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藩

郭庆藩
  • 姓名:郭庆藩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南湘阴县人
  • 出生日期:1844
  • 逝世日期:1896
  • 民族族群:

郭庆藩(1844~1896),原名郭立埙,字孟纯,号子瀞、岵瞻、瀞斋,室名十二梅花书屋、岵瞻堂、泊然斋,湖南湘阴县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享年五十二岁。


清末举人。官通判,分发浙江。后以道员改江苏。精于文字、训诂之学。为国子监助教郭昆焘长子,清末大儒郭嵩焘世侄,自幼读书于其家塾云卧山庄。四岁时,其祖父郭家彪撰《训蒙真诠》,即授意诵读,因而郭庆藩得到了良好的啓蒙教育。郭昆焘著有《云卧山庄家训》,这部书主要包括《论读书五则示儿辈》、《论书法十则示儿子庆藩》、《论诗七则示儿子庆藩》、《示儿子庆藩帖》等。庆藩秉承家训,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但早年却屡试不第。后参与镇压太平军,升任浙江知府。曾两度管理专卖征税,革故鼎新,颇有成效。清光绪七年(1881)被任命为驻日使馆参赞,因病未能成行,直到第二年七月,才得以出发。行至上海,又身染重疾,于是辞官,归家修养。期间父亲郭昆焘去世,又服丧三年,一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在家共居住十年。


勤学好思,对《说文》研究深入。著作主要有《说文经字考辨证》、《说文答问疏证补谊》、《说文经字正谊》、《合格方言》、《许书转注说例》、《庄子集释》等。

郭庆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有人的用处

人有人的用处

副标题《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著作。美国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著。本书初版于1950年,随后,作者又对本书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1954年由英国伦敦艾尔一斯波蒂斯伍德(Eyre and Spottiswoode)出版公司出版。这是作者继《控制论》出版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分11章,主要探讨如何运用控制论来看待与分析社会。书中,作者首先将社会看做是一个通讯和控制的系统,在这一基本思想指导下,分析了人类社会的通讯特征;分析了一些具有一般性的社会现象,如语言、法律等;分析了工业革命以及通讯机器和未来等问题。从而说明人类只有通过对消息及有关通讯设备的研究,才能了解社会;阐明在这些消息和通讯设备的未来发展中,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消息,势必要在社会中占居日益重要的地位。

阵纪注释

阵纪注释

《阵纪》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何良臣撰,陈秉才一九八四年注释。本书对《阵纪》原文详加注释,并全部翻译成白话文,深入浅出地进行评说。《‌阵纪》‌是明代军事家何良臣撰写的一部兵书,‌重点探讨战阵之间的纪律,‌治军思想是该书的重点。‌《‌阵纪》‌不仅深入探讨了战阵纪律的重要性,‌还对如何选拔兵员、‌定岗定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何良臣主张,‌要打造纪律严明的军队,‌首先需要在士卒的招募和选拔上下功夫,‌即“募选”。‌他认为,‌通过严格的选拔过程,‌可以确保军队的质量和效率。‌此外,‌《‌阵纪》‌还强调了实际作战中的军事实用性,‌反对那些只追求美观而无实际战斗效果的训练方法,‌提倡“真艺”及“功夫”,‌使武艺朝着“遇敌制胜”的方向发展。‌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本书于1953年8月开始动笔,1954年1月1日开始于香港《大公报》连载。美丽少女祝英台假扮男妆。来到寒山寺。遇到梁山伯,同窗三载,感情挚深。因父亲得病,祝英台要回家。梁山伯十八里相送。英台表露自己女儿身,梁山伯甚为惊讶,互表爱慕之情。英台被嫁给马文才,英台不从,与梁山伯密会,倾诉衷肠。马家迎亲时。英台来到梁山伯坟前,悲痛欲绝,出人意料的事情出现……

评书帖

评书帖

书法杂论。清梁楠撰。一卷。共141则。系作者死后由士淦(姓不详)搜辑其随笔札记而成。首录《执笔歌》。全书前六十则包括执笔法、法书品评、碑帖源流、学书事宜等内容,后八十一则杂论各家书法。梁氏极注重执笔法,并以此做为评价书家造诣高低的重要标准。于执笔,主张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运笔不可过快,过快便无顿挫,又不可过慢,过慢不劲利;下笔不可力弱,但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主要论述执笔法,评论各类书法家的优劣,各种碑帖的起源以及学习书法的心得。评论十分精审,论学习书法有独到见解,但说理不深。有《啖蔗轩集》附刻本,《美术丛书》本。

金色童子因缘经

金色童子因缘经

十二卷,赵宋惟净译。说佛灭后有大商主子身有金色光,名金色童子。阿难教化之之因缘。

大乘入楞伽经

大乘入楞伽经

又名《楞伽经》、《入楞伽经》、《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七卷。英、法、俄、日等亦有收藏,另有若干号散藏于各地,总计共约九十号。其中有多号附有《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此经结构与十卷本*《入楞伽经》基本相同,内容亦主要为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法”。经文宣扬如能消灭阴覆于阿赖耶识的一切虚妄分别,一切根识也就随之而灭,由此说明离心无一切境界,三界唯心。经中提到真如、藏识、意识等一系列概念,为后来的《唯识论》、《起信论》所发挥。异译本参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历代大藏经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