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原肇

淮海原肇
  • 姓名:淮海原肇
  • 俗姓: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淮海原肇,宋代临济宗大慧派僧。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俗姓潘。号淮海。十九岁剃染受具足戒,嗣径山浙翁如琰之法。浙翁示寂后,绍定六年(1233),应安吉州道场之请,初于通州报恩光孝禅寺任住持。其后历住双塔寿宁万岁禅寺、清凉广慧禅寺、万年报恩光孝禅寺、万寿报恩光孝禅寺、江心龙翔兴庆禅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景德灵隐禅寺、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诸刹。世寿不详。著有淮海肇和尚语录、淮海外集、淮海挐音等。[续传灯录卷三十五、增集续传灯录卷二、佛祖纲目卷三十九、续灯存稿卷二、五灯严统卷二十二]

淮海原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三五傍救醮五帝断殟仪

太上三五傍救醮五帝断殟仪

太上三五傍救醮五帝断殟仪,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内叙道士为人醮祭五帝,断除疫鬼之仪。谓凡人家遭逢天灾厄难,家口瘿疔,皆因宅合前后五帝神祗不卫于人,以及疫鬼作祟所致。可择良日准备法物,请道士醮祭五帝。醮祭之法,有入坛解秽、发炉、宣咒、上香酒茶、吟赞等仪式。

归藏

归藏

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归藏》为三《易》之一,又名《坤乾》,《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记载。郑玄以为殷代之《易》。该《易》以重卦坤为首,乾次之,故名《坤乾》。又因坤象征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故名《归藏》。《礼记·礼运》载孔子语:“我欲观殷道,是故知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以《坤乾》之义可以观殷道,表现在《坤乾》的卦序上首坤次乾,反映殷代强调母系即“殷道亲亲”的特点。《太平御览·学部》引桓谭《新论》称: “《归藏》四千三百言”,又 《北堂书抄·艺文部》 引 《新论》:“《归藏》藏于太卜”。据此,该书汉时尚存,独不见于《汉书·艺文志》中。今传《三坟书》中有《归藏》,已证其伪。此《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未知作者,晋《中经簿》已见,说明成书较早。《隋书·经籍志》作三卷,晋薛贞注,后散佚。宋《中兴书目》仅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宋以后此三篇亦佚。欧阳修以为宋时所存三篇疑非古经,马端临疑并出刘炫伪作。《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有《归藏》文一条,王国维据殷墟卜辞证其为殷代古《易》。马国翰辑本大体本之朱彝尊《经义考》,或有补遗。日本藏唐写本《秘府略》卷八百六十四及日本写本《释遍照文镜秘府论》中各引一条,不见于马氏辑本。据《丛书综录》知,清人王谟、洪颐煊、马国翰各有辑一卷。唐人司马膺亦注《归藏》十三卷,早佚。

唐末藩镇演义

唐末藩镇演义

一本书以提倡信义唤醒世人为主旨
一本书起自黄巢作乱,终于朱温被弑,凡三十八年
一本书大事依据通鉴新旧唐书五代史,但详于藩镇事迹,其它与武事无涉者多付阙如
一本书采用小说中白话演义体裁,便于普及。惟当时诏命书札文章华茂者,则仍其旧。盖用白话译出,不独冗长,更嫌乏味,反令阅者厌观

白话元史

白话元史

《元史》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明宋濂等撰。修于洪武二年(1369),次年又做修改。二百一十卷。分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据元代各朝实录、诸家行状、墓表及《元经世大典》等编成,保存了较多史料。此书为《元史》白话文。

佛说盂兰盆经讲录

佛说盂兰盆经讲录

慈舟老法师讲,弟子沙弥通阿纪录。《盂兰盆经》经中讲,目犍连获得6种神通之后,想将母亲度为佛教徒,以报哺乳之恩。他运用神通见母亲在饿鬼地狱受苦,不得饮食,十分悲痛。他喂母亲饭食,饭食到嘴边即化为炭火。目犍连悲恸号哭,向佛陀诉说。佛陀说,要在七月十五这天准备盆器,内盛甘美饮食,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其功德可使现世父母、亲属得到解脱。目犍连照做,母亲即刻解脱。《盂兰盆经》内容因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道相一致,故受到统治阶级与民众的欢迎,译出不久,中国便出现了盂兰盆节。该经短小,便于念诵,在中国流传1500多年而不衰,并在唐以后被改编、演绎为数十种小说和戏剧,在民间广泛流传。

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忏文

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忏文

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毘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忏文,一卷,唐不空译,尾题下注亦名三十七尊礼忏文,碛嘉题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礼,见大正勘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