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华

褚华
  • 姓名:褚华
  • 别名:字秋萼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上海人
  • 出生日期:1758
  • 逝世日期:1804
  • 民族族群:

褚华(1758~1804),清农学家、史地专家。字秋萼,号文洲,上海人。生平好读经济名物和海隅轶事,曾以写关于上海棉纺织业及其历史专著《木棉谱》而闻名。该书沿用中国古代对棉花的称谓“木棉”而取书名。书中对中国植棉的历史文献作了汇总,详细叙述了从选种、播种到施肥、锄草、套种、提花(采棉花)的一整套栽培技术。记述了棉花初加工时一人脚踏轧车去除棉籽的操作过程,纺纱过程及产品品种,还记述了染整工艺,使人们了解到当时已有染蓝、染红、染杂色的分工,印花也有多色刮印花和缕空版的套色刷印两种不同工艺。书中还介绍了棉纺时所用机器设备的功能及操作方法。因他在书中记载的上海地区的棉纺生产情况多是根据传说汇编的,1935年被收入《上海掌故丛书》。又撰《水蜜桃谱》一卷,该书记述栽培、换接以及除虫的方法,还讲到水蜜桃的特点。

褚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意气”的构造

“意气”的构造

“意气”是从江户时代大都市的游廓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具有相当程度的都市风与现代性。狭义上的“意气”正如九鬼最早所说,是一种“‘为了媚态的媚态’或‘自律的游戏’的形态”,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气地”(傲气)两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与美为目的、不功利、不胶着、潇洒超脱、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在这种审美张力与审美静观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意气”之美。

救命书

救命书

兵书。明代吕坤撰。全书共2卷(一作1卷)。坤有《安民实务》,已著录。作者有感于明代后期兵祸连年、城防废弛,守备不力,遂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撰为是书,希望将士能以此守城保民,免于兵害。内容以城邑防御为主,条列城守事宜、遇变事宜和预防事宜共30余项。包括守御战法、城邑内外居民出入管理、粮食储备、水源保护、守城官选拔、紧急情况处置、团练乡勇组织训练、守城必用工匠和器物等。现存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刻本、万历四十二年(1614)乔胤刻本、清道光壬辰年(1832)束鹿堂刊本、道光戊申年(1848)瓶华书屋刊本、宁陵吕氏刊本、《借月山房汇抄》本、《指海》本、《泽古斋重抄》本、《式古居汇抄》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十余种版本。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是陆修静专为授度灵宝经箓、法位而创制的科仪,在道教科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

尊者世友造,宋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共译,十二卷。与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同本异译,但有七品。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亦称《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经》,简称《文殊赞法身礼》、《文殊法身礼》。密教经典。唐不空译。一卷。说文殊赞佛四十一礼。前附不空经序(奉进表),题注“此礼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庄严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阿吒婆呴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

阿吒婆呴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

一卷,失译。与幻师咒缘起同,而说咒人,及咒,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