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逊

- 姓名:何逊
- 别名:字仲言
- 性别:男
- 朝代:南朝梁
- 出生地:东海郯(山东郯城)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何逊,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山东郯城)人。曾祖何承天为刘宋御史中丞,亦能诗文。8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范云见其对策,大加称赏,结为忘年之交。从此何逊每作一诗一文,范云都加嗟赏,对人说:“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曾对何逊说:“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梁天监年中,起家奉朝请,迁中卫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并随萧伟到江州。萧伟雅爱文学之士,常与游宴。后还京师,为安成王萧秀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晚年又曾任庐陵王萧续记室,随府到江州,卒于任上。
何逊文章时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梁元帝萧绎曾著论说:“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可见他的诗名已能与沈约、谢朓相颉颃。其诗擅长描写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往往通过客观事物的描写烘托衬写出主观情感,较少用典,寓目即书,因而显得情真意切,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诗风略近谢朓。他还受到“永明体”的影响,遣辞造句很讲究声律,不少诗作体现出更加明显的格律化倾向,较接近于成熟的律诗。所以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及诗律时,就曾举他的《伤徐主簿》3首为例。他的诗语言细致贴切,对仗工整而不失自然流畅之美,这个特点对杜甫很有影响。杜甫就曾有“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绝句》)的自白。
《梁书·何逊传》说,何逊死后,时人王僧孺曾编定其文集共8卷。但至隋已是7卷(见《隋书·经籍志》)。此后散佚。明人张溥辑有《何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今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何逊集》。
猜你喜欢的书
雍正畿辅通志
河北地方志。清李卫等修,陈仪等纂。一百二十卷。卫字又玠,砀山(今属安徽)人。识字不多,纳资为户部郎,雍正时官至直隶总督。仪有《陈学士文钞》已著录。旧称京都附近为畿辅,清代为直隶省三别称,包括北京周围县境、天津、今河北部分近京县份。元明无志,元代有《析津志》仅记京师(今北京市),明代畿内之地,直隶六部,而其他诸省皆有通志,独直隶省缺如。清康熙十一年曾草创一志,未为详确。至雍正朝,初聘辰州府同知田易设局修纂,及至李卫来治,于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一百二十六万余字。首冠畿辅舆地全图,总图、分图共十八幅。绘制精详,标记得体。山川道路、城镇屯集,十分醒目,自然和文化景观兼收。正文分诏谕、宸章、京师、星野、建置沿革、形胜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学校、户口、田赋、盐政、兵制、河渠、水利营田、陵墓、寺观、古迹、风俗、物产、职官、人物、艺文等二十九目。订补缺,较康熙志完善。内容广涉今河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建筑等历史资料。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商业发展、名胜古迹、植被分布、生态平衡等无不备载。堪称当时河北地区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清代方志中可谓上乘之作。有雍正十三年刻本, 《四库全书》本。
鸳鸯牒
鸳鸯牒,旧谓夙缘冥数注定作夫妻的册籍,“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下乃成。”明末文人程羽文创制《鸳鸯牒》,为历史上40位女子另择佳偶。按照出身和个人特点,将她们分成8大类——帝妃8人、名媛5人、宫女2人、女冠2人、才女10人、民女4人、孝女1人、妓女8人。
不如雅致过生活
“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简单、安静、从容,这就是梁实秋的雅致生活。 《不如雅致过生活》收录了梁实秋先生以“雅致生活”为主题的代表作品。在梁实秋的笔下,饮酒、喝茶、照相、旅行、下棋、写字、衣裳、婚礼、音乐、画展、读书等生活中琐细平常的每一处,都透出一种闲适雅致有趣的情味,也有深刻睿智的洞见。雅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心境,更是一种品格:即“不事声张的勇敢,稍许的刻板,以及在生活的泥淖里照常煮茶的性格”。 雅致生活并不难得,它在生活的细节里,它是限制中也有更好的生活可能,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内心姿态。内心湛然、平和、从容,让自己能够慢下来、闲下来,细微处,你也可以拥有雅致生活。
结社集会律
清朝末年颁布的一项单行的行政法规。该法是清末社会大变动的情况下,清政府为加强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而制颁的。《结社集会律》颁布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初九日,计三十五条。该律规定,严禁“秘密结社”,对“各省会党”要严行惩办,并给“政事结社”、“政论集会”、“整列游行”设立了各种苛刻条件及违律罚则。如第十九、二十条规定:“无论何种结社,若民政部或本省督抚及巡警道、局、地方官,为维持公安起见,饬令解散或令暂时停办,应即遵照办理;无论何种集会或整列游行,巡警或地方官署为维持公安起见,得量加限禁或饬令解散”。故清政府的这一《结社集会律》,基本精神是抵制日益高涨的民主主义思潮和不断深入的民主革命运动,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秩序。
楞严经文句
楞严经文句,十卷,明智旭撰述并后序,道昉参订。
佛顶最胜陀罗尼经
一卷,唐地婆诃罗译。尊胜陀罗尼经之第二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