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 姓名:郭雍
- 别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洛阳(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1106
- 逝世日期:1187
- 民族族群:
郭雍(1106-1187),南宋哲学家。字子和。号白云先生。郭忠孝之子。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一生隐居陝州,放浪长阳山谷间。乾道中由陝守任清臣等荐于朝,旌召不起,赐号冲晦处士,后更封颐正先生。
其《易》学受之于其父,自谓 “独闻先人言”,“惟惧无以遗子孙,于是潜稽《易》象,以述旧闻,用传于家,使毋忘先生之业”(《传家易说·自序》)。认为“《易》贯通三才,包括万理”(《宋元学案·兼山学案》)。指出 《易》以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认为“天地人之三而其道一”,“天道不以天高而大于地,地道不以地广而大于人,人道不以人微而小于天地,故三画皆无差殊”(《传家易说·总论》)。因此,三才虽殊,而其理一也,即都得自 “道之大全”,他说: “《易》之道,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一阴一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之道,道之大全也。道之大全,天得之而天,地得之而地,人得之而人。”(《传家易说》卷七)认为“道之大全”浑然一体时,人不得而用,然其散则可以为天地人万物,亦即“道之大全”可以判而为三才,离而为八,重而为六,演而为六十四,“然后天下后世以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家易说·总论》)。其“道之大全”实际就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太极”,故说:“太极为《易》之体,而《易》者用太极之名” (同上)。
提出圣人作《易》,是由于其“忧患后世之深”,“故明其道而载之于此”(同上)。认为圣人“明道”是为了教人“顺道”,祇有顺天之道,才能得天之助,相反,则受其咎,“三才一理也,顺之则易,逆之则难。行于一身尚不能违,况有天下国家,如建侯行师者乎!故得理而顺动者豫。虽天地于日月四时,尚不能外此,则人道固不能违也。”(《传家易说》卷二)又说:“天,君道也”(《传家易说·总论》),“极天下之盛大,惟王能至之”(《传家易说》卷二)。这样就把封建秩序和人伦纲常全部统摄在“道之大全”之中,这是宋代用《易》阐述理学思想的尝试。还强调“象”之于《易》的重要意义,认为“象”是用来表达《易》意的,故离“象”而徒观《易》辞就无从穷《易》的道理,“《易》之意不可得而尽,故有象以尽之也。意不可尽,徒玩其辞,皆空言耳”(《传家易说·总论》)。其《易》学思想于淳熙(1174—1189)初年与程颢、程颐、张载、游酢、杨时、郭忠孝凡七家易说一起集为《大易粹言》。著作有《郭氏传家易说》。
猜你喜欢的书
琴笺
琴学专著。北宋崔遵度撰。1卷。遵度字坚白。祖籍江陵(今属湖北),后徙居淄州淄川(今山东淄博南)。太平兴国进士,官至吏部郎中。通经学,喜读《周易》。尤善鼓琴,深得其趣,“尝谓颐天地之和,莫先于乐;究乐之趣,莫近于琴。”遂撰此书以见其意。是著为朱长文《琴史》收录。所论着重阐述琴面上十三个徽位的结构原理。对十二月附会十二律的说法加以否定,指出这是“数之自然”。然其皆据《周易》之理以立论,认为:“数本于一而成于三,因而重之,故《易》之画而成卦。”琴之理也相同,“一也道之所生也,在数为一,在律为黄钟,在音为宫,在木为根,在四体为心,众徽由之而生。”《易》卦的象数代表了“天地之文”,琴理也由之而生,“是则万物本于天地,天地本于太极,太极之外,以至于无物。圣人本于道,道本于自然,自然之外以主于无为。乐本于琴,琴本于中徽,中徽之外以至于无声。是知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琴者考天地之声也。”此种以乐理比附《周易》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然代表了宋初的一种音乐理论,故可供研究者参考。
玄虚子鸣真集
玄虚子鸣真集,元朝玄虚子撰,卷首有元宪宗元年(1251)玄虚子门徒张志明序文,可知此书出于元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书中辑录七律、七绝诗四十五首,多抒写全真道道士闲居养索之情趣,歌咏明心修性之事。如云:「人间利害般般尽,跟底浮华物物疏,兴后蒲团盘膝坐,闲来土塌展腰舒。」警诫世人看破名利荣华,斩断尘念。又唱言道禅一致,谓「禅道无为道是禅,道禅无二没枯偏」,玄虚子为金元之际全真道教徒,山西汾阴龙兴观道士。
春消息
寂寞守空闺之女本多,他独愿“助人为乐”。无论寡妇、使女、小姐、仆妇,有求必应,不择贵贱,母与女齐御主与仆同欢。好一幅“阴阳交欢大乐图”。
明神宗宝训
明神宗朱翊钧语录汇编。叶向高、温体仁等编纂。天启元年(1621)敕修,崇祯初成书。二十六卷。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十二页。
自证说法
《大正藏》第79卷,然此自证三菩提(文)尔者于自证极位。可云说今经乎。答。此事古来难义。末学虽难一定。且依相承一义非自证极位之说可答申也。两方也。若云非自证说者。凡思今经以自性法身为能说教主。以自觉境界为所说法门。此则一家不共之实义。诸教超绝之规模也。是以我乘内证智如来金言。自受法乐高祖定判。悉非显为自证说旨乎。若又依之云尔者。思自证极位超言议境过心思域。争有说法义乎。加之案文段起尽。住自证境无众生蒙益义故。住神变加持三昧说今经(见)尔者两方也。
阿弥陀经通赞疏
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三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的注释书。序文分六门总述经文大意:一曰总述源由、二曰别明宗旨、三曰彰经体用、四曰翻译时人、五曰论于顿渐、六曰正释经文。在“正释经文”中,先解题目,次释经文。经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每一段先列经文原文称“经云”,次为疏文称“赞曰”。据辽大安五年(1089)日僧韶显所撰题记,知此疏在北宋时已有刻本,估计为《开宝藏》本,《金藏》据之覆刻。此刻本传入日本后不久即有重刻本,但国内因南宋及元、明、清诸藏未及收载而失传。今见载于《金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