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

何三畏
  • 姓名:何三畏
  • 别名:字士抑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今庄行乡人
  • 出生日期:1550
  • 逝世日期:1624
  • 民族族群:

何三畏(1550-1624),字士抑,号绳武。今庄行乡人。陈继儒授业恩师。万历十年(1582)举人,任浙江绍兴推官(法官)时,有人借权贵势力干涉讼案,但何不予理睬,按法惩办了坏人。该权贵散布流言蜚语,何宁愿辞职,决不屈从。后遭母丧,遂不复出,构芝园,日与宾客为文酒会,有古豪士风。凡台察长吏造门请益者,必开陈利弊,无所隐讳,晚年专心著述,著有《云间志略》、《凤凰山稿》、《芝园集》、《何氏类熔》等书。卒年七十五。

何三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

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人生适意最难得

人生适意最难得

散文集,梁实秋著。人生适意最难得。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生适意最难得》一书中,有人生的诸般状态:“寂寞是一种清福”“考试为苦事”“年龄是一个禁忌”;有人生必要遇到的事:如教育孩子怎么用钱,把吃醋的劲儿用在伟大的事业上;有关于人生的故事: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人生之路都要自己走完;有读书这种生活方式:“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人生到了一种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绣云阁

绣云阁

神魔小说,近代魏文中著。八卷一百四十三回。这是一部讲述紫霞真人的两个弟子下凡托生向世人阐道的长篇神魔小说。世上多非道,紫霞真人受道祖之命遣弟子虚无子下凡问道,其门下虚心子因妒忌也同时下凡去扰乱闻道。本书的故事情节便由此而展开。虚无子投生为三缄,虚心子投生为七窍。三缄求道但为凡心所动,求取功名美妻,紫霞真人使他娶妻不成,仕途复遭挫折,被流放塞外,历尽磨难,方领悟到功名富贵的虚无本质,开始了云游天下“阐道”的使命。而七窍却被妖怪化成的美女所迷惑,又热衷于功名,高中巍科,官放南龙。三缄在阐道途中,收服了无数善善恶恶的山精水怪和市邑俗子,堵绝旁门邪道。紫霞真人的师弟灵它真人因妒恨师兄便纠集一批妖魔与三缄作对,迷惑七窍。然而邪不压正,三缄在众仙子的保护下,力战群妖,争取了七窍,使他断绝尘根,重返道门,终在万星台一起飞升上天,住进紫霞真人造就的绣云阁。

论语类考

论语类考

二十卷,明陈士元著。考证《论语》名物典故,该书考证《论语》名物典故,分天象、时令、封国、邑名、地域、田则、官职、人物、礼仪、乐制、兵法、宫室、饮食、车乘、冠服、器具、鸟兽、草木十八门,又各系子目,计四百九十四条子目。于《论语集注》不为苟同,每条必先列旧说,而蒐讨诸书,互相参定,加以“元案”二字,对一切杜撰浮谈,悉为纠正。在明代有关《论语》的注解中,是最有根底之书。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凡十卷。隋代天台智顗述,法慎记,其后灌顶再加编整。略称禅波罗蜜。又作渐次止观、次第禅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其内容乃于三种止观中,详说渐次止观。凡分十大章:(一)修禅波罗蜜大意,(二)释禅波罗蜜名,(三) 明禅波罗蜜门,(四)辨禅波罗蜜诠次,(五)简禅波罗蜜法心,(六)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 (七)释禅波罗蜜修证,(八)显示禅波罗蜜果报,(九)从禅波罗蜜起教,(十)结会禅波罗蜜归趣。其中:(一)修禅波罗蜜大意,系叙述全书之大意,略论十非心,并明菩萨之四弘誓愿。(二)释禅波罗蜜名,就禅波罗蜜之翻译,作种种解释料简。(三)明禅波罗蜜门,说禅有色心二门,及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门之别。(四)辨禅波罗蜜诠次,说自初发心至佛果等修禅之次第阶级。(五)简禅波罗蜜法心,明法心分为有漏、无漏、亦有漏亦无漏、非有漏非无漏等四种,及说佛以四悉檀之因缘说此法。(六)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为欲开发内心、安心习学者,示修禅之前方便。初说外方便定外用心之法(即二十五方便),次明内方便定内用心之法。(七)释禅波罗蜜修证,谓禅有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等四种,并详说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九种禅波罗蜜。而缘理无漏一段及非世间非出世间禅修证之相,及后之果报、起教、归趣等三章,则阙而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