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约

- 姓名:高自约
- 别名:名昌隆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贵阳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59
- 民族族群:
高自约 (1906 — 1959),名昌隆,是贵阳大坝子高家自江西吉安迁人贵阳后的第15世孙,高廷瑶的玄孙。1906年旧历7月出生于贵阳。自幼进私塾读书,14岁考人贵阳模范中学。1926年就读于上海国民大学。后赴法国留学,因故折返,未能终其行。从1927年起,曾先后就职于漳州禁烟处、汕头警备司令部政治处、广州第八路总指挥政治部。1932年,在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任科员。1937年,任广东省民政厅秘书。1939年底,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部总干事。1941年,任中央党部秘书处专门委员。1946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秘书。
高自约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反对内战,渴望和平,爱国进步。在国民党机关做事期间,曾利用其身份,长期掩护中共地下党员严希纯(贵州籍早期共产党员。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家计量局局长、中国致公党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1948年,郭沫若日本夫人郭安娜女士滞留东京,他与同僚黄苗子,通过吴铁城电函国民党驻日本军事代表团,设法保送其回国。1949年初,高自约携眷返筑。同年,为营救侄儿高言善(贵阳“双十一”惨案革命烈士),曾飞赴广州国民政府活动。因拒绝去台湾,设法秘密离穗返筑。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曾对他的历史作出结论:“高自约先生解放前在国民党机关做事期间,曾多次利用身份掩护中共地下党员,从事革命活动,表现进步,对革命有贡献,系爱国进步人士。”
新中国成立后,高自约关注着新中国的发展,关注着新社会的变化,努力地融人新的时代。1956年,他应邀参加省市政协学习;7月,受聘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参与编撰《贵州史》等工作。1959年8月因脑溢血溘然长逝。
高自约天资聪颖,自幼精读古籍,10余岁时,曾代周自密表兄作悼亡诗,留下“锦帐凄清怆欲眠,频频搔首问遥天。更谁怜我更深醉,五月风寒独自怜”的诗句。由于受诗书经史熏陶,古文学造诣极深。他喜读宋诗,尤为崇奉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他倍加推崇贵州诗家郑子尹、莫友芝,并颇有研究。全国政协委员、大书画家黄苗子先生在给他的儿子髙言经的信中,这样追忆道《郑子尹集》是他从不离手的爱宝,战时流离转徙,总是随身相伴的。”
高自约善吟诗作赋,唱和酬答。偶有所得,或感极生嬉,便赋诗咏怀。他的诗作自然朴实,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善于用典。当年,挚友唐希泽在他的诗稿后批注道高公才气如牛,豪情似鬼所为。诗什脱尽人间,与长吉并争千古可也。”黄苗子先生评价称诗功力深到,摘词酌字,矫矫不群,不是我辈可以企及的。和上世纪三十年代诗的风格迥然不同,大抵宗宋诗,兼受莫友芝、陈散原辈的影响。”王萼华先生称高自约的诗风受山谷先生影响颇深,属于“同光体”。而陈福桐先生则认为他并非抱残守缺而不自变风格者,应属于“同光体”中巢经巢一派。
高自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医门棒喝
医论。清章楠撰。四卷。楠字虚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博览群书,善取众家之长。研究《伤寒论》受方有执影响,在温病方则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撰有《伤寒论本旨》等书。本书旨在“阐明医理,评论诸家之流弊,以警动世”,故名。成书于道光五年(1825)。据《郑堂读书志》载:“今观其书,自六气阴阳论,以迄性说,凡二十六篇,冠以条例九则……其体例颇与徐洄溪《医学源流论》相似,而综其大旨,总以叶天士《临证指南》为宗。”全书论述中医理论、诊法、内外科以及痘疹证治,并附有医案。另一刊本将上述内容作为初集,另以《伤寒论本旨》九卷作为二集,以讨论伤寒、温病以及汇方集解等。有道光十五年(1835)偁山书屋刻本,同治六年(1867)聚文堂刻本,一九二五年绍兴墨润堂书苑石印本。江静波《章虚谷和“医门棒喝”》(《浙江中医杂志》 1964.1.3)可供参考。
医经小学
