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妙应

黄妙应
  • 姓名:黄妙应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泉州莆田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黄妙应,即妙应禅师, 是唐末福建高僧。黄妙应俗名黄文矩,字子熏,别号涅盘、慧日,泉州莆田人,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十五日。黄文矩的祖先于晋永嘉年间因避乱入闽,先居侯官,号黄巷。至十二世黄岸迁居莆田涵江延福山下,仍称黄巷,黄文矩是黄岸的玄孙。胞弟黄崇精,出家后号本寂,舍田建上生寺,后游江西曹山,成为高僧,人称曹山本寂。相传黄文矩生时火里开莲,自幼向佛,常随母到寺院礼拜。长大后在衙门当狱吏,经常弃役与神光院灵观和尚和西院大安禅师来往听禅,后来拜万岁塔院谭空禅师为师,出家为僧,自取法名涅盘。他未在万岁塔院久留,不久即投西院大安禅师,且剃发而不披袈裟,也不受具足戒,不受寺院清规约束,大安禅师知他素有灵根,由他自便。


大中六年(852)涅盘在邑内岩洞创建“石室岩精舍”,后隐居于灵云岩和紫霄岩,化缘重修二岩。乾符年间(874-879)创建舍灵云岩山寺,还在崇福里砺山兴建梵林庵。相传涅盘禅师在石室岩中用竹杖制服二虎,常在囊山的石洞中潜修,研习医学和相地法,常常趺坐不食,行则二虎相随,名其居曰“伏虎庵”,被来访的智广禅师称为“古辟支佛”。以后有灵迹,据《五灯会元》记载,涅盘到灵观住地,灵观对他说:“我非汝师,汝礼西院去。师携一小青竹杖,入西院法堂,院遥见曰:`入涅堂去"。师应诺,轮竹杖而入。时有五百许僧染时疾,师以竹杖次第点之,各随点而起。”


中和元年(881),涅盘在囊山下创建延福院。光启二年(886),王审知将涅盘的异迹道行上奏朝廷,升院为寺,僖宗皇帝赐匾,改名囊山慈寿禅寺,俗称囊山寺。王审知还赐号慧日禅师,并赠以诗曰:“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溪声寒走涧,海色白流沙。庵外曾留虎,堂中旧雨花。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其后颇多灵迹,出言成谶。黄文矩于唐乾宁五年(898)七月二十五日子时圆寂,王审知奏请朝廷,赐谥“妙应禅师”。同年八月望日葬于囊山寺西塔院。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将妙应禅师舍俗家旧宅改建的佛寺赐名为国欢寺,为囊山寺的下院。因此,妙应禅师也称国欢文矩禅师。宋崇宁三年(1104),加封“圆智大师”,世人称之为黄妙应。宋绍兴中,院僧以涅盘所传识偈,奏上于朝,赐塔额曰“慧熏”。

黄妙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小鸣稿

小鸣稿

十卷。明朱诚泳撰。朱诚泳,号宾竹道人,明太祖五世孙。生年不详,弘治元年 (1488)袭封秦王。性孝友恭谨,尝铭冠服以自警,建正学书院,又旁建小学,择军校子弟之秀慧者延师教之,卒谥简。著有《小鸣稿》 十卷。此集为朱诚泳去世后,秦府纪善强晟所编,初刻于弘治十一年(1498),共十卷,卷一至卷八皆为诗,卷九为杂文,卷十为《恩赐胜览录》,乃弘治六年 (1493)他请朝命,养疾于风泉、温泉、汤泉时所作。嘉靖初,朱诚泳之孙定王朱维焯上表,诏送史馆,故其集又称 《经进小鸣稿》。朱诚泳工于诗。朱彝尊《诗话》曾记其十岁时母陈妃以唐诗教之,日记一首,嗣位后日赋一篇,三十年间从不间断。其诗作古体清浅而质朴,近体谐婉可诵,七绝尤为擅长,如《秋夜》中:“霁月满窗明似画,梧桐如雨下空庭。”《山行》中:“啼鸟无声僧入定,半岩风落紫藤花。”大都写得风骨戍削,往住有晚唐风韵。陈田《明诗纪事》亦称其 “诗色丽音婉,不愧日课一诗之目。”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九真明科》,又名《玄都九真明科》。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敦煌道经P2459抄本已引此经。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其一为《太上九真明科》,分上中下三品,言传授上清经法之科仪戒律。其二为赞颂四章,即〈太帝君谒大有妙赞〉、〈天帝君赞〉、〈太微天帝君诵〉、〈后圣金阙帝君诵〉,分别综述《大有妙经》要旨,赞颂其妙谛。以上两篇原载于《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一书,后人从该经中析出单为一卷。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奉旨编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玉匮明真斋乃道教灵宝诸斋法之一,用于忏谢前世今生所行过误。祈神灵消除罪录,开度幽关,上升天堂;并祝圣寿无疆。天下太平,幽显蒙恩,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本篇仅列举依次向十方天尊、圣真神仙归礼忏谢之文,不载具体仪式节次。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

本书不分卷,罗大春撰。大春字景山,贵州施秉人。清咸、同间,由行伍历福宁镇总兵,升授福建陆路提督。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以巡视台湾大臣沈葆桢奏调,移驻台湾北路,从事后山「开山抚番」工作。所撰日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有刊本,题为「罗景山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未着其他。今既著作者之名,乃略「罗景山」三字。记事始于当年三月,以讫次年八月。初以练兵募勇,延未赴调;直至六月二十日始由泉州东渡,七月十三日自府城抵达苏澳。在后山北路一年零数日,从苏港开路至花莲港,备历艰辛。终以因病开缺,回籍调理。所记以北路「开抚」为经,并纬以对日交涉、筹防以及南路、中路「开抚」之进展;盖尝据沈葆桢抄发疏草及与闽、台其他官员通讯所得,详志其见闻。尤以其中载有沈葆桢「通筹全台大局」一疏为前刊第二九种「福建台湾奏折」(据「沈文肃公致书」所辑)所未见,最为难得之史料。以是评估本书之史料价值,固不限于台湾北路一隅「开山抚番」事。

清史列传选

清史列传选

《清史列传》80卷,不著编撰人,又无序跋,莫详来源。书中记录了清代300年间著名人物的传记,共有2894篇,分为宗室王公、大臣、忠义、儒林、文苑、循吏、贰臣、逆臣等八门。叙事较《清史稿·列传》详备,又可补订《清实录》之遗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28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出版了这部《清史列传》,分装80册。这是该书唯一的一个版本。为了适应现代研究工作和读者的需要,也为了纠正排印本中的讹误和不足,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承担了对本书的标点、校勘工作。他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和书籍,并据清国史馆所修大臣列传稿体及《满汉名臣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国史列传》等书与原书逐一校勘,拾遗补缺,订误纠失,改正了原书中的错讹,并写出了2000多条校勘记,达10万言之巨。并对全书加标点分段,还编制了新的以四角号码排列的人名索引。既大大地提高了该书的质量,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研习和使用。新的点校本《清史列传》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分装20册。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四卷。是唐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注释书。据书首裴休序,宗密疏解《圆觉经》“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义十八卷,并行于世”。此书即是“略疏两卷”,因每卷又分为二,故实为四卷。疏分十门分别:一别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权实对辨、四分齐幽深、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别、八修证阶差、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在正释经文中又科为序、正说、流通三分。正宗分的十一问答又分为二,即初一问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十问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证人”。疏后还附录《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一文。此书见载于宋《毗卢藏》、明《永乐南藏》、清《龙藏》等。《永乐南藏》作《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龙藏》作《圆觉经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