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妙应

黄妙应
  • 姓名:黄妙应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泉州莆田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黄妙应,即妙应禅师, 是唐末福建高僧。黄妙应俗名黄文矩,字子熏,别号涅盘、慧日,泉州莆田人,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十五日。黄文矩的祖先于晋永嘉年间因避乱入闽,先居侯官,号黄巷。至十二世黄岸迁居莆田涵江延福山下,仍称黄巷,黄文矩是黄岸的玄孙。胞弟黄崇精,出家后号本寂,舍田建上生寺,后游江西曹山,成为高僧,人称曹山本寂。相传黄文矩生时火里开莲,自幼向佛,常随母到寺院礼拜。长大后在衙门当狱吏,经常弃役与神光院灵观和尚和西院大安禅师来往听禅,后来拜万岁塔院谭空禅师为师,出家为僧,自取法名涅盘。他未在万岁塔院久留,不久即投西院大安禅师,且剃发而不披袈裟,也不受具足戒,不受寺院清规约束,大安禅师知他素有灵根,由他自便。


大中六年(852)涅盘在邑内岩洞创建“石室岩精舍”,后隐居于灵云岩和紫霄岩,化缘重修二岩。乾符年间(874-879)创建舍灵云岩山寺,还在崇福里砺山兴建梵林庵。相传涅盘禅师在石室岩中用竹杖制服二虎,常在囊山的石洞中潜修,研习医学和相地法,常常趺坐不食,行则二虎相随,名其居曰“伏虎庵”,被来访的智广禅师称为“古辟支佛”。以后有灵迹,据《五灯会元》记载,涅盘到灵观住地,灵观对他说:“我非汝师,汝礼西院去。师携一小青竹杖,入西院法堂,院遥见曰:`入涅堂去"。师应诺,轮竹杖而入。时有五百许僧染时疾,师以竹杖次第点之,各随点而起。”


中和元年(881),涅盘在囊山下创建延福院。光启二年(886),王审知将涅盘的异迹道行上奏朝廷,升院为寺,僖宗皇帝赐匾,改名囊山慈寿禅寺,俗称囊山寺。王审知还赐号慧日禅师,并赠以诗曰:“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溪声寒走涧,海色白流沙。庵外曾留虎,堂中旧雨花。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其后颇多灵迹,出言成谶。黄文矩于唐乾宁五年(898)七月二十五日子时圆寂,王审知奏请朝廷,赐谥“妙应禅师”。同年八月望日葬于囊山寺西塔院。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将妙应禅师舍俗家旧宅改建的佛寺赐名为国欢寺,为囊山寺的下院。因此,妙应禅师也称国欢文矩禅师。宋崇宁三年(1104),加封“圆智大师”,世人称之为黄妙应。宋绍兴中,院僧以涅盘所传识偈,奏上于朝,赐塔额曰“慧熏”。

黄妙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震川先生集

震川先生集

诗文别集。四十卷。明归有光撰。刻于清康熙年。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人称震川先生。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卒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因家住昆山项脊泾,故又自称项脊生。三十五岁应天乡试中第二名举人,以后屡试不第,直到六十岁时,才中进士,授职长兴知县。隆庆三年为顺德府马政通判,后迁南京太仆寺丞,留北京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文学上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被称为“唐宋派”。包括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附录一卷。内容有经解、序、论说、杂文、题跋、书、记、墓志铭、碑、状、传、赞、哀词、古今体诗、应制论、应制策等。为“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当七子炽盛之时,不为所屈,直斥王世贞为“妄庸巨子”。为文受司马迁、欧阳修影响很深,笔触简洁,善于叙事,每以一二细事传神,黄宗羲《明文案序》推为“明文第一”。《项脊轩记》、《寒花葬志》等篇尤脍炙人口。通行有清康熙间归庄等刻本及光绪间归彭福重刻本等。

易纂言

易纂言

易学著作。元吴澄撰。是一本音注、训释、考证《易经》的书。十二卷。本书体例是采用宋吕祖谦《古周易》本经文,每卦先列卦变主爻,每爻先列变爻,次列象占,十翼亦各分章安排。其训释各附句下;音注、考证于经附每卦之末,于传附每章之末。间有文义相关处,也附辩于句下。

玉座珠帘

玉座珠帘

历史小说,高阳著。晚清历史全景式画卷、系列史诗巨著《慈禧全传》之二。两宫太后听政以来,温厚的慈安事事交给慈禧决定,军机大臣对慈禧的果决明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 同治三年,曾国藩平定江宁之乱,立下大功,接著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也剿抚捻匪,表面上大清朝似乎国运昌隆,事实上对外割地赔款,对内则争斗不断。 忧心忡忡的慈禧除了日理万机,还得控制想夺回实权的皇帝,她跟前的第一红人太监安德海则乐得趁机兴风作浪!但天命难测,一心要伸展鸿图大志的皇帝竟得天花猝死,皇后也跟著香消玉殒,原因不明。宫闱内幕永远成为秘密,恐怕只有坐在珠帘后的慈禧了然于胸……

酒后

酒后

在一般有贪杯习惯的人们的意识中,谁都承认酒这东西有特殊的效用。那些旧式的酸溜溜的先生们,往往把“解愁”和“钩诗”的字样来讴颂酒德。比较有些新知识的人物对于酒的评价却不同了。说上什么“刺激神经”“畅流血液”,“提振精神”一类的考语,似乎也承认酒有兴奋的功用。但我的老友霍桑对于这些见解都是反对的。他说酒精中含着毒素,能够使神经麻木,减弱官觉的性能,总是有报无益。这句话我以为说得太过,也曾跟他辩论过。我认为饮酒若不过量,并不一定有害;但若使酒性太猛,或饮酒过度,那才有流弊可言。幸而霍桑也不是像“在理”的人一般地涓滴不尝的人,所以辩论的结果往往是一笑了之,并不曾面红耳赤过。可是在那天晚上,我经历了这一件奇怪而有趣的事实,才使我感得霍桑的见解确有科学根据。

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又名《包龙图智勘 后庭花》。简名《后庭花》。杂剧剧本。元郑廷 玉作。四折,末本。剧写宋仁宗以王翠鸾赐廉 访使赵忠,鸾母同去侍候。赵妻妒忌,命家人王 庆害死翠鸾母女,王转令下属李顺下手。时王 与李妻张氏有私。张氏为害李,怂其放走二人, 王遂以李“违误官司”为由,逼令出具休书。李 悟其奸,欲告状,王惧事泄而杀李,投尸井内。 鸾途中与母散失,只身投宿狮子店,被店小二 持斧逼奸吓死,投入井中。鸾母与书生刘天义 亦来店寄宿,鸾魂与天义相晤,互赠《后庭花》 词。鸾母见天义手持鸾词,即疑天义藏鸾。赵 忠因翠鸾母女走失,遂请包公断案。是时鸾母 亦向包公控告,呈上《后庭花》词为证。包公见 词有“不见天边雁,相侵井底蛙”,疑鸾死于井 中,词为阴魂所作;经查访,从李顺家井中捞出 李尸,由李顺哑子证实王庆即凶手;又在狮子 店井中捞出鸾尸,于是抓获凶犯,案情大白。有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明 沈璟《桃符记》传奇即敷衍《后庭花》故事。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三卷,赵宋法贤译。即佛母般若经之摄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