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瑶

- 姓名:何梦瑶
- 别名:字赞调,一字报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东南海(今广州)人
- 出生日期:1693
- 逝世日期:1764
- 民族族群:
何梦瑶(1693-1764),清诗人。字赞调,一字报之,号西池,晚号研农。广东南海(今广州)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辽阳知州。荐举博学鸿词,辞不赴。学问博雅,撰述甚富,凡天文、术数、乐律、算法、医学无不究心。惠士奇督学广东,曾延其入幕,为“惠门八子”之一。少即好诗,与罗天尺、苏珥结南香诗社。晚年与杭世骏交契,相与酬唱。生平论诗,推崇李白,以为独擅千古。所为诗“炼不伤气,清不入佻,南海诗人之薮,而梦瑶为之魁”(《清史列传》)。著有《菊芳园诗文钞》、《算迪》、《皇极经世易知》、《琴学纂要》、《何氏医碥》,编有《肇庆府志》、《岑溪县志》。
博学多才,以诗闻名,尤专精于医学。官至奉天辽阳知州。在思恩(今属广西环江)任官时,当地疫病流行。曾广施方药,服者往往痊愈。后因官不得志,辞官行医。撰有著名医书《医碥》。碥,是上马上车的踏脚石,他借碥石为习医的阶梯,故以《医碥》为书名,全书以杂病证治为主要内容,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分述内科染病证治,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各家学说,对病症进行分析,通俗易懂、条理清晰,掺入很多个人见解,并附有多种方药。是一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入门书籍。他生于张景岳温补学盛行之际,亲眼看到庸医盲目崇张而产生的弊病,指出:“温补之说,藉口春夏,不识归根复命,四时皆生之理。苟明亢害承制,以克为生,则大黄、朴硝即回阳上品。故药之补泻,初无定名,惟视病之寒热,以为去取,今不问何症,概从温补,何异惩热而趋火坑,不亦惑乎?有以医有庸有黠,庸医不知温补之能杀人,以为平稳而用之;黠医知温补之能杀人,而人不怨,以为可以藏拙而用之”。既对张仲景之说提出批评,也指出时弊,强调医生应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而不该以迎合病人心理为目的。另著有医书《神效脚气秘方》、《神效追痨仙方》、《神效妇科良方》、《神效痘科良方》六种,取名《何梦瑶医方全书》,还著有《伤寒论近言》七卷。他一生富于著述,旁通百家。著有《赓和录》二卷,《菊芳园诗文钞》( 一作《菊方园诗文抄》)、《庄子故》、《皇极经世易知录》等书。还曾删订《算法统宋》以及编辑梅定九、朱吟石两家著作,继而摘抄《数理精蕴》共十二卷,成《算法迪》一书,又有《三角辑要》一卷。等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一、《国朝耆献类征》卷二三○。
何梦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淇园编
诗文集。明陈道潛(1364—1433)撰。四卷。 道潛字孔昭, 别号拙斋, 东阳(今属浙江)人。 建文进士。 累官礼科给事中、 湖广彝陵州判官、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 曾纂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诸书。此书最早由其裔孙淇塘、少淇于嘉靖间(约1560年)修编而成,共十卷。百十二目,曰《侍御拙斋公存稿》。至清康熙间已大部佚失。此本乃其裔孙玉成于康熙九年(1670)据残稿重刻,念先祖肇基淇水,且原书由淇塘、少淇修编,故名。约十万字。卷首有翁万达、清林之蕃等五人序。书后有其十世孙震龙跋,叙成书过程。收诗文百余篇,其中奏疏仅收《纂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诸书告成复命表》。翁万达称“拙斋之文夫固以实胜”,“悉可观可传者。”诗文中多应酬文字。有明嘉靖间刻本,清康熙间选刻本。
读书纪数略
