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懋

- 姓名:韩懋
- 别名:字天爵,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泸州人
- 出生日期:1441
- 逝世日期:1522
- 民族族群:
韩懋(1441~1522),明代峨眉山道士,又名白自虚,字天爵,号飞霞道人,蜀之泸州人,即今之四川省泸州市。这是做道士又兼做医生,做出了名的人物。《四川总志》称其幼具俊才,为诸生制行高雅,但试而不第,于是淡泊功名,遂黄冠出游,往峨眉山访求高道名医,学医学道,终于“遇异人授以仙术”,于是名闻于朝。明正德年间(1506—1521)被召见,以医术为武宗治病有功,赐号“抱一守正真人”,赐建飞霞宫,着实风光了一阵,后乞请还归峨眉山。 韩氏所授异人之学不得而知,但有《韩氏医通》二卷传世,论医甚精,其中不乏名方良药。笔者曾取其所创之“霞天膏”治虚劳羸弱病人,或大病初愈需调理者,确有健脾益气、填精壮骨之效。
韩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高令公集
诗文集。北魏人高允(390—487)撰。一卷。允字伯恭,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历中书博士,迁侍郎。文成帝(拓跋濬)时,官至中书令,高宗敬之,不直呼其名,而称“令公”。他历事五帝,居显位达五十余年,享寿九十八而终。他少孤,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从师求学,博通经史、天文、算术,尤好《春秋公羊传》。德高于世,有文名。著有《公羊释》、《左氏释》、《毛诗拾遗》、《杂解》百余篇,另有《算术》三卷,文集二十一卷,均散佚。是集为明张溥辑刊,收赋、表、疏、上书、书、颂、论、训、祭文等,诗仅存四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溪山琴况译注
中国琴论中最杰出的一部著作。作者明代徐上瀛,是明末虞山派的著名琴家。此书作于1641年以前。古琴演奏美学的论述,渊源长久,徐上瀛根据《琴声十六法》等著述,进一步研讨、阐发,结合演奏实践,概括出弹琴的“二十四况”,即二十四项准则:“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逐条对弹琴的格调、风格、取音、运指及音乐处理作了详尽阐述。在论述上不仅糅合了儒道两家的精神,而且发展了唐宋以来在琴的美学意义上的“意境论”。其主要论点:①重视“意”的统率作用。认为意境中不仅有情、有景,而且亦涵理、涵神,因而“意境”可以是“意”统率下的情、理、形、神的统一。②意境的特征是“无限”(琴中有无限滋味)、“深微”(意存幽邃之中)和在“弦外”(得之弦外则有余),意境是音乐形象的深层结构。③意境的获取需要运用想象(即“神游”),离开想象便不会有意境。《溪山琴况》中继北宋琴家成玉磵《琴论》之后的一部集琴美学之大成的著作,它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的有关琴的审美理论的一切成就。以这部著作为代表的明、清时期的琴论,和这个时期大量的曲论、唱论,皆偏重于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实际,探求和总结音乐的具体实践,而不象早期音乐理论那样偏重于哲理的、或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论述,因而对音乐艺术的实践起着实际的指导或解释作用。
淡江红
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学生章敬康,在公交车上偶遇“太妹”李幼文。敬康对幼文一见钟情,幼文的身份和家庭背景,却不可避免的成为二人之间的阻碍。敬康立志引导幼文回归正途,然而家庭的不幸和世人的偏见,早已让幼文越陷越深……以历史小说见长的高阳,以生动精妙、独具韵味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饱含世情冷暖的现代都市情感绘卷。
因明大疏删注
中国现代熊十力著。1926年出版。《因明大疏》即《因明入正理论疏》,唐窥基撰。熊十力认为“唐贤疏述,虽累十家。独有基文,世称大疏”,它“提控纲纪,妙得论旨”。但它也有“虚浮破碎”、“舛词碎义,时复错见”,因而需要进行删注,故作该书。熊十力的“删”,实际是对《大疏》的一种改写,包括了“删、改、调、补”几方面内容,删去了原疏中非基本理论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来改动原文,调整疏文的顺序,使其更为通顺,同时还对疏文进行了增补。他的“注”也是“博征广引”“综练显了”,凝结了他的许多研究心得,不乏有新知卓见,内容也很丰富。熊的《删注》在写作体例上别具一格,是《大疏》的一种普及性注解,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的方便。
雨山和尚语录
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宝生陀罗尼经
全一卷。又称宝生经。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先引述陀罗尼,后阐明其功德,谓若诵此陀罗尼而满七日,能得天眼清净;又有人耳闻此陀罗尼,并常忆念不断,则可证得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