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公恩

- 姓名:缪公恩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56
- 逝世日期:1841
- 民族族群:
缪公恩(1756-1841),原名公俨,字立庄,号梅澥,因其善于画兰,故又号兰皋。沈阳汉军正白旗人。于乾隆丙子(1756年)六月生,道光辛丑(1841年)(此为诗稿跋上记载)六月卒(《奉天通志》记为道光丙戌年卒,应为错误),享年八十六岁。年少时曾随父游宦江南,足迹遍及金山、太湖、胥江、吴江、嘉定等地。游历的同时广结各地文人雅士。缪公恩虽赋才学,却科场不顺,“秋试累见屈”,取得生员资格后,“一生未能中举人”?。年五十考取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
缪公恩共兄弟七人,其为长子。二弟缪公仪,候选布政司理问。三弟缪公伟,历任福建永安、长乐、安溪、南平等县知县。四弟缪公僙,太学生。五弟缪公俊,户部外郎。六弟缪德音,太学生。七弟缪德馨,附贡生。缪公恩身为兄长对弟弟们极为谦让和爱护。据《奉天通志》中对于缪公恩的记载:“丁外艰,奉母家居,兄弟七人,家产悉让诸弟,只留城宅一区。”同时在其诗集《梦鹤轩梅澥诗钞》中记载了多首他写与弟弟们的诗歌,如《寒夜独坐有怀三弟公伟》等,可见其对兄弟的情谊。
缪公恩一生娶妻两人,发妻费莫氏早逝于难产,后又续弦张氏。费莫氏出身于满洲八旗的贵族家庭,“曾祖讳文达,官大学士;祖讳费扬古,官郎中;从伯讳温福,官大学士;父讳班济泰,终高陲州牧,聘嫁时任吴江县宰”?。曾祖父文达应为“温达”,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皇帝亲征噶尔丹,“命温达随皇七子允祜、都统都尔玛管镶黄旗大营”。至晚年仍深受康熙帝的器重。从伯温福于乾隆时期曾奉命征讨大小金川,后兵败战死。缪公恩与其发妻感情非常深厚,妻子去世后曾多次作诗怀念,如《悼亡绝句》、《中秋忆亡内》等。通过缪公恩诗中描述,可以看出其亡妻是一个孝敬长辈、友爱姊妹、疼爱子女、心灵手巧、俭朴善良的完美女性。其妻在临终前也曾说:“归君十五年未尝反目,固是君之盛德,亦缘予无大过。”足见两人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可惜这样优秀的女子“积疴既久以产殁”,令人感叹。
缪公恩有二子,长子名缪图箕,字叙天,盛京礼部左翼官学助教官,刑部主事,兵部武选员外郎。当时,缪公恩与其子一同参加助教官的考试,缪图箕中式第一,而缪公恩则以第二名录取,有诗名为证“与长男图箕试助教官箕中第一余第二奉文行取人部”。缪公恩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据朝鲜使臣朴来谦所著《沈槎日记》记载:“二十一日,梅澥向见余所携来《兰溪集》,爱玩不已,愿借去抄出,以示子孙云。故余因以与之,则致仆仆而去矣。”足以见得缪公恩对子孙的良苦用心。缪公恩也为其后代立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缪公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一个人
在《一个人》这部作品中,作者虚构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这个社会没有个人,只有集体,人没有自己的名字,只以一个口号加一串数字来加以区别,人甚至不知道我这个字眼,但凡要表示我的概念,都用复数的我们来代替。 主人公平等7-2521与众不同,虽然自出生起就被灌输集权的思想,人身自由完全被剥夺,也不能如愿以偿地进入研究机构,反而被判定做终身的清道夫,但他依旧凭借直觉与天赋,追求着知识和理性。 聪明的主人公在没人察觉的情况下发明了电灯。可是专家学者们欣赏了他发明的电灯后,胡乱给他扣上一项罪孽的帽子,想要置他于死地。愤怒无奈的平等7-2521只能落荒而逃,逃入原始森林,等待被野兽吞噬的命运。 而在这里,他发现了我这个词的存在
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
我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望族,这种家庭对于人一点好处没有。好容易我母亲冲到社会上来而且成为一个小学校长。我也完全由我母亲的教育而做一个女子师范学校的预科生。但我的母亲由于环境和时代的限制,她的思想也不过是使得我将来有谋取职业的本领,不至于在家里受气,和一个人应该为社会上做一番事业。我自己呢,完完全全是一个糊涂的小孩子,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思想,顶满意自己的环境,觉得自己很聪明,校长、教员、同学都喜欢我,可是这时忽然来了“五四”。
衡曲麈谭
古典戏曲论著。1卷。明人张琦著。这部论著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4个部分。张琦认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传奇之曲,与散套异”。在“填词训”里,他着重论述了散套填词的注意事项。在“作家偶评”里,他对明散曲和传奇作家的成就和风格分别进行了评说,其中不乏高论。如其论汤显祖《牡丹亭》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可谓独具只眼。在“曲谱辨”里,他提出“专在平仄间究心,乃学之而陋焉者”。亦可谓高见。《衡曲麈谭》原附于《吴骚合集》卷首,有明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又有《读曲丛刊》、《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将《衡曲麈谭》点校辑入第4册。
蒙隐集
宋诗别集。2卷。陈棣著。陈棣生当南北宋之间,其父陈汝锡曾有诗为黄庭坚所赏识,而陈棣之诗却不同于江西诗派。其诗多写山林风物,风格清幽。《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棣诗乃于南渡之初,已先导宋季江湖之派,盖其足迹游历,不过数郡,无名山大川以豁荡心胸,所与唱和者,不过同官丞簿数十人,相与怨老嗟卑,又鲜耆宿硕儒以开拓学识,其诗边幅稍狭,比兴稍浅,固势使之然。然统各体而观之,虽乏鸿篇,实殊伪体。大都平易近情,不失风旨,较以生硬晦涩为奇伟,以鄙俚芜杂为真切者,其品固有间矣。”陈棣诗集原本久佚,亦不详其卷数。今本为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另有《宋人集》丙编本。
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
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苏轼为杭州知州,上疏制止,复奉诏进香幡,为置田,故世俗相传,并称高丽华严教寺。自宋以来,人称胜地。明天启中,其寺主持止水,又名僧梦,据术而飞,适遇阳羡 (今江苏宜兴)李翥,请其为寺作志。此志共十二卷,为:原始、景物、祖德、檀那、宫宇、碑记、传志、杂文、题咏、法嗣。是志体例详明,搜录完备,堪称佳作。其中檀那一门,载苏轼谢绝高丽国贡金塔上疏道: 妄淡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等;又载寺院中落,众僧皆谓苏轼取寺前护龙沙,以筑湖堤所致。按理苏轼不应在该寺檀护之列,但既为伽蓝,以护该寺,又历世相传,至吕纯如重建碑,乃叙及苏文忠二三事。佛教因缘,诚有不可解者,无从议其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
简称《心经还源述》。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论释。本疏残存部分自《心经》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疏释至经末,释文较为详尽。卷末有题记谓:“此经元(原)于《大般若》中疏(流)出,如《法华经·普门品》别行之类是也。三藏法师玄奘每受持而有灵验,是故别译以流通。若有人清心澡浴,着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苦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此经之重视。本书历代经录均未著录,中国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