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约

高自约
  • 姓名:高自约
  • 别名:名昌隆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贵阳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59
  • 民族族群:

高自约 (1906 — 1959),名昌隆,是贵阳大坝子高家自江西吉安迁人贵阳后的第15世孙,高廷瑶的玄孙。1906年旧历7月出生于贵阳。自幼进私塾读书,14岁考人贵阳模范中学。1926年就读于上海国民大学。后赴法国留学,因故折返,未能终其行。从1927年起,曾先后就职于漳州禁烟处、汕头警备司令部政治处、广州第八路总指挥政治部。1932年,在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任科员。1937年,任广东省民政厅秘书。1939年底,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部总干事。1941年,任中央党部秘书处专门委员。1946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秘书。


高自约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反对内战,渴望和平,爱国进步。在国民党机关做事期间,曾利用其身份,长期掩护中共地下党员严希纯(贵州籍早期共产党员。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家计量局局长、中国致公党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1948年,郭沫若日本夫人郭安娜女士滞留东京,他与同僚黄苗子,通过吴铁城电函国民党驻日本军事代表团,设法保送其回国。1949年初,高自约携眷返筑。同年,为营救侄儿高言善(贵阳“双十一”惨案革命烈士),曾飞赴广州国民政府活动。因拒绝去台湾,设法秘密离穗返筑。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曾对他的历史作出结论:“高自约先生解放前在国民党机关做事期间,曾多次利用身份掩护中共地下党员,从事革命活动,表现进步,对革命有贡献,系爱国进步人士。”


新中国成立后,高自约关注着新中国的发展,关注着新社会的变化,努力地融人新的时代。1956年,他应邀参加省市政协学习;7月,受聘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参与编撰《贵州史》等工作。1959年8月因脑溢血溘然长逝。


高自约天资聪颖,自幼精读古籍,10余岁时,曾代周自密表兄作悼亡诗,留下“锦帐凄清怆欲眠,频频搔首问遥天。更谁怜我更深醉,五月风寒独自怜”的诗句。由于受诗书经史熏陶,古文学造诣极深。他喜读宋诗,尤为崇奉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他倍加推崇贵州诗家郑子尹、莫友芝,并颇有研究。全国政协委员、大书画家黄苗子先生在给他的儿子髙言经的信中,这样追忆道《郑子尹集》是他从不离手的爱宝,战时流离转徙,总是随身相伴的。”


高自约善吟诗作赋,唱和酬答。偶有所得,或感极生嬉,便赋诗咏怀。他的诗作自然朴实,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善于用典。当年,挚友唐希泽在他的诗稿后批注道高公才气如牛,豪情似鬼所为。诗什脱尽人间,与长吉并争千古可也。”黄苗子先生评价称诗功力深到,摘词酌字,矫矫不群,不是我辈可以企及的。和上世纪三十年代诗的风格迥然不同,大抵宗宋诗,兼受莫友芝、陈散原辈的影响。”王萼华先生称高自约的诗风受山谷先生影响颇深,属于“同光体”。而陈福桐先生则认为他并非抱残守缺而不自变风格者,应属于“同光体”中巢经巢一派。

高自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诗的作法

诗的作法

《诗的作法》初版于1931年,原由世界书局出版,以后又多次重版。该书共四章,兼论古今各体诗的作法,分别讲了其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具体写法及诗歌赏读与戒忌等,最后附录有其所见历代诗话的目录。与传统诗话不同,胡怀琛适逢新旧思想、东西学术交融时代,他游走于新旧诗之间,既吸收了传统诗学的一些观点,又放眼世界诗歌文化,在此著作中展现了其通融新旧诗的学力。第一章为“作诗的基本知识”,第二章“如何作诗”第三章是“杂论”。实际上他此章只阐述了关于诗的赏鉴、读法和戒忌几点。第四章“旧诗话的目录”

