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

- 姓名:寒山
- 别名:寒山子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寒山,唐代释子、通俗诗人。又称“寒山子”。生卒年不详,据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当生活于贞观年间(627—649)前后。宋人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秩官表》记载,闾丘胤于贞观十六年(642)至二十年任台州刺史,曾访寻过寒山。胡适据《太平广记》所引《仙传拾遗》,以为闾序是神话传说,不可信,寒山生卒年当为公元700年—780年。王运熙《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考证为大历时(766—779)人,活了百余岁。
寒山曾隐居天台唐兴县(浙江天台县)西70里的翠屏山。其山高寒,当暑有雪,又名寒岩,故自号“寒山子”。从其诗大略可知,他出身富贵,住咸阳附近,少年“学文兼学武”,自称“书剑客”。正当他“文武各自备”,“梦去游金阙”时,忽遭变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30岁即隐居天台,成为“长伴白云闲”的隐士。据闾丘胤《序》,他“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著火”,以寺庙中“残余菜滓”维生。据其诗句“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当寿逾百岁,山居到老。生平与僧人丰干、拾得友善。
寒山平日写诗,书于竹木石壁和村野厅壁,自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诗的内容有些劝人弃恶从善,近于佛偈;有些描写服食求仙,似道家语;也有讥讽时世、同情民生之作,并有探求自然和人生奥秘之什。语言通俗,如同口语,形式自由,全无题目。自道“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
寒山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被称为“寒山体”。宋人王安石和明人陈献章等都有仿效之作。寒山诗早已传至朝鲜、日本诸国,有日、英、法等文译本。近年有法国汉学家卡瑞所译《寒山诗集》,畅销一时。本世纪50至70年代,西方国家曾出现“寒山热”,一些青年人把他作为精神崇拜的偶像。其诗现存300余首,《全唐诗》卷806编为1卷。
寒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正德朝邑县志
明代方志。明王道修,韩邦靖纂。二卷。道,武城(今属山东)人。正德进士,历国子祭酒,终官吏部侍郎。邦靖字汝度,号五泉,陕西朝邑(今大荔)人。正德进士。官工部主事。著《五泉诗集》。邦靖因前代志书卷帙浩繁,记事欠详,文晦不白,于正德十四年(1519)成此志。二卷,分为七篇:总志、风俗、物产、田赋、名宦、人物、杂记。全书仅5700余字,《四库全书总目》谓:“古今志乘之简,无有过是书者,而宏纲细目,包括略备。”因其过简,古今志界人物多所批评。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真诰》卷十四引《七圣玄记》;《上清大洞经目》着录「上清七圣玄纪回天九霄一卷」,皆指此经。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无上秘要》、《云笈七签》等书亦多引此经。经文乃高圣撰集,言存思礼拜神真,记名上天简箓之法。全书分四篇。一、《高圣六合隐存定简记仙上法》。其法以六合之日入室存思礼拜玉帝及五老仙伯等神,可感召神灵降授宝诀,题名七天白简素箓,七年得仙飞升。二、《高圣玄纪得道隐名内文上篇》。内载「七圣玄纪」诗七首,诗中隐含诸神宝名。据称得此文者可白简定数,勤修苦行,长斋念真七年,有灵瑞下降。三、《高圣隐书金名玉字内文》。内载十三组符箓,皆为上天隐书真文。依法择日书写佩服隐文,存神礼拜,行之九年则题名帝籍,飞升成仙。四、《高圣仙禁七伤之法》。内列举欲图题名金简玉箓之学者不得触犯之七条罪过。若违犯七条禁律,将受惩罚伤败,故称「仙禁七伤之法」。
神农本草经读
又名《本草经读》。清陈念祖撰。一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陈氏有感于“宋元诸家,师心自用,药品日增,经文日晦”,欲阐发经旨,融贯《金匮》、《伤寒》之法于一帙,撰于嘉庆八年(1803)。其中辑录《本经》时用药物一百十八种,《本经》以外药物附录四十七种,计一百六十五种。按上、中、下三部分类,每品先列《本经》 及其他古籍原文,然后逐字加以解释。亦引用《本草崇原》等书具体内容,加以注释。详析药物气味、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等。继而阐发《伤寒》、《金匮》对药物的运用。间附按语于后,多有独到见解,有嘉庆八年橦书屋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商务印书馆《陈修园医书五十种》排印本及一九三七年上海大文书局《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排印本。
云溪友议
唐代笔记小说集。范摅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范摅《云溪友议》三卷(咸通时,自称五云溪人)。”《崇文总目》同。《郡斋读书志》小说家类亦著录为3卷,云:“唐·范摅撰,记唐开元以后事。摅,五云溪人,故以名其书。”《直斋书录解题》却称“《唐志》三卷,今本十二卷。”现存各本卷数并不一致。主要有明刊本(《四部丛刊续编》即据此影印,附张元济校勘记1卷。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又据此排印)、《四库全书》本、《嘉业堂丛书》本(附刘承干校勘记3卷)等分上中下的3卷本,共65条,每条有3字标题。卷首有范摅自序,说明本书是他记朋友议论时的所闻而成。这种版本应较符合原本面目。《裨海》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为12卷本、缺范摅自序和每条的3字标题。其余《说郛》本、《唐人说荟》本等为1卷本。全书内容十之七八是诗话,属唐人记唐诗轶事,虽偶有误记,仍有重大参考价值,可补《本事诗》的不足。其后成书的《才调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也从中取材不少。另外有些故事属传奇小说,如《玉箫化》写韦皋与玉箫的再世姻缘,《江都事》写李绅轶事等。范摅生卒年不详,仅知是唐僖宗时人。原籍吴(江苏吴县),后迁居越地五云溪(若耶溪的别名),在书中自称“云溪子”,本书亦名为《云溪友议》。
革命军
邹容著。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5月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共七章。章炳麟作序。书中论述了革命的正义性、必要性及其方法和前途,歌颂革命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世界之公理”,是“去野蛮而进文明”的“天演之公例”。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扫除干涉中国主权的“外来之恶魔”,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笔锋犀利,文字通俗,风行海内外,系二十世纪初年鼓吹革命最有影响的论著。各地书肆为免清廷检查,易名《革命先锋》、《图存篇》、《救世真言》等加以翻刻,销量达一百一十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数首位,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
礼记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撰。《宋史·儒林传》载了翁《九经要义》,明代已不全。《四库提要》著录《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左传》四种,而《礼记》缺残。后阮元从宋刻影抄,并撰《提要》一篇进呈,原书三十三卷,失去一至二卷。始知尚存残本。此本光绪丙戌苏局用姚氏咫进斋所藏影宋抄本校刊。此书取有关《礼记》注疏,据事列类,摘取要义,删节注疏,存其简当,去其繁冗。每段之前,各有标目,以便观览理解。《礼记正义》疏文繁多义理丰富,但不易得其涯略,此书将其删汰过半,又甚精允,可作为研究《礼记正义》的精本。书中第五卷《王制》分上、下,实有三十四卷。今存本缺《曲礼》上、下两篇,故实存三十二卷。今存《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