六卷。明刘纯撰。此书主要承朱丹溪宗旨,而参考刘守真、张洁古、李东垣诸家学说,依作者自己心得撰成。全书分六大类为六卷:本草第一、脉诀第二,经络第三,病机第四,治法第五、运气第六。每篇皆以歌诀概括。内容取自《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脉经》等古籍,皆注明出处。作者认为,刘、张诸家,对湿热相火二气多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治疗,而李东垣则用补中益气之法。对此,应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分时地,一概而论,反会加重其病情。所以须取三家之长,而避其短,补其阴与阳齐等,水火自然升降。可见,作者取朱丹溪之法甚明。医家评刘纯虽系北人,为朱丹溪再传弟子,但其成就仅次于朱氏得意门生戴原礼。杨士奇序称此书“本末条理,明切简备,医学之指南,而端本之书也。”有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初刊本,成化九年(1473)熊氏种德堂刊本。
炮炙全书
刊于日本元禄十五年(1702年),原题为《新增炮炙全书》。日本稻宣义(彰信)撰。中医古籍出版社1981年锌版影印出版。全书共4卷,共记述常用中药474种的传统炮炙技术,并按自然属性分为:草之属、谷之属、菽之属、蔬之属等17类。记述了常用中药的药性、药材质量的鉴别、炮炙的方法、药物的配伍和禁忌等。结合日本本土药材的使用情况,增加了日本所产药材的产地、采收及市售、鉴伪等内容。内容上博采群书,所收药物切于临床实用,修治内容亦易于操作。本次整理以日本元禄十五年(1702)平安书坊太和屋重左卫门刻本为底本。
花当阁丛谈
一名《村老委谈》、《三家村老委谈》,明代文言小说集。徐复祚撰。未见正史及公私书目着录,现有《借月山房汇钞》本,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抄本残卷一种。其书卷帙颇有歧异,据《借月山房汇钞》本王东溆、徐述曾、黄廷鉴跋与《乾隆常昭合志》卷十一,其书原为三十六卷,《雍正昭文县志》卷七十一、《光绪苏州府志》卷七十六作三十卷,而抄本徐述曾跋则称原书二十四卷。但原书已经亡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徐复祚的曾侄孙徐述曾得到六卷本一种,王跋亦称其书存六卷,现存抄本即为此六卷本,残存五卷(缺第五卷及第一卷后半卷)。嘉庆甲子(1804年)黄廷鉴于书坊中得残本2册,为六卷本所无,遂冠在原六卷本之前,刻入《借月山房汇钞》中,即今所见八卷本者(见八卷本黄廷鉴跋)。清徐述曾跋谓其书:“大抵记朝廷典故、忠贞邪佞、孝义节烈、高人义士、仙佛奇踪、豪猾盗贼、倡优乞丐、术数伎巧,与夫街谈巷议、善恶果报,可兴可观,无不胪陈。”可见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其善恶观念、道德褒贬,十分鲜明。书中所否定的内容,主要是朝政弊端和日常生活中的若干丑恶现象,而揭露宦官之患尤为激烈,如卷二《分宜逸事》以严嵩柄权时一寺卿久候其门不得见因求空地溲尿为其僮儿所辱、一监司以十金贿苍头欲求见严世蕃而为不屑掷地的故事,反映严氏父子邪恶势力之嚣张气焰。书中部分故事还以官员对朝廷的不合作和蔑视态度,表现人们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抵触情绪。如卷三《王光庵》条叙王宾清狂傲世,故旧姚广孝自朝中归里相访,竟至其下马脱朝服后方许其入门。作者还对官场及生活中各种丑恶现象予以鞭挞,如卷六《两掾史》条以叶姓得官后死,王姓冒名顶替,与叶姓平分官俸事,揭露官场的腐败;同卷《金潮》条叙金潮外出行商后,其妻与人有私情,遂骗婆婆外嫁他乡,金潮归后寻得其母,并设计以妻换母。表现人们对家庭生活中不良道德行为的憎恶。
般若心经注
般若心经注,一卷,中天竺提婆注并序。
佛种姓经
亦称《佛史经》。南传佛教经典。收入巴利三藏《小部》之中。共二十八品。第一品“宝珠经行处品”,为全经的序言,讲诸天和比丘聚集佛处,看佛陀把宝珠化向空中作经行处,众人赞叹佛的功德。第二至二十五品,叙述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二十四佛的事迹。第二十六品为“瞿昙品”,专门讲述释迦佛的生平。第二十七品为“诸佛品”,介绍诸佛出世的年代,并说在燃灯佛出世的一劫中,同时还有另外的三佛。最后一品是“舍利分配品”,述分配佛舍利之事。经中所说的过去佛的事迹,在南传其他经文中有零星记载,如毗婆尸佛以下至释尊七佛均可见于《长部》的《大本经》和《阿吒曩胝经》中,但没有二十四佛的说法。学者认为此经与《大本经》相类似,是《大本经》的延续和扩展。此经的编纂年代较晚,与《譬喻》(巴利文Apadana)和《所行藏》(巴利文Cariyapitaka)同出于最后的时代。注疏书有佛授(Buddhadatta)的《妙义悦意论》(Madhurattha-vilasini)。后有摩罗斯(R.Morris)的巴利文罗马字母转写本出版。日译本由立花俊道译出,收入《南传大藏经》卷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