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应泰

- 姓名:谷应泰
- 别名:字赓虞,号霖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丰润(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1620
- 逝世日期:1690
- 民族族群:
谷应泰(1620-1690年)清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字赓虞,号霖苍。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及第,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顺治十三年(1656),于提督浙江学政佥事任上,延揽学者,搜集史料,编撰《明史纪事本末》,并创立湖山书院。性嗜博览,工文章。参与者有张岱、陆圻、徐倬、张子坛等人, 于顺治五年(1648年)成书。并创立书院于湖山之巅。十五年,全书告成刊行。两年后遭御史董文骥弹劾,指斥书中有不利清朝言辞,审查后,并未发现犯禁语言,故未受惩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逝世,时年70岁。除《明史纪事本末》外,尚著有《筑益堂集》。
谷应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假疯子凶杀案
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松本清张 。全书共收十一篇精心佳构。他的作品以其一贯的锐利观照,描绘刻画人的欲念,爱与恨的挣扎,人性的险恶,以及世俗男女一步一步陷入万劫不复的历程。扬弃一般刻意安排谜局的窠臼,展现崭新的意趣。彷佛书中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朋友,极其真实性。
周易解题及其读法
钱基博撰。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为王云五主编《国学小丛书》中的一种。凡七章,第一至六章为绪论及《周易》解题、作者、先秦诸子引《易》、汉以后《易》学、《周易》本子;第七章《周易之读法》,为书中重点,分四事简说:一曰《明易之学》,二曰《读易之序》,三曰《籀易之例》,四曰《说易之书》。全书大旨,盖欲略述《易》学之基本问题,以导引初学者入门。
两般秋雨盫随笔
清代文言笔记集。8卷。梁绍壬著。道光十七年(1837)钱塘汪氏振绮堂初刻。卷首有汪适孙《序》。翻印本甚多,如文德堂刻本、光绪十年(1884)吉华室刻本(卷末增许之琎《书后》、王堃《后序》)、光绪十八年(1892)兰溪铜活字本、宣统元年(1909)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民国年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旧小说》(己集)本、《清代笔记丛刊》(第6卷)本、《笔记小说大观》(第1辑)本等。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式标点本,并删去两则。该书共录890篇,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笔记集,其内容驳杂而充实,或记载掌故,或评述诗文,或讨论学术,或考证名物。其中较突出者是有关鸦片战争前夕清代政治、经济情况的记载,并对民生疾苦表现了深切的关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文学方面,则记载了清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以及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的资料,较有文学史料价值。但其中也夹杂宣扬封建迷信、诬蔑农民起义等消极内容,表现了作者的局限性。
北碑南帖论
一篇。书论。清代阮元撰。此篇选自《揅经室集》,专论北碑南帖的字体流变等特点。北碑,是指“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的古石刻,自秦刻石而后,古人法书未有不托金石以传的。两汉隶碑兴,最有矩法,学者慕之,转相摩习,皆以善隶书为尊。是以北朝书家长于碑榜,今榜虽不可见,但瓦当、砖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衣带所携,均为帖。存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晋室南渡,《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后南朝敕禁刻碑之事,碑帖绝少,惟帖是尚,字体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他在举了大量事例说明这种变化之后,用结论性的语言归纳为: “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此论看似折衷,实则为清尊碑进行了有力的鼓吹。今有《文选楼丛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历代书法论文选》等版本行世。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叙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北宋陈景元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作者自序,自称幼年出家访道,老归茅山,欲诵《大洞真经》。因原经文字讹谬,「遂将前辈修习之本及茅山藏本比对隐书,辄撰音义,兼疏同异,粗解所疑」,可见此书系《上清大洞真经》之校释本。其经文首载《灭魔神慧玉清隐书内祝隐文》,然后依次列载三十九章经文。作者又摘取经文中单字或词句,注解其读音词义,或校勘其文字。是为现存《上清大洞真经》之最早版本,可校正《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所载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文字篇卷之误。
大乘入道次第
亦称《大乘入道次第章》、《大乘入道章》,简称《入道次第》、《入道章》等。佛教著述。唐智周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以法相宗理论为基础,论述了修佛果证菩提所必须经历的各个阶段,及各一阶段的修行方法、所对治的问题(障)等等。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敦煌遗书中还存有《大乘入道次第开决》,系对《大乘入道次第》的疏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