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儒

高儒
  • 姓名:高儒
  • 别名:字子醇,号百川子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涿州(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高儒,字子醇,号百川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弘治嘉靖间。涿州(今属河北)人。父荣字邦庆,先任尚宝丞,后转锦衣卫,积阶至镇国将军。儒承祖荫,亦身至武弁。两世皆喜藏书,不啻万卷。高儒的武艺老师是折桂,字天香,别号月蜜,乃文武全才。高儒在父亲、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虽跻身戎伍,却颇好读书,并锐意访求图书。或抄之于士大夫,或购之于市肆。经辛勤搜求,图书大增,连床插架,难于检阅,故十分重视整理和编目,认为“书无目,犹兵无统驭,政无教令,聚散无稽矣。”遂启家中先世之藏,发自己数年之积,开始编纂《百川书志》。经过六年努力,三易其稿,此书乃成。到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编成家藏书目,曰《百川书志》二十卷,撰序自述藏书始末及编志之意曰:


圣朝积书高士,名贤一时,非富而好礼,贵而志道莫能也。予遭际文明之运,叨承祖荫,致身武弁,素餐无补,日恐流于污下,盖闻至乐莫逾读书,典籍流散,见遇人间者,不校乏力,故虽赢卖金之厚,聚非一日,虽有万轴之储,读可一时乎,此重积书之功,书目所由作也。闲居启先世之藏,发数年之积,不啻万卷,各以类从,少著大意。


追思先人昔训之言曰:“读书三世,经籍难于大备,亦无大缺,尔勉成世业,勿自取面墙之叹。”予对曰:“小子谨书绅。”至今数年,音容迥隔,遗言犹在,愈励先志,锐意访求。或传之士大夫,或易诸市肆,数年之间,连床插架,经籍充藏,难以检阅。闲中次第部帙,定立储盛,又恐久常无据,淆乱逸志,故六年考索,三易成编,大分四部,细列九十三门,裁订二十卷。


《百川书志》著录了不少明代小说戏曲书目,对一些书目略加注释提要,在明代私家藏书目中颇具特色。

高儒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名剑记

名剑记

明李承勋撰。本书记有轩辕剑、尽形剑、夏禹剑、照胆、昆吾、辟邪剑、越王剑、龙泉太阿、吴二剑、吴钩、神剑、镇山剑、水心剑、千金剑等各种名剑。其书收于《说郛正续合刊》续卷三十六,《古今图书集成》第二百八十六卷中。

靖康要录 [四库本]

靖康要录 [四库本]

旧本题为《孝慈渊圣皇帝要录》。《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提要》 均不著其撰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根据《宋会要辑稿》的材料,考定此书作者为汪藻,且其成书在《钦宗实录》之前,乾道间洪迈等人奉诏修《钦宗实录》,还取此书作为参考。汪藻(1079—1154),字彦章。德兴 (今江西) 人。崇宁年间进士。是书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5卷,记事止于靖康元年 (1126) 十二月,而今流行本为16卷,一作12卷。叙事上起宋钦宗 (赵恒) 即位以前,下止靖康二年五月一日; 记载当时的朝中大事、典章制度和朝臣的奏疏及皇帝对此的诏、诰。是书对宋金和战诸事记述颇详,可补 《宋史》 和其它史书的不足。《四库提要》说它: “此书虽叙事少略,载文太繁,而一时朝政,具有端委,多有史所不详者。即以补李焘 《长编》,亦无不可也。”并将其收入《史部·编年类》。清光绪陆心源将是书辑入《十万卷楼丛书·三集》 中,并且还依据 《三朝北盟会编》、《长编纪事本末》、《宋九朝编年备要》、《宋十朝纲要》等书作了校刊,增补数百字,改正数千字。后 《丛书集成》初编将是书收入史地类。

百越先贤志

百越先贤志

(明)欧大任撰,4卷。这是一部记述古代闽浙一带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体工具书,共收录从西周到东汉的历史人物如欧冶子、畴无余、讴阳、文种、计倪、范蠡等134人。古代闽浙一带有东越、闽越、欧越、南越、西越、骆越,统称百越。本书依据《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会稽典录》、《交广记》等80余种史籍,摘抄有关人物史事而成,根据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重要活动分别立传,传后还附有资料出处。本书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特别是古代闽浙地方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清末刻《岭南遗书》本传世。

仪礼述注

仪礼述注

十七卷。清李光坡(1651-1719)撰。《仪礼述注》为《三礼述注》之一篇,体例与《周礼述注》同,取郑玄《仪礼注》、贾公彦《仪礼疏》,总合大义,删繁举要,节取其言,并间取研究《仪礼》诸家异同之说,附于书后,亦参以己见,互相发明。但对郑注贾疏原文的删削,有删削不当、节取太简之失,于诸家之言尤其时有未审之误。如《士冠礼》“筮人执策抽上”,注中有非经之义,可删;《士冠礼》“赞者洗于房中侧酌醴”注,义本不明,删此注,则更不明;又如“公食大夫礼曰,饮酒浆饮俟于东方”注,引杨孚说,引时未审。更多的是删繁节取恰当,如《特牲馈食礼》的解说颇为可取;《丧服记》,不取其说,深有抉择;《士冠礼》“母受拜,子释送”说解非常恰当。总之李光坡《仪礼述注》对《仪礼注疏》删削基本掌握其意,疏解亦简明,使学者不再难读,对初学《仪礼》者最为有利。有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刊本。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印度佛教典籍。安慧着,译者不详。卷数不详。据《唯识述记》记载,安慧曾「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所指的应该就是此《实义疏》的创作。在《实义疏》中,安慧以驳斥众贤一系的正理师、护救世亲的《俱舍论》为主要目的,故在许多问题上都遵循了世亲的思想。同时,他并不固执一家之言,而是积极吸收众贤等人的合理说法,旁徵博引,多方论证,因而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发展了《俱舍论》的思想。所以,本疏对於研究安慧本人的思想以及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由於安慧的引用,疏中还包括了一些已经散佚的印度佛教史上的思想材料,为深入研究印度佛教思想提供了新资料。

大净法门经

大净法门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庄严法门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