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济之

霍济之
  • 姓名:霍济之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霍济之字巨川,南宋时毗陵(今属江苏省)人。刊刻《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行世。自序谓此篇金丹图经林灵素鉴定为陈希夷心书。霍济之父霍伯玉又遇武当山陈赤脚真人授以丹诀,又增注口诀,霍济之继成父志而刊之。收入《道藏》洞真部众术类。

霍济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书法正传

书法正传

十卷。书论。清代冯武撰。武,字窦伯,别号简缘,江苏常熟人。其父知十,从父班,号钝吟。班以书法名当世,武受其学,善书。前四卷选辑元明人论著,以确立执笔、用笔、用墨、结体的规范。其序为:陈绎曾《翰林要诀》、周伯琦所传《书法三昧》、李溥光《永字八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第五、第六、第七卷为纂言上、纂言中、纂言下,纂录魏晋唐宋元明诸大家的论书精华,率皆技法名篇。第八卷为书家小传。第九卷为名迹流传。第十卷附从父冯班之《钝吟书要》。全书所辑,体现了“用笔”、“结体”、“多见佳帖”的原则,不录浮词空论,实为“求其明白,简易,深切无隐”。对文中有未显语处,易使学者猜臆之而不当。经其注解或加按语,明晰原意,疑问则可冰释。对晋唐以来历代书学名家及其他专著中散见的有关楷书的论述,尽量辑录,资料搜求之多,足资参考。书成于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近人余绍宋以为武之所辑,不录空泛之词,兼出其心得以相印证,足供学者参习。是一部比较完备的楷书技法理论集刊。此书有康熙年问世豸堂本、乾隆年间杨岱重刊本、道光年间文渊堂将此书与吴绳年《端溪砚志》合刊为《书法端溪》本、同治年间嘉兴大魁堂本、日本松山堂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世界局局本,近年有北京中国书店将此书与《图绘宝鉴》合刊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人人文库》本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中国书学丛书》崔尔平点校重排本。

鸡鸣录

鸡鸣录

方书。清王孟英(署海昌野云氏)辑于咸丰二年(1852年)。分女科、儿科、养生、虚劳等17门,每门分列诸症,按症汇辑医方。方多简便,如用生南瓜蒂研烂绢包塞鼻孔治疗黄疸,车前子研末服治暴泻不止。所附汪谢城按语,或补充方治,或阐发医理。原书有下卷,录尤氏治例、杨氏咽喉18证、蓬窗录验方,已佚。现存《珍本医书集成》本及单行本。

绿牡丹

绿牡丹

清代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又名《宏碧缘》、《四望亭全传》、《龙潭鲍骆奇书》、《异说绿牡丹》、《反唐后传》、《绿牡丹续反唐传》。八卷六十四回。不题撰人。或谓作者为二如亭主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道光年间。以行侠仗义为基调,演述当时佞邪当道,权奸仗势欺人,鱼肉乡里,激起山东“旱地响马”花振芳、江南“江湖水寇”鲍自安的义愤,他们集结了一批江湖义士,除暴安良,锄奸扶弱;并辅助宰相狄仁杰起兵,迫使武则天退位、迎庐陵王还国登基,众人蒙受封赏。小说抨击了权势豪强对百姓的欺凌,歌颂了江湖豪侠的侠义行为。故事情节跌宕曲折,极富传奇色彩。文辞也通俗流畅,生动风趣,具有民间文学韵味。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如鲍自安的老练诙谐、武功超群,花振芳的豪爽耿直、敢作敢为,义仆余谦的疾恶如仇,鲍金花的骄矜好胜,花碧莲的质朴情挚,都个性鲜明。

历年记

历年记

姚廷遴著。所记起于明崇祯元年(1628),止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姚为上海人,先任县吏,继为乡农,深知民间疾苦。在其笔下,或记县官肆虐,如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初,连续三月,多雨歉收。知县涂贽征粮甚迫,百姓无措,多借营债,如稍缓付,便被吊打,惨状万千,破家者甚多。或叙年岁半歉,如崇祯十五年(1642)春,出现严重饥馑惨状,大家小户俱吃豆麦,面皆菜色,有将榆树皮做饼食,并蚕豆叶亦炒食,掘草根茅根大把食之。对此七十年间气象变化之实录,为研究上海气象史重要依据。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六月初一,上海出现大风潮,大雨竟日,河中皆满,至夜更大。宝山至九团,南北二十七里,东海岸起至高行,东西约数里,半夜时水涌丈余,淹死万人,牛羊鸡犬倍之,房屋树木俱倒。灾情发生后,陈知县面对哀鸿遍野,麻木不仁,百姓上告无路。

保越录

保越录

一卷。元徐勉之撰。本书记载元至正十九年(1359)明朝军队攻绍兴事。时徐勉之任杭州路海宁州儒学教授。绍兴从元末起被张士诚所控制。至是,朱元璋遣胡大海率军攻之。攻城三月不破,明军乃撤。本书记载胡大海兵受挫后纵兵淫掠、发宋陵诸墓,以及张正蒙妻韩氏、女池奴,冯道二妻抗节等事,均为《明史》所不载,可补正史之不足。本书《四库提要》云“不著撰人名氏”。据清人傅以礼云,此书明代有两本,一为杭州吴氏《瓶花斋》抄本,不著撰人名氏;一为明代越中刊本。并《武备志》附《古越书》,题曰元徐勉之撰。《四库全书》著录为前者。后者则有《十万卷楼》本,《丛书集成初编》据以排印。又有《学海类编》 (道光本、影道光本) 等。

礼记述注

礼记述注

二十八卷。清李光坡(1651-1723)撰。光坡字耜卿,廪膳生,家居不仕,性至孝。为学以宋儒是宗,专意于《三礼》。着有《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皋轩文集》等。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乃专为驳正陈氏《礼记集说》而作。其《自序》云:“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内称郑氏祖谶,孔氏惟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谶,莫过于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肃)郑(玄)二说,各为缕列”,其他“自五体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疏中最为详核”,以为陈澔实妄言诋毁孔颖达之书矣。故光坡是以驳正陈氏《集说》为大旨,力斥其“诸篇皆妄次第”。而光坡是书却颇有条理,犹现身说法,每篇前有小序,于经文则节取一句或一词而述注之,各为一条。每条先录郑注或孔疏,或《集说》、或朱子注、或秦汉群经及诸子、或唐宋以来说经众家之言,间有“坡谓”,以阐发己意。其《述注》以程朱理学为依据,补述训解郑玄之注,却又不偏于一家之言;于陈氏《集说》即力斥其非,亦间取可取者。然其于名物,典制、器数之考中,颇多阐发经文义理之宏微,故与陈氏不能尽相隔绝。有乾隆三十二年刊本。