百官箴

百官箴

南宋官箴。许月卿撰。6卷。此书仿扬雄《官箴》,分曹列职,各审规戒。卷一为许氏所撰《百官箴》表文、序文及次第,卷二为《百官箴》缘起、指归、施用、用韵、讳例,其后四卷为左丞相以下具体职官的箴言。许氏自序称最爱《虞箴》,“惜其所谓《百官箴》者不尽存”,故而效法其体,代为拟撰。从文体看,《百官箴》保持了《虞箴》的风格,多为四言句而有韵,但叙述形式随意多样。并将各官职所掌之事区分开来,既列本职,又及兼官,各自为箴。该书为研究宋代职官、时政及为官准则提供了具体的资料。通行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明刊本。

焦氏喉科枕秘

焦氏喉科枕秘

又名《喉科枕秘》。喉科著作。清金德鉴撰。二卷。德鉴字保三,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对《内经》、《难经》颇有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尤以喉科见长。撰有《烂喉痧辑要》等。卷一为治喉秘法、治喉要诀、临证十二法、焦氏喉症图形针药秘传,论述七十二种喉病证治。卷二载应用良方、秘方、吹药。末附对喉科症之病因、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转归均有论述,并证以图示,形象易晓、条理清楚、切于实际,可供喉科临证参考。有一九五八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古微堂诗集

古微堂诗集

诗别集。十卷。魏源撰。魏源早期诗集名《清夜斋诗稿》,存手书稿本,于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与陈沆手书《简学斋诗稿》影印合刊。后有自订《古微堂诗稿》五卷,以抄本流传。穆宗同治九年(1870),湖南新化人邹季深据其所藏魏源诗全稿梓行,名《古微堂诗集》。卷首有郭嵩焘《魏默深先生古微堂诗集序》。因魏源曾谓“诗集宣分体,不必编年”,故此集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古乐府、新乐府、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六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编次,共收诗二百六十馀题,七百五十馀首。郭嵩焘序称“默深先生喜经世之略”,“人知其以经济名世,不知其能诗”,“先生所著书,流传海内,人知宝贵之,而其诗之奇伟无能言者”,并盛称其诗“极古今文字之变,自发其嵌崎历落之气”,“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化,滃然贲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然此集所收诗尚未全,有部分诗作存《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稿》或散见诸家诗话、总集中,而此编未收。1976年,中华书局将其诗、文合编为《魏源集》,其诗集部分即以此同治九年刻本《古微堂诗集》为底本,与《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稿》、《古微堂诗稿钞本》残本,以及《射鹰楼诗话》对校,补入诗六十馀题、一百六十馀首,共得九百馀首,同题而文字有异者亦作校勘记,或并录异文,为较完备之本。

丁鹤年集

丁鹤年集

元诗别集。4卷。丁鹤年撰。《四库全书》曾据直隶总督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唯仅1卷。本集另有别本,题为《丁孝子集》3卷。本集为黄丕烈旧藏的明初刻本(黄跋认为是元刻本),曾刊入《琳琅秘室丛书》,并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卷首有元至正十四年(1354)戴良序。卷1为《海巢集》,并注明:“海滨避兵时所作”。本卷署“门人四明戴稷编次”。卷2为《哀思集》,亦注“海滨避兵时所作”。卷3为《方外集》,所收入的是与僧、道唱和之作。卷4为《续集》、注明:“兵后还武昌所作”。所谓“兵后还武昌”,系指明初他回归武昌守制于父亲坟园,所以此书肯定编成,刊刻于明代卷后附录有丁鹤年的哥哥吉雅谟丁、爱理沙,表兄吴善的诗。附录后有释至仁的跋,跋云:“太学生戴习,录其师鹤年先生诗,曰《海巢集》者,请题其后。鹤年,予友也。其诗忠义慷慨,有《骚》、《雅》之遗意焉。”可知此跋专为卷1《海巢集》作,但戴稷却作戴习。各种版本的丁鹤年集收入的诗并不一致,所附吉雅谟丁3人的诗,数量也不一样,但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编排上看,本集都是丁鹤年集中较好的本子。

北征记

北征记

北征记,一卷,明杨荣撰。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成祖即位,简入内阁,更今名。历官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正统五年卒。谥文敏。明史卷一四八有传。是篇载永乐二十二年杨荣等扈从北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