不捐,榛楛勿翦之失,其后人收拾遗稿,又不加别择,颇伤冗滥”(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3)。
顾景星的词也很有成就。其词风主要受南宋辛弃疾一派的影响,多表现兴亡之感,忧国之痛,如〔满江红〕《和王昭仪韵》:“划壁攒空,马上过,几番山色”。“万里风沙生死地,十年魂梦君王侧”。“永嘉恨,难磨灭。天宝事,何人说?向玄都观里,偷弹泪血。乞得黄冠双鬓影,伴他青冢三更月。问姮娥,何事不长圆,山河缺。”写得悲壮沉雄,充满郁勃孤愤之气。
顾景星一生著述甚丰,可惜大多已经散佚。现传有《白茅堂集》46卷,凡赋、骚1卷,乐府3卷、诗22卷、文20卷,另有《白茅堂词》1卷。
顾景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摄养枕中方
养生类著作。唐孙思邈撰,徐继高录校。一卷。思邈有《备急千金要方》已著录。称医药疗人于已病,摄养治人于未病;注重养生,可保养精神,却病延年。故将易知易为之养生法广为搜求,荟萃一编。全书约五千二百字。分自慎、导引、行气、守一、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等六个部分。通俗易懂,论述详尽透彻,对养生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三三医书》本。
辨疫琐言
温病类著作。清李炳(1729—1805)撰。一卷。炳字振声,号西垣,江苏仪征县人。善医,著有《金匮要略注》等。李氏对吴又可《温疫论》中立论、处方颇有异议,故于嘉庆五年(1800)撰此书,予以辨驳纠正。论述疫病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认为疫邪为地气薰蒸阴浊之气,自口鼻而入,影响肺胃。治应以清轻开肺,芳香辟秽为主,并创清气饮方为治疫主方。立论明确,说理透彻,辨证详细。《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说他精仲景法,所著《金匮要略注》,多发前人所未发。去世后,葬于扬州蜀冈之阴,通儒焦循为撰《名医李君墓志铭》及《李翁医记》。《李翁医记》上下两卷,上卷生动地记述了李炳为焦循及其母亲、妻子、儿孙治病的经过。下卷则详细记录了李炳为他人治病的案例,其中有为李斗治病的记载。 有一九三六年世界医书局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荀子译注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法华经疏
法华经疏,三种,各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四九,二七五〇,二七五一。原卷无题,现题据内容拟补。因卷首已佚,此疏科分不清。释文较精。从行文风格看,似为六朝时作品,待考。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般若心经际决
般若心经际决,一卷,明大慧释,徐波序,正性序。
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
一卷,唐阿质达霰译。为秽迹金刚之印法。载符四十六,以灭种种之苦难。而以急急如律令为咒语,不说余咒。符似抱朴子中入山之符。是明为伪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