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乔新

- 姓名:何乔新
- 别名:字廷秀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广昌人
- 出生日期:1427年
- 逝世日期:1502年
- 民族族群: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江西广昌人。登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1468)迁福建副使,又迁湖广右布政使,十六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他一生为官,政绩显著。成化四年任福建副使时,所辖的福安宁德银矿,很久就未开采,但官府照样督责课税,百姓多数破产。他上疏,请减免三分之二的课税。兴化县百姓在洪武初年曾租用官府的耕牛,而到成化年间还要按年交租金,他上疏免除租子。任河南按察使时,河南发生大饥荒,朝廷按例给予赈济,但只赈济到秋收止。他上疏请准将赈济期延长到第二年麦熟时。他任湖广布政使时,荆州的徭役摊派繁多,老百姓负担过重,不堪其苦。他下令重新核查人口,并按贫富分成九等,按等级负担徭役租赋,大大减轻百姓的负担。他为人刚正不阿,不与奸臣为伍,因此仕途坎坷,常受奸臣排挤和诬陷。弘治七年(1494),上疏请求辞职回乡。罢归后,中外多论荐,竟不复起。卒于孝宗弘治十五年。正德十一年(1516),他被追封为太子太保,并准予荫封后代。次年,赐谥文肃。何乔新性廉介,有直声,民多称便。少有异禀,比长,博综群籍,闻异书则借抄,积三万余帙,皆手校雠。与人寡合,气节友彭韶,学问友丘浚而已。明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跋》曰:“乔新楷法极谨细,无一笔苟。”其弟兄均善书,乔福、何宗均有书名。乔新著作甚富,有《元史臆见》《周礼集注》《策府群玉续编》《勋贤琬贤集》《椒丘集》等。事见《明史》卷一百八十三。
何乔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假曙光
《假曙光》描写的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纽约,富家子刘易斯•雷西去欧洲旅行时,父亲委托他购买意大利名画创建“雷西画廊”,结果在欧洲受到年轻美术评论家罗斯金等人指点的刘易斯,与以老雷西为首的守旧老纽约人在艺术品味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极具讽刺意味的事件。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胡适著,发表于1919年8月14日,原名《清代汉学家的科学方法》,后又改名为《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①详尽分析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方法和中国清代汉学方法的共通之处。该文作为其整理国故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篇文献,却至今没有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清代汉学家的治学方法》的价值不但在于线性时间概念的超前性,②更在于它体现了胡适整理国故思想中蕴含的通过中西文化对接以再造文明的思想。他力图找出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最佳结合点,并由此生成新的文化,从而完成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使命。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洞真智慧观身三百大戒文一卷」,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无上秘要》卷四五亦全录其文。此书内载「玉清智慧戒」(又称观身戒),包括下元戒品一百八十条,中元戒品二百十六条,上元戒品三百条,共计戒律六百九十六条。据称此戒乃太上高圣道君授元始天王,元始天王又传授太微天帝、太极高仙,道学之士皆应尊奉戒文。
己酉被水纪闻
《己酉被水纪闻》中记录的上海(松江)1849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逐日天气记录。
读礼志疑
六卷。清陆陇其(1630-1692)撰。陇其字稼书,初名龙其,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任江南嘉定、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学宗程朱。着有《古文尚书考》、《困勉录》、《松阳讲义》、《渔堂文集》等。是编因《三礼》之书多由汉儒采辑而成,其中所载古今典礼,自明堂、清庙、吉、凶、嘉、宾、军、礼以及名物器数,互相考核,多有龈龉不合处,遂取郑(玄)孔(颖达)诸家注疏,折衷于朱熹之书,并旁及《春秋》、律吕等与《三礼》相关资料,悉为采入,务得其中。然其有疑而未决者,则仍缺之,故名“读礼志疑”。陆氏以其覃思,墨守于程、朱,考辨《三礼》黄制、名物、器具,指摘经文之疑,辨正注家之误,多附己意,时有发明。于经文注疏、随文纠正、考核折衷,其用意实非一般。因是书为读书时随手标记笺注,后经其弟子编辑而成,故时有疏误。有《正谊堂全书》本、《学海类编》道光间刻本十二卷、书三时斋丛书本、张清恪合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十二卷,附一卷。
脚气集
又名《玉峰先生脚气集》。二卷,南宋车若水撰。此书据其子车惟一跋,当成于咸淳十年(1274),因病脚气,作书自娱,故名《脚气集》。车若水少学为文,晚乃刻意讲学,入理学一途。此书多论经学,体例与语录为近。其于经义分歧,颇持门户之见;谈及艺文,或不免冬烘。此书体例颇与语录相近,于经史百家之言皆有论述,间及杂说琐事。好立异论,如论《诗》而改小序,论《春秋》而主夏正,论《礼记》而掊击汉儒,论文谓李邕诸碑文不成文,理不成理。但书中很多论说仍有可取之处。如论《周礼》载师乃园廛之征,非田赋之制,驳苏洵说之误,可供考证经义参考。书中对朱熹《四书集注》服膺备至,但并不苟同,如谓《大学》“格物”这“格”难以训“至”,当从旧训,作比方思量之义;谓《论语》“惟求则非邦也与”以后,皆圣人之言,稍与朱熹所论不同。又谓《诗集传》当于纲领之后列诸家名氏,使之有传。再如论蔡琰《胡笳十八拍》之伪;论《文中子》“鼓荡之什”为妄;论钱塘非吴境,不得有子胥之潮;论王羲之贴不宜字字皆凿然有理;论击壤为以杖击地;论应劭注《汉书》误以夏姬为丹姬,等等,都很有见地,可供参考。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宛委山堂《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宋人小说》本、《抱经楼丛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