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翰

- 姓名:胡翰
- 别名:字仲申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金华人
- 出生日期:1307年
- 逝世日期:1381年
- 民族族群:
胡翰(1307年~1381年),明哲学家,字仲申,学者称之为长山先生。浙江金华人。他早年师事吴师道、吴莱,致学于古文,后来又从学于许谦。元朝末年,他居住南华山,著书立说。明太祖下金陵,召胡翰,授以衢州教授之职。洪武二年(1369),他被聘修撰《元史》。在哲学上,胡翰接受了陆王心学的心本体论而又有很大出入。他极力夸大圣人的作用,把圣人的心性看作天地万物化生、形成的本原,说“故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圣人之性,天地之性也。圣人以其心溥万物,而物无不平;以其性尽万物,而物无不成”。“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之化如神,而人不与知焉。圣人之化如天,而神不与能焉。”(《皇初论》)胡翰着重发挥了儒家天命论的传统,以“天命”为最高范畴,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切重大问题均归之于天命。他说:“圣人在位,大之为朝廷之逊禅,父子之继位,变之为征讨、君臣之革命,皆天命所当然。”(同上)又说:“天之所废,孰能兴之?天之所兴,又可废乎?皆历数也。”(《正纪论》)这就肯定了“天”是一个有意志的主宰之神。胡翰还把这种天命论同汉儒的皇权思想结合在一起,宣扬君权神授论,极力神化君主,把君主抬高到与天合一的地位。他说:“人主之心,其精神念虑,与天地相酬酢。”(《尚贤论》)他提出了“天纪”、“地纪”、“人纪”等概念,所谓“天纪”即等同于天道、天意,他提出这一概念意在说明天子受命于天,君权神圣不可侵犯,从而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他提出“地纪”意在强调华夷之辨,主张“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正纪论》),认为华夷之间既不能相互侵犯,也不能相互混淆,极力排斥异族统治,以此为元末明初的政治变动制造理论根据。他提出“人纪”意在宣扬封建伦常关系,明确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等。胡翰把“天纪”、“地纪”、“人纪”视作君主掌握政权、平治天下的三条根本法则。他说:“天纪不正,不足以为君;地纪不正,不足以为国;人纪不正,不足以为天下。”(同上)在“三纪”之上,胡翰又提出了“皇极”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准则,说“荡荡乎,平平乎,皇极之道也”;“皇极之道立,而天下之治得矣”(《皇初论》)。“皇极”之道在胡翰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作有《春秋集义》、《胡仲子集》、《长山先生集》等。
胡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劝世修理坟墓文
我曾经这样想,屋子房舍为世间人的住所,而坟墓则是已死去人的家园,如果瓦破损而屋顶漏雨,或者墙体坍毁,致使风雨飘洒进房子里,在世间生活着的人就没办法安心居住,那么墓穴土地塌陷,棺椁开裂,蚊子和虫子纷纷钻入,死者又怎么能得到安息呢?
五狮一凤
《五狮一凤》武侠小说,作者是朱贞木。明末清初,李自成发起农民起义,攻占北京城。吴三桂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清军一路南下,席卷华夏。明室已亡,清军如狼似虎,各处百姓人人自危。此时在云南省永昌府一座哀牢山,有一个狮子村。村中汉苗杂处,却相处溶洽,与世无争,隐为世外桃源
清夜录
一卷。宋俞文豹撰。此书其它书目均不载,惟《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存目。所记皆宋时杂事,叙事次序较为杂乱。而且所叙之事,在其它书籍中多已见到。明陶宗仪《说郛》第三十八卷载有此书,与《四库全书》采进本相比较,仅多出二、三事,所以此本大约是后人从《说郛》中抄出来的,未必是原书。所记以两宋朝廷政事及文人轶事为多。涉及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等文人。又多涉及时人诗文创作,如宣和间讽世之谑词、张元昊之名句、范仲淹幕僚求荐之诗等。此外亦评论文学,如赞苏轼之《后赤壁赋》而不同意吕祖谦之评、论制诰之文体而批评“务腴悦而极工巧”之骈文等等,可资参考。其书最早版本是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后又有《历代小史》本、《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广四十家小说本。
十一经问对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 “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春秋三传》、《礼记》,总称十一经。其说 《诗》多据郑玄,说 《书》多据蔡沈传,说 《三礼》、《三传》多撮举注疏。又随文生义,触类旁通,提出许多新的看法,有些颇有见地,有些则是毫无依据、毫无道理的推测,故不断遭到后学攻击,然其书颇便于蒙童幼学记诵,亦有其存在的价值。今存有元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延平答问
南宋朱熹编。一卷,附录一卷。为朱熹与其师李侗的书信问答集。包括朱熹对李侗的评价及所作祭文、行状,反映了李侗的哲学思想及朱熹思想转变和形成的过程。朱熹为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阐发儒家思想中的“仁”和 《大学》、《中庸》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二程 (程颢、程颐)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后世并称程朱。自元以来,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朱熹《四书集注》。熹整理文献,注释古籍,疑古文《尚书》之伪,不信 《诗序》,多有新意。内容讨论理学中的心气相合,理心为一、理一分殊等问题,提倡“主静”说,认为静坐默识是“养心之要”和“存养之功”。有许多文字是以讨论《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行事的方式来阐述理学思想。
法身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明化身及法身之二种功德,法中具说增一之法数。又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