清宫梦仁辑。8册,54卷。本书采集群书,分类编辑而成,并有注释。内分天、地、人、物四部。“人部”又分为29类,其中与法制关系密切的有9类:(1)法戒类,有居乡四约、余襄公从政六箴等136条。(2)伦品类,有妇七去、三不去等66条。(3)治道类,有十二教、五政、五赦等181条。(4)选课类,有审官六议等98条。(5)爵秩类,有六职、御史三院等237条。(6)贡赋类,有赋法九等等51条。(7)食货类,有理财三要等101条。(8)军政类,有兵制五变等200条。(9)刑律类,有三典、三赦、五禁、治狱期五、八刑、刑书四法、律例八字、左传九刑、刑狱十弊等58条。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武英殿刊本。g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对王先谦《庄子集解》作补正的著作。文学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近代刘武著。此书专就王先谦《集解》作补正,颇能纠正其偏失。如,《养生主》篇有“遁天之刑”语,王先谦云:“遁天刑是赞语”。刘武曰:“遁天者,逃遁自然之天性也,……可知非赞语。”此类情况颇多。刘氏能以庄解庄,故往往切中肯綮。释《逍遥游》宗旨,广引《庄子》一书《让王》、《天运》等篇出现的“逍遥”一词,所解合乎原意。对内篇各文题旨,均有深入阐述,多有可取。此书虽主要为王氏《集解》作补正,但对诸家解庄之作,亦时有引述辨析。研读《庄子》内篇,此书有重要参考价值。
台案汇录丁集
本书分五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四集,称为「台案汇录丁集」。全书由「明清史料」戊、己两编选集一百十八件档案辑成,概属台湾军事行政事项。卷一收乾隆时期二十四件、卷二收嘉庆及道光时期三十一件,以关于马政--如奏留马匹在台试养、报销官马朋扣皮脏银两以及请裁马匹之类案件为较多,次为关于台澎各营修建衙署兵营、戍台班兵调拨与配渡、赏恤遇匪御盗被难弁兵、题报官庄租息、筹拨防堵经费、调驻营员、移拨汛兵以及奉到恩诏律例王命旗牌与钦颁督捕则例等例行事项。卷三收乾隆、嘉庆及道光时期二十件,全为各级军事长官巡阅全台营伍之报告。卷四收雍正及乾隆时期十三件、卷五收嘉庆及道光时期三十件,均为报告督解台澎饷银、运载戍兵眷米、报销官兵俸饷马干红白赏银及眷口米折银两等项档案。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不分卷。清廖平撰。《分撰两戴礼记章句》乃廖平有感而作。廖平以为,郑玄为小戴作注,不注大戴,使东汉以后,惟小戴盛行。实际上,博士旧有二家,小戴出于大戴,单治小戴者非也。廖平以今古为统宗,两戴全录、各以类从,不依旧第,惟注明篇目所出,又因论文繁难,较之《左传》,犹觉信徙,一人之力,难以成就,因而招集十数人分篇治之。故先为发凡起例,其凡例共三类:一曰宗派类,二曰篇章类,三曰义例类。宗派类分十五门,依次为今学、古孝经、古小学、古周礼、古诗、古左传、古国语、古礼、古丧服、古乐、古史学、古学礼、阴阳、经学、儒家附论语。篇章类立二十四事为纲,依次为合篇、分篇、篇章重出,仪节相同、经传注淆乱、注论,杂篇,简册失序、辨经传、脱误、章节、句读、虚字、多立篇目、草仪注、溯原、表四代、表五等、补页、取证、求异、求同、附文、科分。义例类共二十例,依次为今古杂例、互见列,文字异同例、列国不同例、润色例、参差例、传习例、缘经立说例、阴阳五行例、史子纬例、沿革例、宜俗例、意起例,行事私论例,因事改易例、先后例、同实异名例、同实异实例,译改例、傅闻例、迟早例、坠佚例。廖平至晚年,因所见有变,于宗派门类,略有更订,至于篇章义例,则沿袭旧说。论篇章分合,多有臆断之嫌,其他各条,则大体固甚美善,足资研讨。此书有光绪中 《蛰云斋丛书》本,光绪十二年 (1886年) 《四益馆经学丛书》成都刊本,民国十年 (1921年) 四川存古书局《新订六艺馆丛书》汇印本。
春秋亿
六卷。徐学谟(1522-1593)撰。徐学谟字叔明,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明代文学家、经学家、史学家。嘉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徐氏平生着述,除自此外,还有《世庙识余录》、《万历湖广总志》、《春明稿》、《徐氏海隅集》、《归有园稿》。此书即其《海隅集》中之一种。以鲁十二公各为一篇,不载经文,只按《春秋》年月随经诠义。徐氏认为,《春秋》是依据鲁史旧文而写定的,如果鲁史有阙,孔子也不能增益。如隐、庄、闵、僖四公不书即位,桓公三年以后不书王,卫人、陈人从伐郑不书天,以及日月之或有或无,皆非孔子所笔削。反对《公羊》、《穀梁》无字非例之说及孙复、胡安国无事非讥之论。据其《自序》称,此书是裒辑三传及苍宁、杨士勋、何休、孔颖达诸家疏解与胡安国《春秋传》,“略其正变之例,抉其有无疑似之文,只采其说之不诡于理者以符会孔氏‘窃取’之意”汇集而成。徐氏说“理”,常求其平正符合于常情,而力避诡异之说,对《胡传》或取或舍。如桓公三年春正月不书王,驳胡氏“桓无王”之说,认为“皆史之阙”;桓公三年冬《经》“有年”,《胡传》本《公羊》义,以为“桓不当有年而书有年为变异”,徐氏认为,“有年”有关民命,而与君道无关。现存明《徐氏海隅集》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